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草書中有些字的筆順跟楷書大不一樣?

時間 2021-05-30 12:39:17

1樓:PCXX.M

這個問題大了去了。。。

推薦一本書,裡面有提到過文字演變之類的問題。

我記得好像是先出現草隸然後章草到今草,在這個過程中交雜了行書和楷書的出現。

我不是文字學專業,不敢亂說。

但也有人把楷書寫成草書筆順不是嗎

2樓:超威德鑫

先贊同一下 @韓泳思 的回答,不過對於其「因為豎要從左下筆,所以王不能按楷書筆順寫」的說法不敢苟同。

我的看法是,草書出於書寫速度的考量,會在筆勢上盡力避免180°的翻摺。(本來我想說筆畫上,但是想了想換了筆勢上這個更強的說法)

如果按楷書筆順寫「王」,最後兩筆是「丄」形,寫完豎後要先讓筆去到豎的左邊,然後反方向向右行筆,這種180°的翻摺無疑會大大降低運筆速度。

當遇到「丄」形出現時,草書一定會有一些處理辦法來解決掉這一問題。

一般來說,如果豎兩邊有別的東西,則豎能先寫就先寫,比如「巫」「王」「聖」這樣的。王聖

也有最後寫豎的,這種主要是因為橫向的東西太多(當然你先寫豎也沒事);

彊,能看出來此字末筆為豎

如果「丄」形的上面沒有太多東西,可縮短橫畫,使之變為豎提或豎彎,要是上邊東西太多則會顯得頭重腳輕;

吉或是改一下筆畫間的關係,讓橫成為「丄」形以下部件的一部分,與上邊的豎分離。這種情況下的「丄」一般都可以保留其楷書時的形態。

還是吉如果以上辦法都不好使,比如「土」「工」等字在單獨出現時的情況。這些情況下豎穿過的筆畫都很少或沒有,可以改變豎的方向,使之變成乙個小撇或小彎。不過在書寫速度慢的情況下(比如章草),也是可以寫成楷書那個樣的工土

3樓:韓泳思

草書不是說等楷書發展完善、規範完了以後才開始變出來的,一直都有草寫的需求,比如歷史上「分」字的書寫樣貌:

跟草書怎麼寫其實就摻和不到一塊兒去——本來就不是以你為起點開始草寫的。按這種楷書正體草寫應該像這樣:

兩種筆順,都是一筆寫就的情況下,「王」連筆為什麼不能寫右邊那種?

其實右邊那種就跟書寫習慣有所牴觸,我們寫豎按常規是要從左上入筆的(就是從「點」開始):

這樣做是適應毛筆書寫的特點。

比如我們寫「十」會這樣:

紅色部分是運筆軌跡

這麼一來要是按上邊圖右邊那種筆順寫就成了:

???不過現在硬筆不去刻意模仿毛筆筆鋒的話似乎也問題不大?:

當然,按歷史上行草書的習慣是這樣:

豎往左拐順時針畫圈這個在好多草書字裡都有,比如「寸」:

那個平假名裡不就一堆「す」「よ」「む」什麼的嘛!有哪個是往右拐彎逆時針畫圈兒的?

4樓:亓昊楠

不可能一樣的。草書既然是要求快寫,要求連貫,用楷書的筆順是無法滿足要求的。

請看這個

成 字的草書寫法為什麼像個 朱 ?

洗耳翁 手寫漢字的形體演變有乙個傾向,就是構字能力強 經常出現的構件吞併構字能力弱 較少出現的構件。典型的例子是下面這個構件 原本 泰 奏 奉 等字在小篆及以前的古文本裡,上半部雖然都有 廾 這個構件,但其實三個字的頂部各有不同,小篆形體分別從 大 屮 豐 泰,頂部是 大 奏,頂部是 屮 奉,頂部是...

為什麼顧城遺書中的幫字都寫成了邦字

松城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草案 簡稱二簡,頒布於1977年 文革結束以後,但指導思想 做法都是文革慣性使然。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對於此方案的解釋中說道 廣大群眾對漢字進行的簡化,充分顯示了群眾的創造精神和豐富的智慧型。從事漢字簡化工作,就是要總結群眾創造簡化字的規律,應用群眾簡化漢字的方法,在廣泛蒐集...

為什麼我的字看起來有些潦草,怎麼才能練好字?可以給我提一些意見嗎?

always aiming 內部筆畫連筆不知道怎麼寫寫的含糊導致的,建議練練行書提高下連筆,然後練草書加快運筆速度 行書趙孟頫的赤壁賦 草書智永千字文 這幾個算是圓潤飽滿,適合你本身字型比較圓圓的習慣 溫初陽 整體看上去還算工整,不算太潦草,至少可以辨認。但間距過小,筆畫隨意。多看,練審美,練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