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鴻門宴》中,樊噲和張良誰是最大功臣?

時間 2021-05-05 23:31:20

1樓:

我十分認同這位答主的觀點:

在《鴻門宴》中,樊噲和張良誰是最大功臣?

就狹義上的鴻門宴而言,就樊噲和張良相比,張良是最大的工程;

張良是謀士,而且是動用了私人關係(項伯)的謀士。

樊噲在其中的作用,只是一把亮出來的匕首而已;

當然有人是因為害怕匕首而不殺劉邦嗎?

廣義上來說,及時鴻門宴沒有殺劉邦,

如果項羽想殺劉邦的話,鴻門宴後立刻起兵殺和鴻門宴之前的殺劉邦,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鴻門宴也就變得毫無意義;

妄圖靠鴻門宴的或者鴻門宴中的張良樊噲來保住性命,這是小看了項羽四十萬大軍嗎?

2樓:

首先兩個都不是最大的功臣

個人覺得鴻門宴中最大的功臣是項伯

三次幫助劉邦

第一次

曹無傷告密項羽之後,項羽的本意是直接拿下劉邦。這時候項伯因和張良有交情告訴了張良,本意是想讓張良逃命,結果張良把訊息告訴了劉邦,劉邦見了項伯,一頓忽悠就成為自己人了

原文: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

「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

「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

「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

「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

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

「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項王許諾。

第二次

宴會上亞父范增叫項莊舞劍,這時候也是項伯起身舞劍保護了劉邦。

原文: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

「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第三次

此後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只給劉邦封了乙個漢王,而且不在關中之地,按照懷王之約應該是關中王,結果被趕出關中。劉邦的封地在巴蜀之地,那時候的巴蜀之地可以說是蠻夷之地。這時候張良把原本劉邦給的獎勵和給項伯的獎勵一起給項伯,讓項伯給項羽吹耳邊風,讓項羽把最重要的地方漢中郡分封給了劉邦。

漢中郡處於關中和巴蜀之間,退可以作為防守的天然屏障,進可以作為奪取關中的交通樞紐。

那麼劉邦的結為兒女親家承諾兌現了嗎? 劉邦只有乙個親生女兒,這個女兒嫁給了趙王張耳的兒子張敖為妻,張敖在父親張耳過世後成為趙王,劉邦的女兒成為趙王王后。所以自然沒有兌現。

3樓:

首先放結論:樊噲和張良誰都不是保住劉邦的功臣,因為鴻門宴發起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劉邦活,而不是殺劉邦。

鴻門宴,看似是一場針對劉邦而設立的宴會,但是,其所涉及的方面卻遠遠不是如此。它不僅關係著項氏一族之後的發展,更關係著當時天下的局勢。

而劉邦,作為首入關中滅秦的人,其麾下不僅實力強橫,而且還佔據大義,從任何方面而言,此時若項羽依然堅守楚懷王的約定,那麼所造成的乙個惡果就是,關中不得封,而天下各地諸侯國已經興起,那麼項氏一族該何去何從呢?

其實不光是項羽有這個困惑,當年陳勝舉兵之時,便也遇到了這個困惑。

當時陳勝舉兵之時的發展方向有兩條,如陳餘張耳為其的獻策:

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

原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

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當時陳勝面臨的方向是兩條,其一,是楚地豪傑認為的自封楚王,而後領軍征伐天下。其二,便是以陳余、張耳為首的六國後人認為當復立六國王族後裔以作為黨羽,而後攜帶眾人之力以合擊秦軍。

而陳勝當時因為崛起的夠快,另外其人素來志向遠大,從舉兵開始,陳勝的目的就是整個天下,若是單單只為滅秦,那麼復立六國自然是無妨的,可是,陳勝要的卻是整個天下,所以他便斷然否定了陳餘張耳的建議,為何?因為陳勝發現,張耳陳余給的策略其實就是乙個死局,即,如果復立了六國,那麼到最後滅了秦後,陳勝該何去何從呢?難道只是單單做乙個新的關中王而與其他六國共存嗎?

而如果想要成為另外乙個秦帝國,難不成還要再學習秦國那樣,乙個乙個再把自己設立的這些國家擊敗後嗎?如此,這不是自己和自己找不痛快嗎?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

所以,陳勝因為自負,便選擇了自立為王,並號為張楚,何謂張楚?即,張大楚國的志向,以成楚國的帝業,學秦國一統天下,建萬世不朽之功業。

的確,這樣開始的項梁,確實很順,但是隨著定陶戰役的結束,項梁兵敗而亡,項氏一族不得不面對的乙個現實就來了,到此時,楚懷王就能趁著項氏一族內亂,強行奪走了項氏一族的兵權,而這一點則給了當時作為項氏一族軍中代表的項羽乙個很大的打擊。

所以,在鴻門宴時,項羽要考慮的乙個問題就是,自己該何去何從?

當年自己的叔父項梁承認了六國並立的局面,而自己現在即使不承認也已經晚了,而如果再聽從楚懷王的建議把劉邦分封關中,那麼,自己現在卻連陳勝當年都不如了。畢竟陳勝當年即使按照陳餘張耳的建議,也是至少可以坐領關中的,那麼,自己究竟該如何呢?

所以,打破這一切的變局關鍵所在,就是既不能承認楚懷王的約定,也不能貿然反對各諸侯,不然,遲早項氏一族會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而要做到這一點,劉邦便是關鍵所在,因為只要劉邦願意聽從項羽的安排,那麼之後的計畫便好辦了。

故而,以上就是鴻門宴之前的基本背景。

而當時,在項羽坐領諸侯上將軍的時候,項纏自然而然也是水漲船高,何況其本身就是項氏一族僅存的二代子弟,也是反秦義軍偶像項燕將軍的親子,所以,其在當時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那麼,史書中關於項纏聽說項羽要殺劉邦之後,急忙趕來說情之事,就筆者認為,其實有一件事被很多人疏忽了,那就是,從始至終,鴻門宴的真正發起者,其實是項纏。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當時項羽其實是想要趁著當時天下局勢不明之時,直接吞滅劉邦的,所以從客觀上來說,當時壓根就沒有進行鴻門宴的必要。然而,此時正是項纏的建議,才讓項羽住手了。如上記載中的「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

可以說,項纏去見劉邦是項羽一清二楚的,也是經過項羽同意的。故而就筆者認為,史書上記載的是沒錯,但是史書上並沒有說明當時的全部情況。

也就是說,項纏想要張良活這是事實,也是他的私心,畢竟是曾經的救命恩人,想要張良活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僅僅以此為理由,又怎麼可能讓項羽罷手呢?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項纏提出了乙個建議,即,如果項羽當時領軍直接進攻劉邦,那就會讓天下諸侯為之膽寒,而當時的項羽本部楚軍自經歷歷次血戰之後,本部人馬保守估計不足八萬,而其餘部眾則大多都是眾諸侯所屬。的確,諸侯的那些軍隊或許不是很精銳,但是卻有足足的三十餘萬,如此,一旦進攻劉邦而引起諸侯大變,那麼其後果就是沒有人可以預料到的。而這一點,很顯然不是項羽願意看到的。

所以,項纏的意思就是,當務之急是要讓劉邦盡快承認項羽的地位,也就是說,要讓劉邦自己站住來告訴天下人,自己不如項羽,自己願意聽從項羽的號令,而也只有如此,這樣之後無論項羽如何安排,都不算真正的違約了。換言之,如果劉邦可以真正承認項羽的地位,那麼之後項羽的下一步計畫也就能更好的進行了。總之,無論如何,殺劉邦都不如活劉邦來的划算,所以,也正是項纏如此的建議,才讓項羽停止動手,並決定給項纏乙個機會,讓他帶人去說服劉邦。

而至於項纏如何說服劉邦的,如下記載: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柰何?」張良曰:

「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

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

「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

尊敬之次父,猶管仲為仲父。」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

「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的全過程,其實更多的還是反映了當時項羽帳下的實際情況,那就是以范增為代表的派系對於項羽私自和劉邦媾合的嚴重不滿。事實上,劉邦只要親自來了,項羽要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劉邦的到來,便說明了作為當時天下個人實力最強的劉邦也承認了項羽的地位,那麼,其他諸侯還會有誰不服呢?而這也是項羽能夠在之後進行宰割天下的乙個重要保證之一。

但是,項羽這麼想的目的是為了項氏一族的未來,而這不代表就是楚軍中所有人的看法。至少亞父范增就是非常不贊同的,所以才有了派人想要當場擊殺劉邦的項莊舞劍,而自然,作為一手勾劃了項劉會談的項纏,肯定是不能讓其如願的,所以才有了項伯以身護衛劉邦。而項莊在看到項伯之後,自然明白了這就是項羽的意思,所以便不敢再動手。

如此,在項羽的預設下,劉邦便私自逃走了。其實,很多事並不複雜,如果項羽真的想殺劉邦的話,別說是項伯以身護之,就算是劉邦不來,以當時的情況下,劉邦都是必死的。同時,如果項羽不想劉邦逃走的話,又怎麼可能劉邦上了個廁所就秘密逃走了?

項羽軍營可是四十萬諸侯聯軍最為核心的上將軍大帳,如此嚴密的防護,如果沒有項羽的預設,劉邦又怎麼可能逃走呢?

並且,從之後范增只是單單怒罵項羽,而不是罵項纏,就可以說明,當時的范增是明白的,一切都是因為項羽是真的不想殺劉邦。

上文節選自:【後戰國篇】西楚王朝人物彙編第十篇·宗室領袖·射陽侯項纏

項伯為什麼在鴻門宴救劉邦

Louve 根據原文得到以下兩點解釋。1.因為劉邦是項伯的救命恩人,項伯重情義,知報恩。2.項伯傻,敵我不分,才導致了這一出鴻門宴。 史記高祖本紀 的說法 劉邦感到自己力量不對等,決定軟化雙方的對抗,於是把項伯選定為拉攏的突破口。他對項伯極恭敬地以兄長的禮節約見 祝酒,結為親家,又因為處事靈活的理由...

鴻門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使項羽沒有殺死劉邦?

乞討 提起鴻門宴,大家的理解都是故意設局,挖好坑等人往下跳的意思。當年項羽想殺劉邦,就設下鴻門宴請君入甕,結果由於項羽優柔寡斷,讓劉邦給溜了。但 書屋 的一篇文章,說鴻門宴被我們誤解了,歷史上的鴻門宴,根本就不是這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首先,項羽之所以沒殺劉邦,根本就不是因為優柔寡斷 有婦人之仁...

如何評價《人民的名義》33,34集中鴻門宴的劇情?

jrment1 除了高票答案以外,沒有什麼說的對的答案。劇裡說的很清楚,乾掉侯亮平不是為了擺平反貪這件事情,而是為了贏得時間跑路。反貪局長死了,反貪工作肯定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混亂,這段時間是給他們用來跑路的。當然,這本身也代價巨大。所以祁同偉並不希望在山水莊園內部乾掉侯,而趙瑞龍則希望 沮渠蒙遜月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