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真的只能是用來為學習奮鬥的嗎?

時間 2021-06-01 14:43:46

1樓:Mather

時刻掛在我們心上

是乙個平凡的願望

願親愛的家鄉美好

願祖國萬年長

聽風雪喧嚷

夜空流星飛翔

我的心在向我召喚

去向動盪的遠方~

題主已經有了反資本的意識,很好啊!

中國教育的本質就是惡性競爭,讓你拼命背誦鍛鍊做題技巧,拿高分的關鍵永遠是這兩個,而不是知識儲備!這就導致很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人。而且考試看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數,是PVP而不是PVE。

意味著別人多學一點你就也得多學一點,每個人都學八小時的時候你也學八小時還跟得上,但是有人學十小時的時候你就落後了,但是當大家都普偏學了十小時以後,排名又回到原來的大差不差了。這時候大家什麼也沒得到,但是卻要每天多學兩個小時。而且這多餘的時間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做題技巧。

這還會占用課外提公升綜合素質的時間,讓你不能健康生活(生理和精神上雙重)。這樣的教育模式最容易培養出精神麻木的做題(工作)機器。

那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措施呢?因為要給資本家挑好韭菜,同時也給乙個窮人把自己塑造成好韭菜的機會。窮人再怎麼學習也只能成為更高產的韭菜,真正想要不被收割還得靠鬥爭。

但是並不意味著就不要學習了,想想看,乙個左人,在北大影響大還是大專影響大?

2樓:小丸子

學習不止是在青春時,其實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是在學習,只是學習的內容不一樣而已。

未上學時,學習如何走,如何講話等等,

上學了,學習詩詞歌賦,學習人文地理,深化對世界的認識的同時也在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

等到工作時,學習如何去與社會和平相處,學習如何更好的提高工作能力,

有另一半時,學習的是如何去處理親密關係,

中年時,學習如何與世界和解……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學習,學習其實本身就是奮鬥,無論你在做什麼,當你想到你學到什麼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一種學習,一種奮鬥。所以其實奮鬥也挺簡單的。

那為何青春如此特別,需要我們拿出來反覆強調,只是因為,我們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習能力最強,理解能力最好,身體狀態也最好,所以我們應該在這個時間段裡努力去學習才是最不浪費時間賦予我們的恩賜。

但是你說,如果我不想要在這個時候學習這些,我想學點別的,我覺得,問出這個問題的你,一定也是有考慮過自己未來會是怎麼樣子的,如果你能承受住這樣做的後果,你可以試試,青春期的我們還有乙個好處就是,試錯有改正的機會。

但是我建議你不要去試,因為這樣風險太大了,學校裡學習的這些內容都是前人實驗了很多次才得出來的學習體系,不是目前我們能夠推翻的。

所以可以的話,盡量學習為主,再不濟也是要兼顧學習的。

3樓:極光

首先假設你的奮鬥是指高中時期認真讀書學習

簡言之,青春時期奮鬥是那些本身缺少上一代給予的各種資源的人,為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的一種選擇。這是對於個體而言,奮鬥的合理性所在。此外,有些人隨波逐流跟從別人一起奮鬥,有些人覺得每天學習很有意思樂在其中……這些原因也沒有什麼值得批判之處。

至於是否「只能」,那當然不一定,人生屬於你自己。你或許會覺得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不必如此認真讀書,但高中時期對達到目標所需資源的評估不一定準確,至少奮鬥可以幫你提高下限+應對黑天鵝。

如果真的滿足於上一輩給的資源,也沒有強烈的精神追求比如獲得榮譽之類,直接躺平也無可厚非。

至於為什麼學校要宣傳奮鬥呢?針對大部分普通人,這確實是少見的可以靠自己力量一定程度改變命運的時候。僅此一點就足夠了。另外還有學校名聲,普遍社會期望等等因素。

最後我猜,題主真正的意思是拒絕向死裡奮鬥,留有娛樂與放鬆的時間。

房子真的是用來住的嗎?

塗鴉 首先就屬性來講,房子是用來住的,就好比問車是不是用來開的。但這都是他們最基本的功能,自然也會有其他的附加價值,比如一套好也房子可以是你炫耀的資本,也可以是心靈的寄託,在中國特有的環境下是我們存錢的一種方式,對國家來說可以抑制通貨膨脹和調控人民幣市值。更接地氣一點這也是衡量乙個人的標準。 清風 ...

趙寶剛導演的《青春鬥》真的只能值4 9分嗎?

最後一集不是真像了嗎?於慧寫的劇本,對於內嵌廣告的劇3分都不想給,體驗極差,最多給點搞笑分 作為乙個德國留學生我就想知道德福成績和aps證書都是終身有效為什麼丁蘭要申LMU要重新再考一遍德福 還有德福18分整個4347是幾個意思 德福單項滿分5分總共20分 我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分數這麼低,我覺得很接...

大學是真的用來玩的嗎?真的是那麼輕鬆嗎?

澄澈君 如果真的玩了四年,你和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校同學的差距就會拉成鴻溝。大學是最好的年華,有自由,還沒完全脫離家長的呵護,可以吮吸你任意想學的知識,這是最好的給自己充電的四年。所以,大學不是用來玩的,是用來找到自己研究方向的,是用來拼命努力給自己步入社會增加砝碼的。大學更不是輕鬆的,總會有這樣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