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語言有很多個格?主屬與賓不夠用麼

時間 2021-05-30 09:35:54

1樓:奧泊圖

2樓:雨宮Lin

表層格在各個語言的表示方法不同,有些整成沒有標記的了,有些和其他格融合了,有些靠語序,有些靠特殊結構。但是歸根到深層格,其實各個語言的情況差不多,要處理名詞和謂語的關係就是格的範疇。

就你的問題:

比如各種位置格,寫成介賓結構不行麼,比如工具格,用工具做事,工具不可以理解成賓語麼

當然可以,這是對表層格進行融合的操作。但這不是唯一解。在日語中「起點格」和「賓語格」是部分融合的,相當於:

我畢業(verb)學校/學校を卒業する

我從學校(起點格)畢業(verb)

中文中也有這個現象:

我下(verb)車/車を降りる

3樓:張子佾

補充一種觀念。

這個和文言文一樣,較古時代造紙和墨水的技術不發達,書面文字必須精簡字數,格位越多,語素越少, a) 主、賓詞可省 b) 動詞關係完全體現在變位上。古代掌握書面語的人不多,現實中的口語不都和書面語完全一樣,實際上即使到現代(書面/口語趨同),文化程度較低的地區的口語者也傾向於使用更簡單的形式。

4樓:秋秋-YC留德

不同的語言特點不同,比如德語,德語只有四個格,其他的意思就像你說的可以通過新增介詞來進行補充,但是格的劃分是語言發展的一種形式。

我們拿介詞dank來舉例,dank用作介詞的意思是,由於,幸虧,但是它介詞的用法就是從名詞Dank加上第二格來的,逐漸演化成了乙個加第二個或者第三個的介詞,從此也不再像其他名詞一樣大寫了。但是他們的演化之路還沒有走完,乙個加第二格或者第三格的介詞相比較那些in auf或者mit這些介詞來說還是沒有進化完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大膽猜測dank以後也有可能逐漸往第三格和第四格發展。但是,第三格第四格也不是發展的最後形式。

有可能之後這些介詞就變成以變格的形式來表達意思。也就是說,介詞也開始逐漸省略,變成乙個詞尾附在名詞之後了。因此,語言的變格恰恰表現了乙個語言的發展過程,因此研究變格最好是從乙個diachronisch也就是歷時性的角度來分析,看看是不是一開始這門語言就有這麼多格屬,對於研究語言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也恰恰體現了一些黏著語或者屈折語的特點!

對於中中國人來說,我們的語言是孤立語,習慣了意思的堆砌,所以會覺得這種格屬的變化很是奇怪。

為什麼有些破千讚回答很多的答主關注者這麼少?

六月June 大概說的是我吧。貢獻了250個回答,超過20個答案破千讚,共已獲得超過10W贊。但是只有3000人關注。首次回答是2018年9月28日發的。更新一下,2019年11月15日 300個回答,16萬讚,12000人關注。 很多優質答案的答主都是我關注了又取關了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覺得這部分答...

為什麼有些樂器有很多不同的調?

辣條 這種樂器構造問題不想回答,不懂的人看了容易和我爭吵,但看別人的回答都沒說到點子上,我來告訴你吧,就拿笛子來說,完全可以開好多孔,完全可以代替所有調門笛子,問題是我們手指數量有限,胳膊長度有限,根本演奏不了,只能用不同粗細長短的笛子來演奏不同調門,像二胡,兩根弦有無數個音,完全可以演奏任何曲子,...

為什麼很多語言中都存在x與h,r與l的轉換?

分為很多個小問題 為什麼許多普通話聲母是 的字,粵語裡讀 h 為什麼漢語拼音裡聲母 要用字母 x 表示?為什麼要用普通話裡聲母為 的字去對應翻譯外語裡的 h 為什麼 轉寫成拉丁字母為hop?為什麼一些人說普通話的時候會把 肉 說成 漏 為什麼一些人說英語的時候會把sorry讀得像soly?第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