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語有些詞一定用文讀才順口?

時間 2021-05-06 22:47:31

1樓:ShepherdScorpion

體啊,因為是藉詞啊。

唐代的藉詞用唐代的文讀,明朝的藉詞用明朝的文讀。

文讀的本質就是用自己語言的音素模擬藉詞的發音。更有甚者直接就引入了。

既然是模擬普通話的發音,自然要向普通話靠攏了。

於是,把「如果」讀成/lu/ku/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2樓:

這叫文白異讀,文讀是外來音,白讀是固有音。講起來內容比較多,你可以自己搜一下,因為漢字是不同於拼音文字的意音文字,不精確表示讀音,但字形卻異常穩固。所以無論是各地方言,還是日韓越,只要是使用過漢字作為載體的語言,都會出現類似這種現象。

簡單來說這是權威性的體現。所以文讀用在正式場合,白讀用在日常口語場合。你從小接觸的都是普通話,非日常用語的學習源自電視,廣播,學校並以此為標準,所以你不會聽到有人用白讀說書面語,因為這會很奇怪。

而且並不是現在才有,古代就是這樣,在科舉制度下,私塾先生會盡量用當時的官話來教學(文讀其實就是古代的讀音標準化推廣,但是技術條件有限,只用於書面用語)。而且雖然是吳語區但江南自古以來是科舉做題家大區,所以文讀現象比粵語區更普遍。而且粵語比吳語無疑強勢很多,所以文白異讀比吳語區少很多。

3樓:馬葛孔暗

其實 @正心修身 這位朋友說的很對,由於歷史上長三角地區和中原等地的關係很近,所以方言裡面存在很多的文讀層次,很多以前的文讀層或者變成了代替了原白讀變成了新白讀,或者儲存在某乙個詞彙裡面,我記得鄭張尚芳先生曾經通過茄子這個詞語解讀過溫州話的幾個時期文白讀層次。吳語早就被滲透成篩子了。

所以不用太糾結文白讀的區別,怎麼順口就怎麼讀吧。

(按照某些人標準的話,吳語至少從明代就「不乾淨」了)

4樓:正心修身

也許題主不知道的是吳語中還存在著有著多層次讀音的方言,不同層次的語音用在不同語境,混用會引起歧義,比如我的母語通東話

我想請教的是對於我們這種方言哪乙個才能算是真正的文讀音,哪個才是真正的白讀音。

5樓:wuu-minghoq

關於這個問題,一般新出現的詞用文讀,但依我個人的觀點,你所有詞彙白讀也是正確的,白讀才是吳本來的音。吳語區關於文白讀本來就各不一樣,月餅宜興話(毗鄰)讀肉餅,上海話卻用文讀,台州話人民的人都讀白讀音,家鄉宜興話(毗鄰)很多詞既有人用文讀,也有人用白讀,但該用白讀的音你去用文讀肯定要被講了

6樓:張子佾

你舉的例子,也不太好。

因為教授(名詞,一種身份),你可以白讀,那聽起來就是教授(動詞)。

順口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學術上找不到,落足點。

絕大部分專業術語都是隨著革新出現的名詞和動詞,這些字眼歷朝歷代都是那個時代的文讀。

7樓:

題目不確切。

上海話是這樣的,但是不是所有吳語都這樣。

比如『介紹』,上海話一定是文讀的,蘇州話似乎可文可白,寧波話就是白讀的。

題主舉的例子,包括『教室』等詞,台州話則全是白讀音,不存在文讀。

8樓:danny kong

粵語的文白異讀跟吳語的文白異讀又不是同一批字……就像你說普通話的時候把「色彩」說成「shǎi彩」順口嗎?把「如履薄冰」說成「如履báo冰」順口嗎?把「剝削」說成「bāo xiāo」順口嗎?

這幾個在普通話裡有文白異讀的字在粵語和吳語裡都只對應乙個音哦。

一般說來,大部分方言文白異讀的規律都是偏書面語的詞用文讀,偏口語的詞用白讀。但是有些時候文讀跟白讀的界限並不十分明確,甚至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如其他方言或普通話)的影響而變化。比方說「李白」在老北京話裡應該讀文讀「李bó」,但是「白」的文讀音沒有被普通話吸收,所以「李bái」不僅成了普通話的規範,也反過來影響了北京話。

總之你得根據多數人的習慣來。大眾習慣在這個詞中用文讀,你用文讀就順口,反之亦然。絕大多數人都念「李bái」了,你還在那兒「李bó」就彆扭了。

9樓:曹潔萍

粵語廣州話你說的「教」字並沒有甚麼文白異讀。

去教乙個廣州人來告訴你,

把「使用」「天使」的「使」都照「唔使」的「使」讀,把「未來」「來臨」的「來」照「嚟」讀,

把「醫生」「生疏」的「生」照「生舊叉燒好過生你」裡讀,把「婦女」「婦科」的「婦」照「新婦(心抱)」的「婦」讀,這樣讀法順口不順口先。

其次,吳語的不同字詞文白讀有寬有松,不能一概而論,就北吳而言「姜擇明」-「剛擇明」、「姐放」-「尬放」兩可是再常見的現象了。「杏」只存在白讀,「而」只存在文讀,這種事體也多了。

10樓:高見裡

因為文讀白讀不單是發音不同,用義也不同啊。此外文白異讀也和傳統習慣、地域偏好有關係,很複雜無法一概而論。比如「發大水」有地方用白讀有的用文讀,「順口」這種東西只能是對於這個方言而論。

人民」大部分人用文讀,那就是文讀合適。

場合不同的比如「櫃」當發音為jiu/ji時,是「櫃檯」,一般表示家用的帶有櫃門(吳語可以叫抽鬥)廚門的台子。↓

而如果這字有文讀音,發音為gue時,為「展示櫃」,是商場博物館用的。↓

對於已經文白異讀分化的地區你要是說「去櫃檯(jiu de)交鈔票」,人家可能會理解為去家用櫃子。

又比如當「大學」讀da ghoh時,意思就是高等學校(或者叫學府)。

而如果用白讀音dou ghoh/du ghoh意思完全變了,直譯就是「博大的學習」,是不會有人用這個音的。

類似的「大學堂」只能用da ghoh daong,不能用dou ghoh daong,是很不一樣的意思。前者就是大學,後者可以理解為面積大的學校。

「dou ghoh daong」可以理解為面積大的學校

11樓:

潮汕人,不懂吳語,不過潮汕話也有區分文白讀,文讀是模仿當時中原漢語官話的結果,一些詞讀成文讀可能是因為是當時所接收的是個新詞造詞所以就照著文讀念,也可能是覺得讀書音比較「斯文」一些吧。大家都約定俗成這麼讀,所以就得跟著這麼讀,主要還是習慣問題吧,比如我之前潮汕話有些詞會唸錯,知道正確讀音後覺得正確讀音念起來好怪,但後來還是堅持用正確的讀音,現在都不會感覺發音奇怪,朋友也受影響也開始念成正確讀音了。

為什麼「一定」這個肯定詞在前面加上「不」字之後在語境當中表示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絕對的否定?

夏秋夏 emmmmm.角度清奇,但是,為什麼 一定 這個肯定詞在前面加上 不 字之後在語境當中表示的要是絕對的否定而不能是一種可能性? 大部分答案是從邏輯學角度解釋,這裡從語言學角度解釋一下。因為 不一定 是 一定 的否定形式,而 一定不 是用 一定 修飾 不 的類似偏正結構。後一種情況 一定不 比...

為什麼有些人熟悉到一定程度後,會開始慢慢抗拒精神交流?

精神交流比其他都重要,但是人又很奇怪,越了解越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的那樣然後漸漸疏遠,所以只是一味求同不能試著理解對方不能存異的人大多都自私的很 小琰 肯定有例外。不過以前從沒有與熟人進行過精神交流,現在強行與家人進行精神交流,對方是心煩和鄙夷的,即使順利進行,也換來了默默地鄙視和心煩吧。 Feng ...

為什麼有些人到一定年齡就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並且能夠克制自己。反而正是自己學習的年紀卻學不進去。

天津的天大 說白了就是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毒打,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用我來舉例子,以前也覺得自己年輕現有本科學歷足夠了,真正工作中可能確實也足夠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不得不為將來考慮,所以一咬牙以37歲高齡考取了研究生,備考的一年真是不忍回首,每天除了刷題還是刷題,好在這些辛苦沒有白費。所以真正到了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