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大師論述太極拳的一些詞語都怎麼解釋 怎麼習練啊,現在的太極拳中是否還有這些東西了?

時間 2021-05-31 02:28:18

1樓:

先看看楊澄甫是怎麼練功的,怎麼吃的。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資,雇用一名身強力壯大漢作為「樁子」。練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試驗勁力,稱為「打樁」。

例如,練大捋之靠勁,楊家老輩要練靠打木樁(九宮樁)或樹樁;練白臘杆之粘勁,亦每日在樹樁上左右反覆刷勁。然而草木無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躍、躲閃、反擊。以人為目標試勁,乃打「活樁」。

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極門內之規格。

澄甫公青壯年時抖白臘杆左右各200遍。在樹樁上刷杆,亦須左右各200遍。站樁要站三柱香。

練拳辛苦,食量極大,每餐需食高莊饅頭30個,豬蹄及家禽各1只。景華師初到楊家之時,見澄甫公狼吞虎嚥,好比《水滸》上之打虎將武松,大吃一驚。日久司空見慣,不以為奇。

澄甫公成名之後,不再苦練,熱量無處消耗,而食量絲毫不減,體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葷厭素,膽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腫,並非腎病,乃心臟病,是長期血脂過高之惡果也。古人云:

病從口入。此乃至理名言!上邊寫的訓練方法和現代體育的訓練方法原理上沒什麼不同,只是不同的形式而已,無非就是靜力訓練,爆發訓練,技術動作訓練,模擬實戰訓練,不過楊澄甫這體重是真大。

武術裡沒有神秘的東西,至於那些玄之又玄的拳譜,除掉那些迷信色彩,其實說的都是差不多的東西,因為以前科學不發達,沒有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學這些知識,老輩們只是知道怎麼練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卻搞不清楚為啥就能出功夫,靠自己的經驗總結了這麼些東西,實際上沒什麼卵用,那些拳譜不看也罷,前人總結的訓練體系和訓練理念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這是武術裡優秀的地方,後人們應該學習並且參考現代體育訓練來進行改進,這才是傳承的本意,繼承發展,不是固守不變。

假如地上有乙個二百斤的麻袋,讓你扛起來或者搬起來,如果幹過農活的話,都知道要先下蹲,出氣發聲收縮腰腹,猛的往下坐胯蹬地挺身才能起來。這有什麼複雜的,太極拳在清末的受眾都是那些富家子弟,沒乾過活,也不樂意幹活,只能整點玄乎的忽悠忽悠了,養家餬口而已。北方農村的小孩以前喜歡玩一種遊戲,兩人側身兩腳相抵,互相握住對方的手,通過用力技巧使對方失去平衡,這和太極推手沒什麼兩樣,訓練方法而已。

學內家拳的,去練練舉重和田賽類的運動很有幫助,以前那些內家高手都是上力量訓練才出功夫的,內家如果沒有力量,本來啟動就慢,那就除了身體健康沒啥用處了。凡是淨整一些沒用的,誰也看不懂的名詞的,一概置之不理,學實在的功夫,看得見摸得著上的了手的東西才是真東西。

太極拳的每一招式,怎麼體會它的用法?難以清楚其創立的初衷和針對性?

手的逆纏 手心背對自己 就是出拳,順纏 手心面對自己 是掌劈。正圈的收是箍頸或抱腰,出是掌劈或直拳 反圈的收是格擋或捯大臂,出是擺拳。 TaiChi 大師兄 棚勁是太極拳的母勁,棚勁沒練出來,你體會不到太極拳招式的用法。先通過推手練出 體會到 棚勁,然後掌握 體會到 沾黏勁 等,然後你慢慢會 懂勁 ...

太極拳中的一身背五弓是怎麼一種狀態?如何在套路中摸索?有什麼練法嗎?

TaiChi 大師兄 一身備五弓 指的是身軀 兩臂和兩腿好像五張弓。身軀以腰為弓把 臂以肘為弓把 腿以膝為弓把。太極拳要求,四肢任何時候都不能筆直,以保持彈性,以及內氣暢通。一身備五弓,你的骨架將更具有支撐性,身體具有更好的韌性,勁力可以更好地上傳下達 一身備五弓,可以使你的身體更好的蓄勁待發。腰弓...

怎麼解釋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呢?

留學君 早在很早以前,人們無法解釋為什麼那些星球執行的軌跡如此奇怪。因為在地心說的時代,那些星球運動的軌跡看上去不是圓形或者橢圓形,而是乙個花朵的形狀 像這樣所以這就讓科學無法解釋了,那些教皇教主開心的說 ok既然你說不存在上帝,並且用科學觀測到了星星的運動,那你告訴我們為什麼軌跡會莫名其妙的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