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使命」是什麼?有用什麼意義?

時間 2021-10-20 03:05:58

1樓:bLoved神棍的寶藏

使命稍縱即逝的偶然性的機遇,在她出現在我們面前之前,誰都不知道她會是什麼,她會不會出現,她會出現幾次。歸根到底她是命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理解為使命就是上天賜予我們改變命運的機會,改變或自己的、或家庭的、或團體的、或國家的、或世界的、或人類的命運的機會。

我們往往習慣於假定乙個目標、任務、或者方向,並把她稱為使命,有的人為國家的興盛而努力,有的人為自己的作品而奮鬥,這其實不是使命,是假想的使命,因為機遇從來不是人為可以設定的,我們姑且稱其為使命的召喚。為什麼我們總假想乙個使命而去奮鬥呢,因為往往當機遇出現的時候,有更多、更長、更強積累的人看到機遇並把握機遇的概率更高,這就是所謂的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但這個道理歸根到底只是乙個概率問題,並非每一次機遇都需要曠日持久、刻骨銘心的積累才能被把握,所以這世界上有很多運氣很好的人沒有付出太多也功成名就了。所以,不管你平時是乙個強者,還是乙個loser,在對偶然性機會的識別和把握上,都要勇於不斷嘗試。

但指望天上掉餡餅的人生不是我們追求的人生,必然性的積累在把握偶然性機遇方面有多大的可能性,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然性是我們人類唯一能掌控的東西。在使命之外,再說乙個東西,那就是永無止境的必然性的積累,她叫做魅力,有魅力的人會發光。有一句話叫做,偶然性機會出現之前的必然性積累才有意義,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機會的時候,再去積累,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對於使命唯一能做的就是敬畏,永遠敬畏使命,就像敬畏宇宙蒼生一樣,但對於使命的召喚,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去成乙個更加有魅力的人,就比如奧斯卡金像獎,有的人一次提名就得獎了,有的人一生能得四次獎,有的人只提名過一次,有的人被提名很多次才得一次獎,雖然什麼情況都會出現,但更多的情況是,乙個作品也許會遺憾地成為奧斯卡的遺珠,但乙個人很難成為奧斯卡的遺珠,做乙個有魅力的人,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

2樓:派熊2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一部洗衣機,它所有設計和功能,都是用來洗衣服,它做任何事(除了洗衣服外)都會做得不好的,所以我認為一部洗衣機的「使命」,是成為洗衣機,用來洗衣服的。

我覺得人也是這樣的。

將這個想法套用在人身上,我用最簡單的姚明作為例子說說。姚明天生是用來打籃球的,除了打籃球外,他可能做任何事也普普通通的,所以我認為姚明的「使命」是當籃球員。

結論一:每個人天生都具備某些特定功能,去完成某些事情的。

至於一般人呢?

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以古人15歲出來工作,孔子經歷了15年,才認定某一方向,是他發展的方向(我相信是教育),而到40歲,才知自己在教育中,他適合教什麼,不適合教什麼。

結論二:除了一些很特別的人外(例如姚明),一般人了解自己的使命不容易,要時不時有意識地檢討自己的。

結論三:了解自己(使命),是要像孔子一樣,先了解自己大概的使命,然後慢慢了解仔細的使命。

首先,每乙個人有乙個最最最最基本的使命,就是做自己。

因為你根本不可能不做自己。

但做自己,並非說,你本身是馬龍,你也是奧運冠軍,所以不需羨慕姚明,不是這樣的。

可能你本身只是乙個平凡人,你的長處,只能做好一碗陽春麵,那就好好做陽春麵好了。

但做自己,跟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兩件不同的事。

例如我喜歡抽菸和玩遊戲,所以我的使命是抽菸和玩遊戲。

我不認同的,尤其是這些喜好對自己身心沒有好處,我們遲早會放棄和後悔的。

結論四:一般人的使命都是很平凡的,就因為平凡,所以自己多半看不起,這就是為何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自己的使命。

結論五:有一點非常諷刺的,自己第乙個大使命,就是做自己,但通常年輕時,我們多半不想做自己,我們想成為馬龍,想成為張雨霏,就是不喜歡做自己。

人,其實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所以自己的使命一早就出現,只不過人是很難覺察吧了。

我發覺,乙個人中小學的表現,其實長大後,也多半以中小學的模式出現。

所以,如果乙個人能檢討一下自己中小學是怎麼模樣,他多半能夠發現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

我說說除了「成為自己」這個大使命外,一般人會有什麼大概使命?

最普遍的分類,就是內向和外向。

內向和外向,其實乙個人在中小學時已經意識到的。

內向,是向內的意思,通常是喜歡深入思考和了解一些問題。外向,是指向外的意思,通常是指更喜歡結交不同的人。

結論六:如果你天生是內向的,你的使命一定是內向中的某一點;如果是外向的,就一定是外向中的某一點。

其次的大方向,是你是乙個情感型的人,思考型的人,還是經驗型的人?

我以同樣當醫生作為解釋:

如果你是情感型的人,你會非常明白病人疾苦,你也深明當醫生的意義,付出多少也在所不惜。

如果你是思考型的人,你可能喜歡研究疾病,研究細菌,叫你像情感型醫生,每天面對病人,聽他們吐槽,你會受不了。

如果你是經驗型的人,你可能喜歡做手術,做同一種手術一百次,一千次去磨練技術,你會喜不自勝的,叫你像思考型的醫生研究細菌,你會辭職算了。

結論七:除了內外向外,使命一定是關於你是情感型,思考型,還是經驗型的人?

假如你知道自己是內向的人,不再浪費時間在外向生活上,你也知道自己是思考型的人,不再浪費時間在了解感覺和磨練技術上,但你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應該研究什麼?

那一定是通過努力和嘗試。

乙個人不努力,不嚐多方面的嘗試,你永遠不知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的。

結論八:如果你一直以來都不喜歡努力,也不多作嘗試的,你多半不會了解自己的使命。

使命具有什麼特色?

一定是內外開綠燈的。

例如你「以為」你的使命,是參加奧運馬拉從,怎知跑了第一次,內心就感到沉悶,不想跑了,這就是內心不開綠燈,這多半不是你的使命。

但假如你喜歡跑了,成績亦不錯,但國家認為,某跑手成績比你更好(無論是事實也好,是偏見也好),不派你參加奧運,這就是外在世界不開綠燈,這也多半不是你的使命。

但你可能發現成為長跑運動員的教練,綠燈全開,無數人爭相請你當教練,這就可能是你的使命了。

結論九:使命一定是內外開綠燈的。而很奇怪,外在不開綠燈,原因多半不大好的,可能是不公平呀,遭人誤解呀等等的。

我說乙個人的使命給大家參考一下。

如果大家喜歡看書,我介紹大家看看作家松浦彌太郎的作品。

松浦絕對是乙個普通人,但他不介意做個普通人,而且想做乙個傑出的普通人。

他43歲時,工作不順利,人際關係繃緊,出現習慣性的睡眠障礙,身心開始出問題(十個中年人,我相信八個是這樣,所以非常普通)。

有天他想:

「或許做一些可以忘記工作、稍微脫離現實、能消除壓力的事情會比較好。可是要做什麼好呢?」正當我在想這些事情的時候,腦海中突然悶過乙個念頭:「去跑過步吧!」

結果他就這樣跑,而且寫了一本書介紹他的心路歷程。

我覺得上天就是想他在中年後去跑步的。

結論十:平凡人的使命,可能很普通,未必能帶給人名與利的,但絕對能令人解決某些問題,生活更有方向和滿足感的。

3樓:青雲1999

可以看一下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那本書裡面說的很詳細的。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而找到這個意義就是我們的使命。

4樓:黑曼巴

「使命」就像疫情期間奔赴在一線的專家、醫護人員、管理幹部、警察、志願者等,只要國家有難,義不容辭,堅決達成,這就是「使命」的意義。

你們覺得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已登出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身體和靈魂總有乙個在路上。今年春節去了海南玩,其實說多開心並沒有,但是我走了海南幾個城市 文昌,瓊海,博鰲,萬寧,興隆,三亞 認識了這些城市,走過了這片土地,這是我唯一開心的地方。雖然碰上了海南堵車最厲害的一年,坐了三天兩夜的車才回到湖南,但是回來之後就是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你們覺得人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

章魚 問 放羊做什麼?答 娶老婆。問 娶老婆做什麼?答 生孩子娃。問 生孩子娃幹什麼?答 放羊。那麼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長大了工作,工作了成家,成家了生子,生子了培養他工作,周而復始。生命到底有何意義呢?聖經 傳道書 1 2 傳道者說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1 3 人一切的勞碌,...

道士的使命是什麼?

三斌 沒有使命。只渡有緣人,這裡有緣人是講有福德可以配合化解災煞的善信,有些善信找師傅看但又半信半疑的,奉勸各位有這種心裡不看也罷,道教山醫命相卜,是幫助別人趨吉避凶的,而道士是渡人修己的,兩個概念也可以說,也可以說乙個概念,看怎麼理解,見弱不扶,不陪做修行人,善信不需要幫扶,是自身福報的問題,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