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還有成聖的可能嗎?

時間 2021-06-05 10:22:23

1樓:遊心ME

第一,不要神話聖賢,聖賢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侷限性,有侷限性的言論就必然有其適用的場景和範圍,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理。更何況流傳至今的聖賢言論,是不是聖賢們的原話,有很多已不可考了。

第二,你說的聖人,孔聖人,王聖人,曾聖人,他們被稱為聖人,是有各種各樣原因的,不是說因為他們天生是聖人,然後就流傳了幾千年,直到今天仍被視為古聖先賢。

孔子的地位不是他所處的春秋時期確立的,也不是隨後的戰國,而是漢武帝確立,董仲舒積極響應貢獻出來的,目的是權力的需要。從那而後,經過程頤程顥、朱熹們的解讀、傳播,才有孔子的萬世師表形象。

孔子當然不是普通人,在他的時代視角看,他的政治理念、生活哲理、為人處世原則、著書立說、歷史記錄這些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偉大貢獻。但他說的每一句話、每乙個觀點都是不可挑剔、無法反駁的聖人之言,很明顯是不合情理的。說他的治國理念不僅適用於周、春秋及後續各代皇權時代,甚至適用於現而今,這實在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聖人之言要辨別、要知道如何使,什麼情況下使。

王聖人,立功立德立言,看來是符合聖人的標準了,但還要看拿什麼標準來衡量。

曾國藩,爭議就更大一些。

第三,被大家熟知的聖人身上,都有共性,最大的一條是「心中有聖賢」,而且一以貫之的朝著他們理解的聖賢之路去行的,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內心的堅守很少動搖。

孔子求仁,孟子取義,陽明講致良知。仁義在他們那裡,是主旋律和基調,不斷宣揚用愛去化解人與人、家與家、諸侯與諸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些民本位的觀點和言論,被大家廣為流傳。

不過從他們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的來看,聖人們對仁義、對關愛的認知、理解都是有差別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完全相同。

孔子的終極目標是恢復到周朝初年的以周天子為核心,明確尊卑有序的封建制度。

王陽明以大明王朝的興衰榮辱為己任,核心是維護的皇權的穩定性。

出發點和視角的不同,對應演變出的政治理念,就有很大的差異性。

第四,除了這些出了名的聖人,當然肯定還很多其他人也是這樣一以貫之的心中裝著聖賢,並且朝著這個目標去做的,甚至可能還有人達到了更高修為和境界,但並不出名或被廣為傳頌。因此,以名聲和影響力來確定乙個人是否是聖賢,這是不太合適的。有些人並不在乎出名,不希望被傳播,不希望被政治和權力使用。

第五,聖賢的標準不能確定,就不好得出結論誰是或不是聖賢。

如果說有信仰,且堅定的堅守、執行自己信仰的人就可稱為聖賢,那當今聖賢就很多了,那麼多虔誠的宗教信仰的人。

如果說乙個純粹的人就是聖賢,心裡怎麼想,行為上就怎麼做,而且做得都是正道,都是符合他人利益的事情,那雷鋒就是聖賢,這個標準也不太合適吧。

你說一定要有事功,一定要有德行,一定要有著書立說才算,那很多皇帝、國家領袖、商賈巨富都滿足這個條件。最難衡量的是立德,道德的標準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中,從來不是乙個恆定的標準。

你說的信仰缺位,的確是當今的乙個問題,不過這只是個暫時的問題。

從人類的認知模式看,對自己認知不能觸及、無法理解的問題和疑惑,是必須要有乙個明確答案、乙個確定原因來使自己內心安定下來的,不管這個答案合理不合理,原因匹配不匹配。

有需求,就自然會有信仰來滿足這些需求了。但你一定要說是哪個聖賢引領大家,那就真不好說了。

2樓:江joe

任何時候都有可能,但取決於很複雜的因素,有運氣,有命裡注定的機緣,最重要的是自己下定的決心和目標,以及為了達成目標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當今社會,還有什麼是金錢買不到的?

佳柞 雖然這個答案很俗 愛只有愛買不到 買不到不是指本來擁有用錢來保鮮,是指憑空用錢買來。能買到也不是指所有人都能買到,只是顯示一種可能性,並不普適。這是大前提!錢從側面來說是買得到時間的,他可以買來別人的時間為他所用,他可以請來專業護理師住頂級醫院延長壽命,人每天確實只同等的擁有24小時,但時間在...

當今社會還能夠私奔嗎?

胡豆丁 可以啊,當然可以,這在哪個社會是不可能的呢,主要是看你能不能承擔得起風險嘍 無論做什麼事情,想好自己能不能承擔的了後果,覺得可以,那麼就去做,日後出了任何任何狀況千萬別抱怨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淺九 不建議私奔,盡量和雙方父母好好聊聊,畢竟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愛情是很...

當今社會還需要文學嗎?

很贊同 蘇公尺的回答,特別是最後引用的那句話。真正的生活永遠只屬於少部分人,更多只是存在,而理想更是最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只能苦笑地埋在心中直至淡忘。但文學的意義不在於是否被需要,而是存在。一篇作品,無論你看與不看,它都靜靜地存在著,不會因為你的閱讀而變化,更不會因為你的無視而消失。只要有人想起或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