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始作俑者是乙個貶義詞?

時間 2021-05-06 19:06:04

1樓:鐳鐳

治標不治本的進步跟沒進步沒啥差別。

做人俑其實本質上還是對那種活人殉葬傳統的支援,並非對於其的破除。

活人殉葬的事情,只是因此少了,但是全國上下各個地方,還是每時每刻都有發生。

我想孔子大概認為,這樣假意解決問題,實則轉移矛盾,麻痺一些當時(春秋戰國時代)思想覺悟不夠高的下層社會階級人民使障眼法的法子,就很不好吧。

魯迅也說嘛,中中國人性子調和。不樂意開窗戶,你只要想要掀了房頂,他們就答應你開窗戶了。利用這一點麻痺人的行為其實擱到現在大家也不難看出來,但當時的人就不一定了。

2樓:成為夏目

始作俑者: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第四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為其像人而用之也。

用例有:

清·魏禧《姜貞毅先生傳》:「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刑,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

清·李汝珍《鏡花緣》七十九回:「你要提起『左手如托泰山』這句,真是害人不淺。當日不知哪個始作俑者,忽然用了『託』字,初學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實在可恨!」

關於「始作俑者」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是:

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在這種解讀下「始作俑者」是乙個貶義詞,是因為把「其」字看成乙個代詞,代指最初發明俑的人。認為連用人俑代替活人都是值得批判的,更不必說用活人陪葬了。

這種解讀可以找到的材料支撐是:

《禮記檀弓下》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

不殆於用殉乎哉? 其曰明器,神明之道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

翻譯為: 孔子認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齊備,就是中看而不中用。多麼讓人痛心呀!

死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豈不近於用活人來殉葬嗎?之所以把殉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當作神明來看待的。用泥土做成的車,用茅草札成的人,自古就有,這就是明器的來龍去脈。

孔子認為,發明用備靈的人,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而發明用俑的人則是個不仁的人。用假人殉葬,豈不接近於用活人殉葬嗎? (明器指的是古代人們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 即冥器。

)這一種看法將孔子的道德標準拔得很高,孔子只認同用泥車和茅草之類的物件陪葬,反對用像人的俑陪葬,認為這樣是不仁義的。

第二種解讀是: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中的「其無後乎」是乙個反問句,「其」表示反問,連起來的意思是:「第乙個製作人俑的人,難道沒有後代嗎?」認為孔子的本意是讚揚始作俑者,而非批判。

因為孔子批判製作人俑的人是不符合當時時代現實和事實邏輯的,商朝用奴隸俘虜等殉葬的風氣很盛,周朝末期則逐漸由人殉改為俑殉,已經是一種進步了。

結論:「始作俑者」褒貶色彩的解讀都來自於「其無後乎」這一句,雖然現代人對此看法不同,但古人的解讀裡應該是貶義的,所以「始作俑者」作為乙個貶義詞流傳了下來了。

為什麼 利己主義 是乙個貶義詞?

不是。我覺得題主在問題描述中所說的是對的。為什麼大家都是真正的利己主義?因為真正想著利他的人早就被時間篩選掉了。上述觀點的原因與採集部落的歷史資料相矛盾,但並不影響我相信他 有人反對利己主義是貶義詞。其實要看用者的語境來判斷,好朋友會對你說 你小子可真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啊!哈哈。比如利益交換的朋...

歧視真的是乙個貶義詞嗎?

Morrowind 並不是,這是乙個很中性的詞語,而且歧視也並不是一種不好的行為 很多問題其實並不出自歧視這個行為本身,而是被歧視的物件有問題。拿我們的老朋友,滋油皿煮的美麗奸來舉個例子。什麼人在霉國社會上被歧視呢?普通的黑人 紅脖子 異性戀等等人群 這tm根本遭不住啊!合著不是資產階級同性戀老年男...

為什麼後浪逐漸變成了乙個貶義詞?

沈佳駿 因為後浪太浪,普通人發現那些後浪飄在浪花上,根本和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是一回事。後浪看起來青春活力,積極向上看起來無比美好,但和996的社畜男孩差距太大了,你浪你的可以,但非得讓我們承認這是年輕一代的常態。你好比童話裡的白雪公主,非得說每個女孩兒都會有王子,那你就別怪我們喂你毒蘋果了!太脫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