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由共和轉為帝國的最主要的幾個原因?帝制與共和制的優劣?

時間 2021-10-25 12:13:36

1樓:

羅馬城的居民已經被共和國其他部分的居民拋棄了,因此要採用帝制。

凱撒和吳大維的強兵不是羅馬居民組成的傳統羅馬軍團,而是其他部分居民組成的兵團,凱撒和吳大維要保證手下這些人的權益。

在那個時代,全國共和制是不太可能了,羅馬城人可以聚到一塊商量國家大事,偏遠地方的臣民,來回羅馬一趟一年時間浪費了,種地荒廢一年明年吃什麼?

理論上其實還有地方選舉議員組議會搞共和制的道路,但這點當時沒有人提出來。這種做法近現代才開始使用。

全國共和沒想出來,一城共和大家信不過羅馬居民,想來想去還是帝制合適。

凱撒和吳大維這倆人,好不容易掌握天下大權,如果再搞共和制,很有自尋死路的意思,羅馬人不待見凱撒,也不待見吳大維,讓他們自己選,估計這倆都當不了執政官。

2樓:愚蠢

共和國的統治者——元老階層主要是羅馬當地貴族豪強,即使逐漸吸納了外地人,也改不了大格局。這樣的寡頭政治實際是實權者的分贓與妥協,隨著羅馬擴張,外地人以及下層人的利益訴求已經和共和制相去甚遠了。羅馬需要乙個能真正統籌全國各地,高低階層的統治者。

我想這是乙個因素,但也不能排除凱撒的個人野心。

統治的好與壞,我覺得要先判斷這是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羅馬之前的問題,是不是必須要帝制才能解決?實行帝制之後,是不是又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這些東西牽扯的比較多,我就難以回答了。

3樓:而井

我認為是統治成本,當羅馬的疆域越來越大時,統治成本是急劇上公升的,而與共和制相比,帝國制則是一種統治成本相對低廉的方式,統治階層需要扶持乙個權威人物來打造這種體制,而一旦這個人物不受控,則乾掉重新扶持他人,這也就解釋了凱撒的命運。

4樓:不眠之眼

羅馬共和國的覆滅和它自身的制度缺陷有著重大的關係,儘管共和政體成功地延續了三百多年的時間,然而在面對新的國際政治局勢的挑戰的時候,它暴露了自身無法有效改良的弱點。

首先,共和國的法律機構缺乏穩定和權威性,執法官同其他所有公職一樣,都是定期選舉的——選舉法律部門聽上去像是一件好事,然而實際上,由於羅馬法律根本沒有公訴制度,所有的起訴都是由個人提出,執法官實際上像其他所有公職一樣,被捲入了羅馬城內永無休止的政治派系鬥爭——當羅馬仍然只是義大利半島上的乙個地區國家的時候,這看上去倒也沒多大問題,反正在過家家式的政治鬥爭中失敗的人也無非落得個流放或逃亡的局面,只要有足夠的財富,到遠離羅馬的地方依然能享受奢華的生活,畢竟失敗者的對手只是要佔據羅馬城內的政治地位,對於追殺逃亡者並不熱心。

然而當羅馬開始武力征服周邊地區,將之變為自己的附庸和行省之後,局面就變得大為不同了,由於對外長期征服戰爭的需要,外部行省的軍事長官獲得了日益延長的任期和強大的軍權,當羅馬公民沉迷於對外征服的榮耀和從行省的其他民族那裡武力掠奪來的財富的時候,他們大概沒想到這種武力有一天會回過頭來奴役自己,不得不說,這其中充分蘊含著報應的成分。

當羅馬的同胞們想和總督玩耍老一套的搶椅子遊戲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發現,規則變了。老將軍馬略試圖在元老院奪走蘇拉的西班牙行省軍權的時候,,顯然沒仔細意識到自己在玩的遊戲是何等危險——畢竟,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羅馬人的軍隊進入過羅馬城,然而他的對手蘇拉既有威望又有人望,不甘心就這樣服從於羅馬城內的政治鬥爭對他的處置,於是帶領自己在西班牙行省的軍隊向羅馬城進軍,羅馬對此毫無防備,馬略派輕易就被驅逐。

長期對外征戰的軍團對軍事長官的忠誠取代了對遙遠的元老院大廳的忠誠,武力代替演說成為了決定政治的根本,更不要說軍事長官才是那些許諾給老兵土地的人,而元老院貴族們常常站在這件事情的反面。

然而蘇拉在這次不合法的行動之後,仍然努力把自己包裝成乙個共和國的捍衛者,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羅馬貴族們沒有就這一破天荒的局面認真思考、吸取教訓,當三巨頭的時代結束,他們跟隨龐培對凱撒故技重施以後,貴族們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一貫的目光短淺和缺乏考量,再次輕易被凱撒趕出羅馬,而在之後的戰爭中更因為這種目光短淺,而在資源佔優勢的情況下急於逼迫龐培和凱撒決戰,導致龐培戰敗——而共和派主要人物在毫無本錢狀態下拒絕妥協,換來的是凱撒對共和更加苛刻的對待。

儘管他們在元老院刺殺了凱撒,卻只是進一步敲響了共和的喪鐘,因為凱撒的繼承者們已經徹底將軍隊等於權力的現實牢記心中,而共和派一再表現出在軍事層面的水平不足,最終,羅馬的第二次三巨頭局面再次以內戰結束,所有權力落入年輕的屋大維手中。

而屋大維的長壽為共和國送上最後致命一擊,當他獲得權力的時候,他比所有殘存的共和派人士都要年輕,而當他以75歲高齡逝世的時候,這些人早已先他而去,已經沒有人還記得共和國曾經的樣子。

屋大維成為了神,而奧古斯都·凱撒成為了羅馬皇帝的尊號。

5樓:山丘巨巨

從屋大維先生的名字加上了奧古斯都開始,共和制的募兵制度讓皇帝產生了一定的憂患,凱撒征服高盧,克拉蘇萬貫家財平定了斯巴達克斯,乙個個割據的案例必須要讓軍權集中,和咱們春秋戰國有一定相似

6樓:PatrickL

翻了前排的答案,有乙個原因一直沒有被提及。那就是羅馬從乙個城市不斷擴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乙個帝國化的過程:擴張,融合新民族,再擴張,乙個標準的帝國。

當擊敗迦太基,征服高盧之後,原有的共和制度實際上已無法適應現實,不論是經濟上,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如此。因此,最後政治制度演化為與之匹配的帝制也是很合情理的。

7樓:liujunsong

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奴隸制,是的,那個醜惡,骯髒的奴隸制,真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人類發展的必然,甚至是人類發展的未來。

何謂奴隸制呢,用英文的標準定義,就是一部分人成為另一部分人的財產,英文叫property.就是程式設計時的屬性,這個屬性翻譯的真差。

看看今天的世界吧。

今天的世界是乙個廣義的奴隸制社會,一部分人實際上被各種制度,條約,法律定義為另一部分人的財產,只不過理論上出賣的不是人身,而是勞動力和勞動時間這種經濟學上的術語。

所以羅馬的帝國化,是經濟政治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奴隸制的必然結果。

在中國,表現為井田制崩潰,禮崩樂壞,奴隸制出現,最後帝國出現,一切都是順理成章。

三國演義最後說,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歷史不會過去,一切只是重複。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8樓:咬鵑

並不是說元首君主制要比元老院貴族民主制好多少,而是羅馬擴張時期長期的戰爭導致了公民大量破產,並且導致軍隊私人化,也就是軍閥化,這必然會導致君主制的產生。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在此後數百年間依然多多少少發揮這影響力一直到6世紀消失這一點可以說明,這種變化並非盛衰交替而是一種逐漸過渡的過程。至於兩者的優劣,我個人認為兩者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並沒有太多的不同,在古羅馬衰亡,東羅馬希臘化前的這幾百年時間,羅馬文明一直都在發展。

9樓:wuweilxl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

於是喜歡毀人三觀的我開始發言:這和好壞一點點關係都沒有,這都是統治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範疇。換言之,中國有句話叫: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就是帝制,分就是共和制。人心使然,僅此而已。

10樓:老宇

羅馬的崩潰其實是奴隸制崩潰導致的,在羅馬初期的擴張時期,擴張戰爭不斷,在取得土地的同時,羅馬還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奴隸。但是在「四位好皇帝」以後,羅馬停止了擴張,在數百年內一直和平發展,奴隸不斷減少,奴隸制也就無法維持了,失去了經濟基礎的龐大帝國,在腐敗和內亂的催化下,逐漸趨於瓦解

11樓:心經

1.貧富分化,對平民保護不力,貴族和平民日益對立帶來的共和和民主對立的問題。

2.城邦制度無法對日益擴大的疆域做出合理反應的問題。

3.軍隊從國家所有變成將領私人所有,當然這其實跟第一點有很大關係。

有空細答。

12樓:烤糊君

一句話概括,羅馬疆域擴大導致城市國家體制下產生的元老院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

元首制與共和制孰優孰劣?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就意識形態而言共和制似乎勝過元首制,不過共和制也只是300個人的寡頭統治而已。正是元首制時代實現了羅馬的和平(Pax Romana),正是共和制時代的元老院打敗了漢尼拔。

我認為乙個能適應國家現狀的政治體制才是乙個好的體制。

羅馬共和國是怎麼變成羅馬帝國的?

謝流遠 由於 共和國 的古今含義變化,導致人們錯誤的把 共和制比帝制先進 這一觀念套用到羅馬 共和國 和羅馬帝國上,最後得出了羅馬因為種種原因開倒車的結論。但是實際上羅馬 共和國 演變為羅馬帝國是巨大的進步。共和國的主體是公民,現在公民一般指國家領土內生活的絕大多數人。但是公民 citizen 的原...

影響婚姻質量的幾個原因,哪個是最主要的?性格,生活習慣的差異,三觀?

我認為三觀是最大的問題。性格不同可以互補,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感情沒什麼不能包容磨合的。生活習慣亦然。我以為生活習慣是三者裡最容易適應的。但三觀不行。首先,三觀不合,你們都沒辦法聊天。只能聊一些很表面的東西。三觀不合意味著你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和高度也會不同。兩個人南轅北轍,誰都想說服誰,你這個想法...

爆發安史之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怪談世界史 如果把眼光放到世界範圍,你就會發現,主要原因其實是粟特人的建國需求。彼時,阿拉伯帝國侵入中亞,昭武九姓無一倖免,緊接著,粟特人的大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從那之後,粟特人的西域商貿便被回紇人取代,海上通路也被大食人控制,他們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安祿山起兵,普遍認為,是受到北方粟特集團的資助,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