明朝中晚期,有沒有可能向遼東疏散人口,緩解內地的土地兼併問題?

時間 2021-05-09 05:46:09

1樓:月城

樓主想問的其實是: 為何明朝不向東北平原移民?

這確實是個好問題,值得深思。東北平原比華北平原面積還大,土壤肥沃,降水豐沛。現在是中國糧倉。

我覺得障礙如下:

1,棉衣棉被不足問題。棉花雖然明朝已經普及,但產量很低,而且產區在南方,北方大規模種棉花是解放後的事。棉花產產能不足以提供大量的人口禦寒衣被。

2,缺乏生長期短產量高的農作物 ,沒錯,我說的就是玉公尺和土豆,還有水稻。東北直到張學良時代,還是高粱大豆為主,玉公尺水稻土豆,是解放後才大規模普及。

2樓:韓佳兵

河套地區在明末已經受小冰河氣候影響草場退化了,東北地區在逐漸變冷的氣候下如何才能保證農業開墾,要知道後金時期遼河流域經常絕收。那還是遼河流域平原。

3樓:荻 生

就小冰河期那種氣候條件,東北也沒多少土地可以開墾。

就中後期那種衰微的皇權,也沒有能力搞大移民那種活兒---沒有太祖的能力和權威,這事情幹不了。

而且說到底,明朝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並不是導致遊民的原因,土地即使兼併到大地主手裡了,大地主又不可能FIRE農民自己去種地,該誰種地還是誰種,地租原來交給國家現在交給地主,對農民其實沒實際分別(可能交給地主還少於交給國家,所以大量的江南自耕農喜歡主動「投身」給地主,把土地掛名給地主,以求實際利益,上海徐閣老那幾十萬畝田地裡很多都是這種性質),所以土地兼併不會導致大量農民成為流民,成為流民的主要原因是大災年國家無力賑濟災民導致災民離開土地到處流浪求食,而國家為何無力賑濟災民?因為大地主士紳免稅,土地兼併後國家收入減少了。

所以土地兼併問題導致的結果是國家收入降低,而非耕地上人口過剩需要外遷。

4樓:吉樂哥

自明代早期一直在移民遼東。現在遼寧很多地名帶屯字的,就是屯田軍墾的遺留。還有衛所制下的各地衛所,及遼寧各地的兵城。

第一點到明中期後,小冰河季節的到來,使東北氣溫下降,比今天東北氣候偏冷,這也可能是黑龍江流域的原住民南下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明的招安誘導南下,但南下路線是沿長白山山麓,而不是沿平原區南下。為什麼?因為松嫩平原長年春汛,夏汛氾濫,形成了沼澤帶,而進出遼河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口,也不是今天四平,而是沿撫順溯渾河越山進入到梅河口,到吉林市一線,這也是吉林市是早年吉黑第一大市的原因。

所以農業止至撫順鐵嶺一線,這也是明軍到達於此的原因。

二,當時屯兵是山西,河北之人,僅種小麥,粟,而小麥在遼河平原種植效果不好,只能種粟,即大黃公尺,又因遼河平原降水多於晉北,粟的畝量也有限,當時玉公尺還沒有到來,所以沒有好的品種,到康熙後,才發現高梁在遼寧更易種植,畝產更高,這是後話了。

三,戰亂不止,明在李成梁第一次主遼東前,遼東一直受蒙古和女真襲擾,並多次攻下遼東核心遼陽,想想如此之亂,誰敢來。

所從必不存在移民的條件,而在俄建中東路前,移民多在遼寧種高梁,大規模移民是修中東線開始,有了工作才有人來,伐木,開礦,煤,鐵,金,銅的開採,及炕口電廠,有了鋼,鐵,銅,鋁,後建了機加,成了機械製造業,所以吸收了近4000萬的移民潮,而農業在大平原作業,都機械化,不需要那麼多人,有人無知的認為東北是開礦的,哪就不知瀋飛前身滿飛,大連造船前身是滿洲造船,而長影前身是滿映,中國醫大前身滿洲醫學,而輕工的丹東造紙,絲綢,各市的毛棉紡廠,及各類電子,光學等等,不要認為是一五建的東北,一五中僅五分之一落戶東北,只是擴充套件,而底子是滿洲留下的,到今天還,深深影響中國工業。

5樓:天天白土

我也說一點吧,現在好多人認為闖關東就是去開荒種地,這其實是錯誤的關點,闖關東更多是因為東北地區城市化發展,出現了很大的第三產業空缺,闖關東其實更多的是去城市裡從是第三產業,而不是去農村種地,當時東北可耕種土地已經被開發完了,建國後曾經開發過北大荒後來也失敗了,現在北大荒集團所控制的土地在當年根本就不是北大荒,要更靠南,闖關東沒荒地給你開荒,而且闖關東的人根本就買不起東北的土地,土改的時候倒是為了開展工作把一部分土地分給了闖關東來的移民,但闖關東的移民大部分對種地沒興趣,在城市內做三產更加掙錢也更方便。

6樓:羅馬元老院

沒有任何可能

東北本身屬於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山高林密,沼澤遍地加上明清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冰期,這對農作物生長十分不利無法耕種=無法大規模移民

清代闖關東成功是依靠了兩樣東西:

春小麥棉花

棉花解決了供暖問題

春小麥解決了耕種問題

這才有了大規模移民的基礎

但這也僅僅是基礎而已:

東北除了氣候寒冷外,還有幾千里的原始森林,數量眾多的野獸,以及無法處理的沼澤濕地

北大荒變北大倉也就這幾十年

沒有工業時代的能力,開發東北是痴人說夢

光乙個濕地排水就能卡死你

7樓:陵淵羨魚

有可能。年代都想好了。隆慶到萬曆初期。

首先談軍事問題,明代蒙古有事而東北長期安定,因為朵顏三衛駐紮東北。在李成梁養虎為患壯大努爾哈赤之前,東北很安定。朵顏三衛比較樸實,偶爾不聽話,小打小鬧不像野豬皮表面上裝孫子暗地裡憋著壞。

隆慶到萬曆時期,東北安定。

第二就是大規模遷徙需要強勢的領導人。張居正算是朱元璋朱棣之後最強勢的領導人了,這事需要他幹。高拱時期就可以開始幹了,先小規模先取信於人。

至於政策要定的寬比如三十年不納稅,每個男丁三十畝田,一戶一頭牛之類的。

第三就是目標人群。很明顯就是西北災區。遷出人口的同時必須收繳所有土地,擠壓沒遷出人口的生存空間。不然你這邊遷走,那邊拿了地拼命生,等於白幹。

第四是技術瓶頸。怎麼幹,這個必須借力江南。明末江南的蘇州絲織,松江棉織還有很多農用機械都已經很成熟了。以農業機械與布換東北農民的糧,以糧作軍糧換鹽引。

最終目標是將西北幾千萬人口遷往東北,撐過小冰期。

補充一條靠譜點的,番薯和玉公尺,明末已經有了,廣泛種植,還有機會。

8樓:鋼鐵蒼穹

根本不可能,要想移民先要有效控制。但是明朝軍隊野戰能力不行。控制不了地盤

國初屯者十之八守者十之二,率四人食一卒焉。自後邊砦愈設則兵日增,兵日增則屯卒日耗。然人去地存,屯政如故也。

奸豪乘勢蠶食而影射之。於是逃絕淪沒、水沖沙壓之弊興,邊儲之供仰給內帑矣。夫激利以邀名非功也,謀近而見小非計也。

科糧則加屯糧則耗無說也。夫邊州之民率隸尺伍,夫人皆兵也,其地皆屯也,謂曰科糧何為者哉!誠屯,按其屯堡,聯其伍,即其上下旗軍甲乙次第之,又安從影射耶?

計五十畝量肥瘠遠近時損益之而徵其租,則無不耕之地不稅之田,地不加多而屯政舉矣。不此之計而曰抵補、曰納銀,以人而代稅,政體當如是耶?若因萑葦之地墾而為田,歲可收稉稻焉。

虞伯生已有成畫矣。

各邊肥茂之地最多,但地曠人稀無處迴避,故不敢種,遂為荒蕪之場。有識者咸謂不論在邊在內多築城堡,許凡軍民人戶於近城堡地土盡力開種,使之自贍永不起科。有警則入城堡,無事則耕。

且種且守,不惟糧食足,而邊塞亦實。此為至計。

9樓:王誠

首先給你乙個概念。

生地開墾成熟地是非常大的投入。

深挖,施肥,引水。

當年日本鬼子的失地農民,是直接拿著槍搶劫中中國人的土地過日子的,他們那群懶鬼可不幹活,呵呵。

其次,闖關東時期有賴於當時已經建設的各種技術,當時明末可是沒有。

所以,你沒錢,還敢開地?

10樓:王梓烈

必須要考慮乙個很現實的問題。在東北的黑土地種什麼?東北的水稻種植是19世紀末開始的,至於為什麼,我個人不是農業研究者不清楚。

玉公尺的引入時間更晚,所以東北地區也許真的不適合耕種,向關外移民就彷彿被發配一樣,沒有活路。

11樓:逆風飛翔

理論上有可能,但是操作上應該很困難,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激發民變,。

另外,滿族崛起已經是必然之勢,這些移邊的百姓搞不好羊入虎口,甚至為虎作倀。參見寬甸六堡。

12樓:「已登出」

有在輸送啊!可是遼東也沒有多少土地,不然卿以為關寧錦防線依託什麼建立起來的,而且明代建城狹長,最北到鐵嶺,在沒有引進高產作物的年代,在遼東土地是養不了太多人的,更何況!關寧軍本質就是自耕農,外邊葉赫俺達是不是就替你把糧食收了,到頭了你還要把土地掛到關寧軍這些自耕農的名下,本質上與土地兼併無異

13樓:王子長

明朝的主要移民方向是西南而非東北,到了明末,雲南、貴州、廣西、湖廣等地開發的差不多了,才想起東北來,只不過此時後金都建立了,為時已晚。

結腸癌中晚期,有沒有結腸癌中晚期活了很久的人?給我點信心,我都要崩潰了

杭州人在杭漂 我很少吐露心聲,很少去談論這個話題,看到這個標題,有些心酸。我希望題主能夠滿懷希望地活下去。我父親,結腸癌四期,2017年查出,同年手術,6次化療。現在還在吃中藥。現在狀態與手術前無異,只是身體免疫力差了些,怕冷,夏天也怕冷。希望他能每天開開心心的,然後別催我結婚了。希望題主能滿懷希望...

有沒有胃癌中晚期活過10年的積極例子?

我大姨夫是13年手術的,現在也快八年了,他當時是胃癌晚期,全胃切除,現在狀態還不錯,體重術後幾年也慢慢養回來了,外表看上去與常人無異,也能做一些輕活。題主加油,要有信心。我們家人當時都覺得如果能多活五年就是幸運了,沒想過還有今天。 鼎媽 家中有個長輩,食道癌中晚期,2002年手術後,沒有化療,沒有特...

人工智慧有沒有可能抑鬱,有沒有可能開悟。?

給它設計這個功能模組就有,資料獲取後進行計算,條件達到閾值就進入抑鬱狀態。其實現在也能做到,因為抑鬱只是一種情緒狀態,與AI智力無直接關係。簡單形象的比喻 1,次數 比如對外界主動提出需求N次不滿足 比如主動索取物品或求擁抱 或者從外界受到N次傷害 被語言攻擊或物理攻擊 2,力度 每次提出需求沒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