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悟與佛祖在菩提樹下的悟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是怎麼樣的差別?

時間 2021-05-11 17:31:04

1樓:心淨佛土淨

禪宗的開悟只是理上悟,有小悟大悟徹悟之分,過去的祖師是圓證,開悟的同時就證悟,直接就是法身大士,現在的人根性差,開悟只是解悟,知見與佛同齊,但還沒有實證,還是凡夫,佛陀的悟是事理俱證,圓滿成佛。

2樓:觀如智度

禪宗的悟是初破無明惑,親見法身清淨實相,如《心經》所宣境界,修行果位與權教菩薩歡喜初地或圓教菩薩初住位等。其實破一分無明,得一品法身,明心見性,便已成佛,自覺已成,覺他尚未圓滿,不忘菩提初心,悟後起修,廣結眾緣,隨緣度生,莊嚴國土,無量劫行,歷五十二位菩薩位,佛祖在菩提樹的覺悟是示現盡斷最後一品無明,徹悟清淨法身,覺行圓滿,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位界圓教妙覺菩薩位(佛陀),開現「釋迦文佛」一代時教。

禪宗的悟成就因地佛

佛祖的悟成就果地佛

大乘菩提道,隨緣度眾生。

若真悟本性,無不發初心。

法本不二,因緣成異,

初發心時,即成正覺,

3樓:開口暢聊

嚴格的說,應該是從本質上是一樣的

但程度,卻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就如同突然明白了某個道理,從本質上說你明白的和他明白的一樣,都是加減乘除,但不代表你已經會了

所以程度還有差別

所以,其實明白這道理也沒什麼意思。。

4樓:我叫廢物弟

善男子!譬如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行因識果。以是義故,彼無明體亦因、亦因因,識亦果、亦果果。佛性亦爾。善男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

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

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為佛性。非因、果故,常、恆、無變。以是義故,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以何義故甚深甚深?眾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

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終、始;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

5樓:歪頭

產生問題了,糾結問題了,離開它,放過它,修行就結束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修行。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者,你看水,遇到障礙立刻繞開,立刻逃開,立刻避開,不干涉萬物,不纏繞萬物,不憂慮萬物,不辯解自己。水只是順自己而流,或飛流直下,或靜靜流淌,或駐足水坑,或漫過一切。故云上善若水。

所以佛名善逝。

來,同學,離開它。

6樓:嗷頭

所悟的完全一樣乃至老子,蘇格拉底都是一樣至於為什麼?只有親身體驗了,說理論始終是理論並沒有實證。不同的是人的思想行為。

打個比方就好理解了:都找到游泳池下水了,但是佛陀已經遊了500公尺

7樓:泛易

孫嘉鴻的答案專業性好像是最好的,雖然不太贊同其結論。

「佛祖在菩提樹下的悟」如何定義,是問題的關鍵。按照大乘的定義,那自然就一樣。按照小乘的定義,那就不一樣。

假設按照南傳佛教的定義吧,為什麼我不太贊同孫嘉鴻的答案呢?因為他的答案是推測出來的,無法經過實踐驗證。注意,是完全無法驗證,而不是按他的修為尚未驗證。

比如,「無我」這個結論,對他來說不是當下的體驗,而是反省思維過程推理的結果。

那麼壽終時不受後有呢?也只是推理的結果。從古至今都無法證實哪個阿羅漢真的不受後有。

阿羅漢難道是轉世後告訴大家說他的確不受後有嗎?這就自相矛盾了,如果能轉世,也就不是「不受後有」了。

所以南傳佛教的修行目標有乙個根本性的自相矛盾,南傳的涅槃只能靠信仰,誰都無法驗證它到底對不對。

所以我們只好認為,佛祖的悟應該是象禪宗的悟那樣,可以驗證,可以信服的。

8樓:明心靈竹

看到 @孫嘉鴻 女士的答案

禪宗的悟與佛祖在菩提樹下的悟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是怎麼樣的差別?

有點想法。

水桶實驗是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所做過的乙個實驗,用以證明絕對空間的存在。牛頓是這樣敘述的: 「如果用長繩吊一水桶,讓它旋轉至繩扭緊,然後將水注入,水與桶都暫處於靜止之中。

再以另一力突然使桶沿反方向旋轉,當繩子完全放鬆時,桶的運動還會維持一段時間;水的表面起初是平的,和桶開始旋轉時一樣。但是後來,當桶逐漸把運動傳遞給水,使水也開始旋轉。於是可以看到水漸漸地脫離其中心而沿桶壁上公升形成凹狀。

運動越快,水公升得越高。直到最後,水與桶的轉速一致,水面即呈相對靜止。」

水桶實驗示意圖

(a)、桶吊在一根長繩上,將桶旋轉多次而使繩擰緊,然後盛水並使桶與水靜止,此時水是平面的。

(b)、接著鬆開,因長繩的扭力使桶旋轉,起初,桶在旋轉而桶內的水並沒有跟著一起旋轉,水還是平面的。

(c)、轉過一段時間,因桶的摩檫力帶動水一起旋轉,水就形成了凹面。直到水與桶的轉速一致。這時,水和桶之間是相對靜止的,相對於桶,水是不轉動的。

但水面卻仍然呈凹狀,中心低,桶邊高。

牛爵爺想要通過水桶實驗證明絕對空間的存在(對照不生不滅的識),有了絕對的時空給引力乙個基礎。馬赫則說牛爵爺扯淡,所謂的絕對空間不過是除了水桶以外宇宙中所有其他的存在對水桶施加作用的總和(對照世尊的無我)。

作為後來人我們都明白,只要還侷限在經典物理的思維裡是無法說清這種問題的,愛因斯坦創造性的對引力提出了幾何解釋,即所謂引力本質是時空的扭曲。這樣並不需要存在絕對的時空,而只是一種幾何結構的錯覺。

同理,對於沒有解脫的凡夫,完全可以像牛爵爺一樣,認為有乙個不生不滅的存在,他本身啥都沒有啥都不是,但是他存在,因為他的存在其他七識才能起作用。至於這個不生不滅的存在是真的存在,還是只是一種錯覺,那要等你真的證悟了再說

9樓:求索

當然不一樣。

佛祖是苦集滅道,寂滅成佛,禪宗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能一樣嗎?

雖然同樣是不假外求,但前者要取滅心識,後者因為認為眾生皆有佛性,所以要明心見性。

當然,你要說的是大乘佛教的佛祖,他們還是不一樣。

大乘佛教的佛祖是一路公升級上來的,從輪迴中一生生超脫的,禪宗直接肉體凡胎就見性成佛了,這一點反而和喬達摩悉達多殊途同歸了。

10樓:

1.無差別處:所悟之道,無二無別。

證悟法身,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我們佛教講的「初地菩薩,見與佛齊」,就是這個道理。

2.有差別處:圓滿程度不一樣。

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是法報化三身圓滿。是吧。阿彌陀佛。

11樓:明心亮空

悟道有三個層次:

見道:明白了宇宙人生之真理等;

修道:以真理為指引,修正自身的行為;

證道:完美的身體力行證明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不虛,真實有效。

禪宗的悟,大部分屬於見道;

禪宗通常說悟後起修,這個悟屬於見道,看看禪宗的1700餘悟道故事,絕大部分屬於這種,包括六祖慧能也是這類。

當然也有跟佛祖一樣的證道,那是鳳毛麟角,例如虛雲老和尚,那應該事證道了。

杯子撲落地,響宣告歷歷;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佛祖在菩提樹下的悟更厲害,睹明星悟道;

這個明星不是普通意義夜晚的明星,而是由內而外,身體內部發出光芒的明星。

是體內之光,佛性之光,修煉道融入虛空之光。

道家修煉有個境界,叫做日月交輝,就是閉上眼睛看到了日月星辰,異常光輝。

12樓:高山清

一樣如果是真悟,不僅禪宗的悟和佛祖一樣,天主教、西方靈修或2023年前非洲薩滿的悟都一樣。

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法無分別,慈悲如佛,分別在「我」。盡心隨緣,異同一如。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妙法蓮華經》

佛反反覆覆打比喻,就是要令眾生想明白。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不要忘記了把心量開啟。

諸佛說法跟一雲一雨道理是一樣,關鍵在於眾生要信、要解、要悟、要證。佛不度人,唯人自度。迷惑分別是自己的根性問題。

超脫肉體去看世界,一切都是法則,一切都是道,道道相通。但凡正道都是相通的。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圓融,誰是誰,誰又不是誰。盤古劈開了混沌。清氣上公升,濁氣下降。此,天地分,萬物生。但,你能分出這是你的空氣,這是我的空氣嗎?這是你的道,這是我的道嗎?

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圓覺經》

直心是道場。

13樓:普波居士

如來禪與祖師禪,雖然有些許差別,但殊途同歸,都成就菩提涅槃的方便門,目標是一致的。

如來禪,是有次第的漸修。祖師禪,是直指心性的頓修。眾生不同心性選擇不同法門。

14樓:蔡恩澤

問空何有異,摩訶無量奇。

瞎寫了句小詩,什麼意思呢?我簡單說一下。

如果問「空空」的根源有什麼,此不同與彼不同,那麼只有這無量世界不同的一切了。

空,無量包容,或者就是一切世界人物的本身,那麼自然沒有此與彼方的分別,無量歸一,唯一無有,只有如此意識的覺察與如是。

而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有這無量虛空幻覺中,會短暫公升起的事與物,什麼樣的人,或者聖賢,或者眾生。但來往即一,終究一體,猶如大海浪花朵朵,平息如下,本無分別。

如果問釋迦摩尼,與後世禪宗六祖慧能,所明知的是否有所異。那麼很顯然,他們都是大海剎那的浪花,只是都認知到了自己即是大海,也是浪花。

不知道說到這裡,讀者是不是有所領悟,或者認識呢?

浪花自然有所不同,這就是釋迦摩尼與惠能的人格人生。

如果說智慧型、能力等等的世俗衡量,那麼也只是這浪花的大小。對於認識到大海就是自身的人,當然也就沒有這樣的分別了。

比如說我,一介青年,無業而成,可以稱為落魄。在這眾生間,我就是朵因緣而成的小浪花,對於只以浪花大小做分別的眾生來說,你們眼前這個人不足以言說。

就先說到這裡吧。

15樓:離相寂滅

佛祖開悟說的第一句就是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型德相,就是佛性,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明白心之虛妄不可得,譬如有一后學請祖師安心,祖師說把心拿來,我與你安,後學說覓心了不可得,這叫明心。見性就是見到佛性,佛祖夜睹明星開悟,就是見性了。

16樓:

殊途同歸嘛~就好像爬山,到頂峰的路有無數條,你可以坐纜車,也可以轉著圈爬,也可以在半山腰休息,當然也可以下山。但是到了山頂,景色總歸是相同的。這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記錄一下景色,有人長篇大論,有人言簡意賅,就像寫作文,表達方式的區別。

有人高深,有人淺顯,有人文采好,有人直截了當,不過總的來說,見到的,描述的都是同乙個東西。

妾與側室是一樣的嗎?如果不一樣又具體哪些方面不一樣?

曹彥士 清代官方側室只有在皇族的親王 郡王 貝勒 貝子 鎮國公 輔國公六種爵位中才有設定 351 換句話說,清代只有高等皇族擁有 官方側室 其中親王和郡王的側室官稱為 側福晉 其餘的則官稱為 側室 這種 側室 的設定,大致源於入關前滿洲的多妻制度。在入關之前的多妻制度之下,妻妾的名分十分複雜,當時不...

有按空格幅度不一樣結果不一樣的遊戲嗎?

索爾迦雷歐 空格不知道,倒是很多遊戲對於WASD方向鍵鍵程不一樣的反饋不一樣,比如按滿是跑,輕輕按是走。這主要基於主機移植的遊戲,主機遊戲對於走路與跑步,常常用左搖桿推動幅度來區分,移植到鍵盤上,自然也就是鍵程了,而空格常常對應的是跳躍或者奔跑鍵,對應於手柄則是無鍵程的按鍵,自然很少會很出現空格幅度...

在自己心裡朋友與朋友的不一樣的分量是不一樣的相處風格嗎?

GOAT 當然不是,我大部分朋友,都是那種長時間廝混在一起的,然後經常一起玩,這些人都是我的朋友,但其中只有幾人是你所謂的好朋友。我覺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會有不同的相處方式。但你心裡對乙個人的評價,以及你和乙個人彼此的親近程度,是不會受這些影響的。 星星 大海 我認為這只是一部分。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