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外觀和內觀的區別

時間 2021-05-14 08:36:10

1樓:揭假求真

先說內觀吧,釋迦牟尼的涅槃、成佛,和阿羅漢的證果,都是自我宣稱的…佛教的內觀怎麼可以克服人的自欺性問題呢?人類是具有自欺性的,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等,而整個的佛教系統,卻都充滿了自作運動員又自作裁判員的邏輯,鼓勵自欺欺人是佛教的智慧型嗎?「我誰也不信,我只信我自己」這樣是聰明嗎?

豈不知,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再說外觀吧,佛教的無常之說可能會適合於淺表情形,但往深遠去看,就是錯的離譜了,如手機,諸多散件必須服從諸多的科學律來進行組裝才能得到手機,雖說這些可見的零件會老化,表面上看是無常的,但維持手機執行的那些科學律卻是恆常的,手機雖能不斷創新看似無常,但那些科學律卻是沒有變動的,那些科學律即是有為法又是恆常的…

佛教只看淺表緣起的無常,卻看不到深層的恆常,就一直與科學無緣了,如今的人還執迷不悟,就更顯愚頑造業了吧…

2樓:子曰

外觀,是對外部物質世界的觀察。「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觀各類生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內觀,是對內心精神世界的觀察。「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3樓:笑毛

向外看是慈悲,如果沒有伸出去的手,縱使佛陀也無法度人,佛法就沒有了意義。

向外看是明白世界不止有我,還有所愛的兄弟姐妹,還有紛繁複雜的世界,如果不能深入世界感同身受,行者就沒辦法理解他人和世界,也就沒法幫助別人,因為不契機,說不到人的心坎去。

向內看是智慧型,如果沒有向內的慧眼,佛陀就沒有清淨解脫的甘泉供人飲用。

內觀超越世界,超越二分,超越煩惱,一切不能著,不能染,不能汙,清淨純粹。是因為內觀忘記世界,超越世界,也是洞徹了世間如幻夢,如遊戲的法自在。

其實這兩者一體兩面,互為表裡,慈悲智慧型本無高下,亦無分別,慈悲是無礙的智慧型,智慧型是無限的慈悲,同樣匯歸心性,匯歸佛性,匯歸法性,匯歸淨土,匯歸極樂,匯歸當下,匯歸你眼前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

4樓:獸醫大叔

外觀是指觀身外,比如眾生的病痛煩惱,比如醜陋的社會現象;內觀是指身內,比如呼吸,心跳,氣脈活動,或者眼皮內部的一些變化?

5樓:那伽上神

內觀心,外觀世間萬物。又因觀內心公升起念想,而又反觀內心,所以內觀和外觀彼此相連,沒有分別,不要特意區分,你只要觀心就可以,時間久了自然了解和心外的關係了,修行不是一定要先了解理論才修的,因為有些理論你沒實際修正根本領悟不了。

6樓:瀟湘劍兒

今天在蘇州西山石公山的石公寺裡面禪修打坐,一座完畢,抽空回答了你的問題。

外觀和內觀我們一般不建議多做。為什麼呢?很明顯,因為他們耗費我們的精力。

我們靜坐和禪修的目的也是為了積聚自己的能量,而最好不要過多的耗費自己的心神。

但是很多一起打坐的朋友,在坐下來的時候容易心生散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提出了用觀想的方法。

總體的選擇是,在禪修初期,多練習以「止」生「定」,在體內能量比較多時可以多練習以「觀」生「慧」。

如果在初期一心要追求觀的效果,那麼就有可能欲速而不達,越觀身心越累。

我們很多人靜坐的時候,不是他的方法不對,而是他的精進力不夠,不能靜下心來堅持。

一坐下來就心裡走神,胡思亂想,一會兒想哎呀,等一會兒上班會不會遲到?一會兒又響了,他咋做完了該做點什麼飯吃?那麼你想這怎麼能夠集中起精神打坐呢?

還有的朋友坐下來,他心思倒是很不會走神。但是你看他閉著眼睛打坐,一會兒東倒西歪,一會兒前赴後仰雞啄公尺一樣只點頭,甚至睡著了。

所以說為了防止禪修的昏沉和散漫,我們採取了觀想的這個方法。

觀想就分為了觀想內部和觀想外部這兩個類。分別叫做內觀和外觀。

那麼有的同學會說,內觀向身體內部看,怎麼觀想?眼睛也進不了身體裡面呀。

其實我們的重點不是觀,而是想有意念去引導自己的思維,注意身體的內部。

先進入氣功態之後,然後全身放鬆,從頭部到身體不斷的一步一步放鬆。

然後從自己的頭部開始觀,想先觀想頭頂觀賞眼睛觀賞鼻子,想嘴唇,觀你的耳朵,觀想呼吸,想著空氣怎樣從你的鼻腔進入身體。

比如說觀想你遠方的一座山觀,想你來到蘇州的穹窿山里,身處於茂林修竹之中,呼吸著清冽的空氣。

關係到你身處於蘇州林園山上,在蒼松翠柏之中,靜靜打坐。

但是我們講的外觀一般是觀想別人的氣和身體上的光。當然有的法門,他講的是說慈悲是外觀,各個法門不同而已。

向自身身體內部觀想容易引起注意力的專注思維。

人的思維在內觀的時候容易集中,同時氣血也容易引導向內流動,而不至於發散,但是外觀就不同了。

向外觀想容易引起人的思維的分散。不知不覺的就會分散人的注意力,讓人容易產生散漫,而散漫是禪定中的最大的障礙。

不管是修止修觀還是修定修慧,都是為了鍛鍊自己的法力專注力和觀想能力,所以這些都不應該作為目標來追求,當你的專注能力達到乙個層次,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到定上面。

所謂定慧雙修,我們一定要把它作為最主要的目標。

等到定和慧都修好了,我們才能把無為作為最高的追求目標

以此來解答你的疑惑。

7樓:護法居士

云何比丘住於慧家。

謂彼比丘如是觀察自身正法。如是如實分分善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何者地界

地界二種。一內二外。

何者為內。

身中所有諸分名內。

是內有覺。

彼何者覺。與皮肉等和合則覺。

所謂發毛爪齒等根。堅澀所攝。入內名覺。

彼復何者。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脈骨髓。脾腎心肺。涕唾等處。生藏熟藏。小腸大腸肚胃頭腦。

如是身中。一切內分。堅澀有覺。名內地界。

何者名為外地界耶。

所有外地。堅澀不覺。名外地界。

若內地界。若外地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

觀此地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非無因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比丘如是觀察慧家則得解脫。一切非我。亦無我所。亦無所我。

如是地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則於慧家而得解脫。

何者水界

水界二種。一內二外。

何者為內。

所有水數。皆水界相。所謂爛相。體中津潤。涕淚涎唾腦血脂汁。凝脂髓膽。小便汗等。

如是身中。有內水數。覺分所攝。名內水界。

何者名為外水界耶。

諸外水數濕潤所攝。所謂不覺。不覺所攝。

以不覺故。名外水界。

若外水界。若內水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

觀此水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

如是水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住於慧家。

何者火界

火界二種。一內二外。

何者為內。

身內所有種種分分。若火火攝。是內有覺。

所謂身暖而不燒燃。

所謂能消。

何者能消。謂啖飲食。得味正樂。迴轉消化。

如是身中。內及內分。若火火攝。是內有覺。名內火界。

何者名為外火界耶。

所有一切外火火數。若暖暖攝。不覺所攝。

以不覺故。名外火界。

若內火界。若外火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

觀此火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

如是火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火界。非有作者。非有受者。

何者風界

風界二種。一內二外。

何者為內。

身中所有若內內分。風數所攝。若輕輕動。覺分所攝。

彼復何者。謂上行風。若下行風。若傍行風。若產等風。若如針刺。如刀所斫。邪分別風。有旋轉風。

如是等風。有八十種。動如蟲行。

如是等風。如是八十。於八十處分分行風。

如是身內。分分處處。風數所攝。輕動成熟。有覺所攝。名內風界。

何者名為外風界耶。

所有外風。輕動數攝。和合無覺。名外風界。

若內風界。若外風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

觀此風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

如是風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如是如是。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證於慧家。

何者名為虛空界耶。

虛空界者。亦有二種。一內二外。

何者為內。

謂此身中所有內分。內分虛空。虛空所攝。有覺知處。不普不遍。色動轉處。飲食眾味。轉下消化。開張之處。

又咽喉中。耳中眼中。鼻中虛空。舌處虛空。口內等空。口中舌動行處虛空。

此等名為內虛空界。

何者名為外虛空界。

所有虛空。覺處不攝。不一切滿。不一切遍。

所謂樹枝條葉間空。一切窟中諸所有空。山谷河澗。如是等中所有虛空。若外孔穴。

如是名為外虛空界。

若內色中攝虛空界。若外色中攝虛空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

觀此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

如是如是。觀虛空界。如實正知。

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觀已。則不放逸。

此虛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如是知已。心得離欲。

何者識界

謂十二入。內外和合。眼識見物。意識了別。

如是耳鼻舌身意識。

如是識界。意是根本。皆意識知。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行法意在前意有力速疾

先意動轉已則能說能行

抖擻諸惡業則能知退生

諦知業果報則得不死處

能制一切根樂利益眾生

諸根調寂靜是安隱比丘

乘駕六根輦能殺欲心怨

勇智行蘭若能到寂靜處

阿蘭若知足臥地心安隱

能抖擻惡法如風散重雲

身業口業善喜樂行善行

諦見行恭敬能破壞魔軍

欲等不能縛心善而不貪

多有慈悲意出道住比丘

境界是縛因若不愛色等

彼至勝寂靜到不苦惱處

8樓:Freeman金剛

四念住中關於「內外身」的說法一直是我的心頭刺,經裡面就沒有解釋清楚,不知阿毗達摩怎麼說。

曾經根據知乎@吳天天的提示在《大毗婆沙》裡找到一些解釋,簡列出來是:

自、他 ;有情、非有情 ;現、過未;我、我所;5種我見、15種我見 ;我愛、眾具愛。

到最後《瑜伽師地》卷28,講身念住只解釋為:內=內自有情、外=外非有情、內外=外他有情。

普遍認為內外是指自他,但要如實觀他人最起碼也得他心通,南傳好像就是這樣要求,但那對初學者要求有點太高了。我個人傾向於「我、我所」的解釋,畢竟身念住之後是觀受和心,我我所比較接近。祝好。

9樓:新栩

我個人看的書少,只能按照自己的所學所觀所想來說。

首先,我做個區分,什麼是內,什麼是外。

我認為的內,指的是內心,內在,包括思想思維知識。

我認為的外,指的是外在,外界,主要表現為色聲香味觸。

外觀就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摸到的。

而內觀,則是完全中立的存在,無高低之分,無任何評判,同時「看到」內在的思想和思維的活動方式。(對應心經中的意,或者說,法)

我們先看到的某件事兒,比如「我」作為學生上課這件事情。(加引號的「我」,指的是本自具足內在圓滿的「我」)

「我「的眼睛看到有乙個人在台上,「我」的耳朵聽到某個地方傳來聲音,這是外觀。這個時候,內觀出現了,「我」看到了這個人嘴巴在動,聲音也是從這個方向傳來的,這個時候我的思維就有連線,將聲音和人的形象結合起來,然後給出乙個判斷,這是乙個人在台上說話。這個人說的是什麼呢?

思維又開始動起來。開始判斷,這個人在教「我」一種被稱之為「知識」的東西。這個人被別人稱之為老師,而「我」被稱之為學生,這便有了定義,有了區分,有了分別。

而此時,「我」的分別心起來,我認為對方優於「我」,我向老師學習,所以「我」認為我比他低。

這段話中,未加粗的,是外觀,而加粗部分,則是內觀。

內觀和外觀總是結合起來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者張德芬先生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由這句話給我的啟示就是:

我們的所見所聞,皆由我們的內心想要看見,所以才看見的,我們就是在不斷通過外在所看到的來了解我們自己內在世界,從而由外及內的觀。然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便是我理解的內觀與外觀,也是我理解的修行。

有誰知道神和仙的區別嗎

馬桶上的哭聲 神是有編制的,類似於公務員在編人員,屬於管理崗位,有具體職務 職責。仙可以是有編制的,類似於事業編制專業技術人員,也可以是沒有編制的。 你得先上學,然後到一定學歷後才可以考公務員!考上公務員後才可以逐步公升遷 我的小科員兒 但,玉帝一種大神的崗位可輪不上你!呵呵呵 一封家書 神仙是一種...

有誰知道三才蓋碗和多寶蓋碗的區別?

筱悠 我們常說的三才蓋碗,其分為三部分,蓋 碗 託,所對應的正是天 人 地,正是流傳並深遠影響中華文明儒家思想的完美體現。我們會發現有的蓋碗有托,有的沒有,那原因何在呢?其實應該這樣理解 三才蓋碗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蓋碗器型,而蓋碗的外形因手工工藝的進步,歷朝歷代也都有風火一時的器型。在現代,雖然很多蓋...

有霜冰箱和無霜冰箱有什麼區別?哪個好,誰知道

這個無所謂好壞之分,看個人喜好以及實際需要吧。無霜冰箱,顧名思義,冰箱不結霜,因此免除你除霜的麻煩。靠風的迴圈製冷,因此內建有風道。這也就決定了一般的風冷冰箱容積比較大。有霜冰箱也就是直冷冰箱,需要經常除霜,比較麻煩。這種冰箱的容積範圍比較寬,可供選擇範圍比較大。 應該是無霜冰箱好,這樣可以免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