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指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時間 2021-10-20 14:51:27

1樓:知空成性

最近悟了好多,也不知道是否正確!最近學了陽明心學,讀了道德經,我的理解是...

古人說不立文字,談悟道,其實有道理!文字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讓我們豐衣足食,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掌控一切!然而,我們忽略了那個最基礎的"心"

道德經談道是無形的,能被說出來,表達出來的都不是真正的道,道切實存在,但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法形容!客觀規律也是這樣!你只能用心去感受,靠邏輯表達懂的也不是真的明白,這叫「心即理」 這裡面的太複雜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爾!

2樓:

道無聲,因言辭以寫意。

言辭無跡,緣文字以圖音。

故字為言諦,言為理籤,音義合符不可偏失。

是以文字運用彌輪宇宙,雖跡系翰墨而理契乎道。

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方便囫圇吞棗,含糊其辭,模稜兩可。

3樓:

因為言傳的這個「道」,只是「道」的一部分。

這個道為什麼難以理解呢?

因為,這個道是自己的父母,也是自己的子女,它是道所生,它生的也是道。

這是最難理解的。

4樓:彷彿

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指參禪悟道、修習佛法時,開啟「本來面目」「如來藏」「自性」「空性」「大光明」等等的這個階段或狀態。不管用什麼名詞,其表達的那個「空性」本體,即見性。但見性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體認這個「本來面目」前,要有資糧和加行位的前奏。我們往往太過於追求馬上要見性,以為「如來藏」「自性」等等是個東西,要求得。實際上這個東西,如同天上的月亮,我們如同月下的水盆中的水。

你越晃蕩,越顯不出來,水清淨了,月自現前。而這個求索的心,如同晃蕩的水。那麼要讓水清淨下來,需要幾個步驟,先明理,再觀修,明什麼理,三法印,一實相印。

觀修什麼,用這個理反觀自照。久而久之,功夫純熟,水必清淨,而朗然大覺。此時之覺,能否言傳?

是的,如人飲水,能暖只能自知了。

5樓:

打個比方說,"頭疼",你想告訴別人,你頭疼,可頭疼這兩個字只代表你的頭在疼,卻無法把你頭疼的感受表達出來。

文字只是符號,可這個符號並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本身。更不用提人類的語言本身多麼蒼白無力了。在佛法比較淺的層次,語言文字尚可發揮作用,往深的層次去,語言是無力的。

佛說:我法妙難言。

究竟是什麼樣的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突然弄明白了這個道理,我來解釋明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八個字的意思是 在此時此景此意境下,你可以正確的理解出我跟你說的話。倘若你只是將我所說的話重複給別人,別人是沒法聽懂的。也就是說要抓住講話的時機。在乙個意境中表達出的意思,是非常需要先前的鋪墊的。從總體來說,很符合玩梗的形式。為什麼有人梗玩的好...

怎麼理解禪宗的不立文字,類似六祖壇經這樣的禪宗經典不就是文字的嗎?

奇蹟人生 文字立下,它就變成死物了。只在特定範圍和情況下會產生引導作用。立文字,真相就很可能被誤解。就像 道德經 論語 這些經典書籍,不同的人讀解的意思也不一樣。不說這些經典,就說我們平時說的話。從自己嘴巴裡面說出來很正常,但別人聽著卻是另外乙個意思,這種事經常發生。這是文字的障礙,文字是無法直接看...

禪宗的悟與佛祖在菩提樹下的悟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是怎麼樣的差別?

心淨佛土淨 禪宗的開悟只是理上悟,有小悟大悟徹悟之分,過去的祖師是圓證,開悟的同時就證悟,直接就是法身大士,現在的人根性差,開悟只是解悟,知見與佛同齊,但還沒有實證,還是凡夫,佛陀的悟是事理俱證,圓滿成佛。 觀如智度 禪宗的悟是初破無明惑,親見法身清淨實相,如 心經 所宣境界,修行果位與權教菩薩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