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是因為有需求,那麼為了「離苦」應該無欲無求,但「離苦」本身不也是一種需求嗎?

時間 2021-05-11 23:01:31

1樓:剎那公子

「苦」,不是因為有需求,而是因為「不實」。

佛曰:「緣起」。

一切事物的集起都是因緣的聚合,也就是說:互為條件彼此勉強支撐而呈現出的種種現象。

而現象是短暫的、片段的、碎片化的,此謂:剎那生滅。

比如您此時正在呼吸,比之方才,增加了些也減少了些。

再或,您此刻正看末學淺薄文字,吸收了些也改變了些。

那麼,什麼是您?剛才那個?現在那個?

乙個一直變化著的事物還能說和原來一樣嗎?

什麼是您?

有您麼?

故佛再曰:「性空」。

原來並沒有個恆定,而我們以之為恆定,這叫「不實」——不能正確認知。

亦叫「如幻」。

這叫「苦」。

苦是苦在這裡,至於以為實有,進而種種需索,那是派生出來的。

一念起,三千大千世界現。

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離苦不是需求,而是善法欲,離一切幻,去見真實。

何謂真實?

佛曰:如是。

亦曰:如實。

如!!!

願有所益。

2樓:

無欲無求是修行成佛後的無我境界,在此之前的凡夫是不可能無欲無求的,修行人和普通人比,只是欲求低和少。

所有人都是有「離苦」需求的,修行人與普通人的在「離苦」的需求方面不同的是,前者通過降低乃至最後消滅欲求達到「離苦」的目的,即消滅苦的根源;後者通過眼前慾望的滿足暫時「離苦」,這種方式叫飲鴆止渴,因為後面會有更大的慾望公升起,什麼「買買買」「剁手黨」就是生動寫照。

修行人的方法最後會帶來慾望的消滅,當慾望沒有的時候,也就沒有苦了,同時也就沒有「離苦」的需求了。所以這種需求和世俗的趨利避害是根本上不同的。

類似的問題還有:佛法講「萬法皆空」,那佛法本身也是空的,為什麼還要學習佛法?金剛經的答案是「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3樓:齊天大聖

《顯宗論》卷二十九:「欣無漏法違諸有故。不名為愛。是善法欲。」

這種出世的欲求不算欲求,因為和世間法相違,因此這種善法欲是可以有的,算是欲求中的乙個例外

4樓:無住禪師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有需求,並不苦,

得不到,已失去,

氣人有,才叫苦。

世間眾生,從發現醒悟,塵世一切愛慾受取,等等為苦之根源。

發心離苦,此時離苦之心確實是所求之心。

但隨著修行的深入,當看清看透世間一切皆是虛妄以後,世間的苦,就已離了。

世間的苦離了,需求沒有了,那麼所謂離苦的需求,便不再存在。

5樓:寂靜

離苦是終點,而想要離苦是起點,修行就是離苦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自然要努力精進,達到目的地,就不用努力了,完全放下,自然無欲無求。

6樓:劉勇

「苦」是因為有需求而不得,若「離苦」而不得那麼又生成了新「苦」。

能否戒除某種難以滿足的需求,要充分認識自身特質結合時代趨勢與主觀意志三者的共同作用。如果真正認識到這種需求自己是不需要的,或者說由於形勢所迫錯不在己,也就可以真正放下執念。

7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

不知苦有多苦,怎知甜有多甜群眾

只要還活著,就會有需求群眾

大家都講要包容,要包容,什麼是包容呢,包容啊,就是你可以不包容無欲無求呢

也是一種包容

8樓:護法居士

「盜竊」是因為有需求,那麼為了「不盜竊」應該無欲無求,但「不盜竊」本身不也是一種需求(盜竊)嗎?莫非你是「賊偷」世家長大的?

生活有多苦?還是生活有那麼苦嗎?

一隅 每個人想要的生活是不一樣的,考慮到的現實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富有,也有人甘於平凡。想要的東西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吃的苦也自然就會更苦。其實也有關乎個人心態不同,有些人覺得能吃苦是好事,那麼那吃的苦也就不會覺得很難過,反而會很開心。有些人承受不住生活的壓力,而又想要更好的生活,魚和熊掌兼...

徐庶是不是因為吃不了苦而投曹?

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

為什麼有家庭的男人那麼苦?

心猿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 夫妻二人必須攜手共度一切,相互理解,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沒有相互之間的體諒和理解,不在一起更好,何必大家都不幸福,不痛快,人生只有一次,隨便湊合意義何在,損人不利己,快快分手離婚,各找各媽。 莫問 看情況吧,若是個懂事的男人,家裡亦懂他 愛他,再苦再累,內心也是甜的,若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