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郭店老子這幾句話啥意思?

時間 2021-06-19 10:27:28

1樓:dali265

——1.郭店楚簡《老子》節選:(我試著自己解讀下,屬於愛好;本就喜歡老子亦喜歡文言文,故希望有所得著「啟發」。)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季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屬。

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谷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遠,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

渙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無敗事矣。

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道恆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醜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恆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A注:&解讀;

我集合了下:【絕智棄辨,民利百倍;注:我覺得絕智棄辯有點問題,既然知是智的前身那麼用知比智就好。

知比智要低乙個層次,老子最理想的人應該是純天然的,那麼:絕知棄辯就是最理想的狀態。對於「民利百倍」我覺得「倍」勉強能用但是不理想,應該是「立」也就是:

民利百立(什麼矛盾都迎刃而解了)。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絕為棄慮,民復季子(這一句非常好!

絕為棄慮、民復季子就是恢復到最初的嬰兒狀態);三言以為使不足(這句是說「有為」的弊端太多了,不勝列舉),或命之或呼蜀(或成或不成你是掌握不了的)。

——接續:視素保樸,少私寡欲;這裡完全符合老子的辯證法和本性,也就是老子所追求的。另外從通篇內容來看,郭店楚墓老子道德經內容不是老子在跟別人辯論,像是老子來說教。

此前我本人曾出現過乙個擔心,當馬王堆帛書德道經出土後學術界流傳一種猜測或定論「莊子在老子之前」,這對我來說一方面很難接受、因為最關鍵是莊子成為了老子的老師。如今還有人說「道家思想是楊朱開創的,老子只是發揚光大了」注意!對於老子繼承了楊朱的道家思想這一說法我是不同意的。

現在我們來看「視素保樸,少私寡欲」就完全符合老子天人合一思想了,這兩句是說:平淡的事物務應「求真」。少私寡欲,符合老子對人性的認識;老子的初衷是天地開創人最初的樣式,可能有人說是「獸」嗎?

——不對,老子那個時代沒有天衍論(演化論),當時老子認為老天是最無私的、天沒有差別的對待萬物(包括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私心。老天對待鳥兒野獸樹木花草都是一樣的,降雨給好人也給不好的人(沒有私)。天不會有任何慾望的,如果天有一絲慾望、想法等等,老天就有了「愛好」;不是喜歡這個就是恨惡那個,這樣等於有了等級之分。

而老子跟儒家孔子最顯著的核心爭論就是「有為」和「無為」。假如老子同意人分等級,那麼老子就不需要跟孔子爭了,也就沒有儒道之爭了。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谷王;這句完全符合老子思想,跟我們現行本道德經辯證思想是一樣的,只是用句有些特別。注意!這不是說老子錯了,而是後人解讀老子時認識出現了形容錯誤,也就是把句法變了。

這句意思是說:江海之所以能稱為百穀之中的王者,那是因為其能處卑下之地;所以能成為百穀之中的王者,現行本:水性柔、利萬物而不爭,能處卑下之地,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繼續: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注意、這裡比較複雜!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一方面是說:聖人豈在百姓的前面??應該在百姓的後面;另一方面解釋說:

聖人應在百姓的前面(保護)、以身後之(聖人身後的百姓才是重點)。這比較複雜!聖人之所以排在百姓前面應該把後面的百姓當成重點,另一方面「聖人憑什麼站在百姓前面?

應該在後面」。非常感謝!在這裡我們又發現了老子跟孔子的不同,老子說:

聖人不應該比百姓偉大,百姓應該是最偉大的。老子這境界明顯比孔子高超,孔子講首先乙個聖人要有價值,聖人不能作為百姓身份(孔子本來就是百姓中的乙個學者,後來周遊列國也沒人用)。孔子講禮「君君父父子子臣臣」他還列出了很多不同人的行為準則,不按孔子講的做就是大逆不道,明顯老子學問確實比孔子境界高。

另外,兩人的性格也有不同;老子善於求教(樂於向別人學習),比方老子可以向乙個小孩去學習;孔子絕不會向不如他的人去學習,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但他是做不到的。

——繼續: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在這裡非常感謝god,順著思路下來發現解讀是正確的,並沒產生矛盾!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注意:這裡是說聖人在百姓的上面應以民為重。後半句有點矛盾!

「其在民前,民弗害也。」這裡是不是指聖人如果在百姓的前排民就有害(損)了?這裡難度非常高,如果從老子的思想來說「不要做聖人」也就是「無為」。

最後半句「天下樂進而弗厭」這裡是對孔子的乙個批判,天底下喜歡做一番事業的人到最後都厭惡自己所做的了。這裡有兩層意思;第一,凡是想做聖人的人到最後都後悔了;第二,你要有平常心去看待。這裡第二個解釋有個矛盾,假如老子告訴孔子說:

你做你的學說用平常心去做(老子不是跟孔子妥協了嗎??),第二個解釋不盡理想。

——繼續: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不用解釋,和現行本道德經相同)。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從這裡完全能看到郭店楚墓竹簡出自老子最真實的想法,也能夠看到戰國時期老子學說的理論支撐邏輯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了。明顯此時道家學說已經完備的形成哲學體系了,這裡有乙個疑問「老子道家學說」是不是一次形成體系的?或者是不是在老子之前還有人提到道家思想?

此時是戰國中早期,距離周朝末年還有一小段時間。民間傳說老子是周(東周、春秋戰國)王室的圖書收藏官,最後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就遠出函谷關去了(函谷關老子給伊喜應著要求寫了道德經五千言);從此老子出了函谷關再也沒有回來……

老子活了多少歲沒有人知道,只知道老子離開周朝時八十五歲(有的說一百六十歲、兩百歲),老子道家思想的體系此時已經完成,通過出土的戰國中早期道德經我們能感受老子最真實的想法……

讓我們驚嘆老子學說在那個時代的思想高度,同時也見證了老子道家學說在早期哲學體系邏輯辯證已經成熟了。看來老子是乙個重思想重感悟的人,他的學說得益於「悟道」對道的認識。老子是從天道看人道,看起來是無為卻什麼都「化」了。

——繼續: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知足什麼是知足呢?乃是永遠的滿足。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用道治理天下的君王從來是不用兵的。注意!在這裡包含對於用兵的厲害關係老子是知道的,不但知道而且很熟悉,不知鬼谷子與老子學說有什麼關係,是不是鬼谷子受了道家學說的影響呢?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這裡說:善良的人只是包容,從不強取。

——繼續解讀: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注:嘿嘿!前面的「果」理解為包容正合適,「果而弗伐,果而弗驕傲,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

其事好。」這標誌著我們對「果」認識的成功,非常欣喜!也就是:

包容不要強取、包容不要驕傲、包容不要矜持(最初的形態),這叫容而不強;老子說「這樣才好」。首先表明!老子是沒有沒有任何「攻」的意念,但是他深知「攻」的厲害關係的,老子最理想的狀態是乙個字「容」。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首先他們都是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這些學說理論也是為了解決當時的社會狀態而產生的,這樣你就不能說老子是消極的。老子是「不為的為」、就是老天不干預的作為。

——繼續: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遠,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老子說:在我們以前有才德的人他們都是深不可測的,他們把包容當作自己的品德。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這裡暫且放下,太深奧以後再解釋)。

渙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這裡不做解釋,很容易理解「八分就好,滿了反而溢位」。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注:執意要做的人必定失敗,這樣做的人距離他的最初理想會越來越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注:以往聖人「無為」故「無攻」,無執故無失;在老子看來聖人不做所以不貪(無攻),沒有那個想法也就不會錯誤。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無敗事矣;注:這有兩層意思,當事(勢)來的時候是悄無聲息的,你也不會覺察到,你謀的事怎麼能成呢?另外乙個意思:

當事(勢)來的時候是悄無聲息的,你即使不做它也能好起來。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不能掌握」。

——繼續: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注:聖人想卻不想,不追求得不到了,該教(有為)而不教,隨眾、別人都去做的我也不能不做。

注意:孔子不是什麼都做的,他不願種地、認為君子決不能做農夫,否則孔子也不會堅持「有為了」。

繼續: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注:因此,聖人只是萬物的順應者才是天道,所以聖人講無為。

道恆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在老子看來,道持守無為、君王如果能像道一樣「無為而治」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了。注意:老子是有政治主張的,就是老子認為最理想的社會形態能夠通過「道」得到。

很多學者認為老子追求的「大同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人為老子的理想社會只能在夢;但是老子他自己說:能,只要通過「道」一樣來治理就能實現「大同」。注意!

老子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張,而且具有達到主張的方法,這樣你就不能說老子的追求是不現實,或者這樣的時代不會來到(無法達成)。完結!因為下面的道德經內容已經與現行本一致故無需解讀,我也懷疑郭店楚墓竹簡只到這裡就暫停了,希望以後有新的發現。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醜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恆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如何理解《坦白書》這幾句話,還有改編版本?

高考失利 說一下我對 所有的自負源於自卑的理解 極端自卑的人,在生活中往往產生自負,人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姑且計為一種能量吧,自卑的往往在大多數方面自卑,而在某些方面自負,但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這種自負來自與外界交流甚少的內心自我的認可,就像是閉關鎖國的清朝 與現實世界產生矛盾,如不妥善處理,矛盾的爆發...

姐妹們這幾句話是不是盜墓筆記原文出現的!!看見過好多次有人發了但是真的找不到出處啊

柳逢君 看完原著的年代有點久遠了,記錯的地方不要請見諒。除最後一段以外的內容,都是南派三叔在第八冊的下冊的實體書裡最後的部分寫的類似於後記的乙個東西 就是交待了一下自己的創作緣由 關於部分情節的靈感 對一些人物的態度這類亂七八糟的東西 裡的內容,是以吳邪的角度點出了他眼中的鐵三角的樣子。最後一段是盜...

試以下圖的這幾句話為開頭,寫乙個故事?

如果你正在讀這段話,你已經昏迷快二十年了,我們現在正在嘗試新的治療方案,我們不知道這段資訊會出現在你夢境的哪裡,但是我們真心希望你可以看到,請趕快醒來。悄悄告訴你哦,其實沒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案,不過,如果你再不醒的話,也許我就等不 林離 寫故事不會,改編行嘛 如果你正在讀這段話 你不曾注意到我快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