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很多人說 讀史可以明智 ,可我卻啥也學不到?

時間 2021-05-05 20:27:37

1樓:

我以前不愛看歷史書,雖然中學時歷史有考滿分。最近看了一本書,倒不是什麼業內大拿寫的(為了避免被diss業餘我且隱去書名),但很棒的一點是作者不僅寫事情,還會分析為什麼這樣,這個人做了什麼,他是因為什麼什麼想法才這麼做的,又受到了怎樣的時代背景影響。讓我數次拍案驚嘆「原來他是這麼想的啊,怪不得呢!

」 我第一覺得看歷史「有所得」,因為我之前只是真是只看事件,沒那麼深入分析過原因。

所以不能光看歷史事件,記年代記人名,還得分析原因,這樣才能學到。

2樓:Bookworm

讀史無收穫,是因為學而不思。讀的是跟流水賬式日記一樣的「年記」,沒有找到歷史事件、人物之間的關聯。

真正有價值的歷史研究方法是:穿透式歷史研究(借網路通訊的乙個名詞)。

1、橫向穿透——時期固定、人/群穿透

,從每一起歷史事件中、乙個個歷史人物的言行——歸納其立場——追蹤其政治經濟背景——分析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本質及利弊。

典型的分析物件:明末南方士紳、明末晉商、遼金元北方漢人,等等。

2、縱向穿透——人/群固定、時間穿透

針對某一群體的各代演變,跨越朝代進行分析研究。

如從部分儒者在改朝換代前後的表現、分析陰陽五行論對儒家學說的寄生影響。

這種穿透研究,需要資料、時間。可惜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

3樓: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

到了第三年,開始迷茫。

我不懂。

我不懂為什麼。

腦子裡一堆問號。

那段時間整個人都很灰暗,是真的灰暗,就像一人行於濛濛灰霧中,看不到盡頭,看不見光明,連帶著整個人都慘慘戚戚,呼吸都壓抑。

就這樣壓抑了一段時間,忽然有一天,也沒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我就忽然想通了,灰霧都沒了,整個人也都清澈了幾分。

沒什麼,就忽然想通了而已。

就像太極圖。

迴圈更始。

對立統一平衡,管它哪個制度,管它哪個王朝,能夠延續人類社會就行。

什麼進步落後,什麼什麼,都沒有差別。

生命還是生命,生民還是生民。

後來再過一年,我某天大概知道了「道」這個東西。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道更簡單了。

其實我壓根就沒讀過道德經,也沒讀過莊子。

甚至其實我雖然讀的歷史學,但根本就沒讀過幾本史書。

不重要,都不重要。

懂道就行了。

道這個東西它本來就在那裡,連懂都不需要,看見就行了。

看見了,那就看見了,沒看見,那也就沒看見,看沒看見,其實也沒什麼差別,都一樣。

這大概就很道家。

我沒讀過道家的書,自然而然就很道家,這大概就是歷史給我的。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

然後我就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

讀書別想著有用,有用的都是工具書,屬於「術」「技」層面。

高階有用的屬於「法」層面,例如馬克思,但許多人大概讀不下去。

我也沒讀過。

最沒用的就是「道」層面的書,那真是一點用沒有,還莫名其妙的,例如道德經,誰知道它在講啥,解釋怕有一萬種。

但同時「道」層面的書,如果真的懂了,會觸控到大球。

那是和人類社會小球完全不同的東西。

雖然我也沒讀過吧。

其實,也不必非得讀書的,我就從來不讀書。

都一樣。

好好過日子就行。

為避免這個回答通篇廢話,附一張一年前某天我花了五分鐘畫出來的圖吧。

我是文盲,從不讀書,說錯是正常的,意會即可。

截個圖才發現之前的想法跟不上現在了。

把巫改成冥感覺符合現在的想法。

懶得改圖了,打個字修一下。

這張圖里各種詞不達意,別看字,意會就行。

然後,「道」的最精簡表達就是太極圖,看一眼就清楚,非常明白了。

看史書,嗯,為啥要看史書呢?

如果說收穫東西,乙個太極圖就夠了,不需要其他。

4樓:弘毅

我常聽說:因為志大才疏,德行淺薄,所以遇到機會也很難把握住。

而史書通常不是給那些庸碌無為的人看的。史書裡講的並不是如何撰寫訴狀,如何核算錢糧數目,如何組織水壩道路的修建,如何安排軍隊紮營。

翻讀史記和資治通鑑,其中有不少名議論、名對策。比如論遠交近攻、治安策、隆中對、徙戎論。這些文章立意高遠,思想深刻,言辭凝鍊。

不能因為你閱讀過了,粗略理解了一下,就認為自己可以寫出與之比肩的文章來出來,這是你仰天長嘆並且苦思冥想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你之所以能理解體會這些文章所承載的精妙見識,只是因為有了智慧型之人給你提供了方向和引導罷了。

自己的才能是需要艱苦的磨練,自己的德行需要謙虛的自省。

鍛鍊才幹異常辛苦,修為德行又易被忽視。這正是你感到苦惱的問題所在。

更何況,我還聽說,治國先要齊家啊。

可事實上普通人的才能連家裡和周圍都不能打理好。父母擔憂你,兒女並不敬服你,不認為你是家裡的驕傲。

自己生活的社群周一停水都不知道,小區物業換了一年了竟然聞所未聞,旁邊的菜場要搬了也不知道。

忽略了齊家齊同學同事,結果自然是失敗的。

所以不是史書沒有用,而是面對自己的才能和所處的位置,大的場面沒機會用,小的地方又用不好。

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幹見識,時刻不忘崇厚自己的德行,那麼你就會豁然開朗,不再有焦慮迷茫了。

5樓:張郃

我們班30個同學統一批老師,同一套教材,成績為啥不一樣呢?

思考,和思考的訓練不同。

從書裡讀到東西首先得思考,進一步怎麼思考,能否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並且融入了工作生活中。

愛因斯坦的說法,把書本的東西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不嚴謹,就這個意思)。

我喜歡讀歷史,好多書甚至讀了幾遍,但是能記住的東西其實不多,就知道大概怎麼回事。不過我覺得我是學到東西了,我意識到了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變過的東西:人性永遠是善變的。

接受世界的多樣性,絕不寄希望於自己決定不了的人或事,確實感覺現在心態好多了。工作更容易抓重點,同事們感覺也容易團結了,上班不驕不躁;踢球也不和人起衝突了,敢動我我就躺;連打遊戲都不罵人了。

6樓:省省吧

第一,你要讀正史。

例如:《明朝那些事兒》、《四庫全書》

韓愈《師說》

沈括《夢溪筆談》

雪崗《中國歷史故事集》重點推薦

這本有上下兩冊,作者不同,我更喜歡第一冊講的幽默風趣,希望有聲書能盡快播出,畢竟看書費眼睛。

第二,不要看杜撰的歷史爽文,例如:《皇帝哥哥愛上我》、《一覺醒來我成后妃》諸如此類。除了讓你掉進角色代入之外沒啥用。

7樓:盛夏光年

我個人現在偏向於否定這種說法。

因為讀史是一件門檻實際上非常高的事情。

不要說古代,就算是現在,告訴你乙個人非常簡略的一生全部經歷,你能比較靠譜地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嗎?

不是那種很簡單的描述,而是能夠大致揣測他的性格、他在做出諸多決定時的考慮、這些考慮和他性格之間的聯絡,至少這種程度。

而這還是我們和揣測物件出於相同時代,有著相似社會環境的情況。

而古代呢?社會環境差太遠了,我們很難細緻了解社會在巨集觀上到底會引導人們的思想傾向,更無法去真正理解歷史中這些人面臨的處境,更無從知曉他究竟了解多少資訊、不知曉哪些情況,因而我們的想法很可能實際上和真實情況南轅北轍。

因此我覺得,如果要做到比較準確地讀史,其實有著很高的門檻,要去了解人本身,還要去了解具體的各個時代(所以我立馬轉向了行為經濟學……)。

8樓:魔術師 西索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9樓:

因為培根的理論不一定適用每個人。

與「讀史使人明智」同出自「論讀書」一文的結論還有「人注意力不集中,可令其演算數學,因為一步走神看錯就得重新開始」

10樓:隨便寫寫

你段位太低了唄

一是閱讀方式不對,用讀工具書故事書的方式來去讀的史學經學佛學此類的書籍;

二是時間不夠,整天被工作掏空精力的人是沒辦法再消耗腦力去深入思考的,頂多是看個故事和樂呵;

三是要求太高,給女朋友講個歷史冷門小故事也算是聰明啊,小聰明也是聰明。

11樓:素心連城

這取決於你讀的是什麼

如果是這個

你會感覺到史海浩翰,人的精力是多麼有限,需要挖掘的東西何其之多!

如果是這個

能幫你完善史學知識體系,陶冶你的情操,提高思想境界,對人生大有益處,這便是人們常說的「讀史可以明智」

如果是這個

會有助於你理解史料,減少學習負擔,有利於快速入門可如果是這個

呵呵,不如不看

12樓:陳曙

"明智"的過程是:接收資訊——分析資訊——歸納總結規律。

你讀史屬於接收資訊。

學不到的原因可能是分析能力/歸納能力不足,或者是你沒做分析/歸納。

13樓:林夢如

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集,叫舞樂傳奇,講的是唐德宗年間,驃國(其位置就是在現在緬甸,泰國。)向唐朝獻樂表示友好,電視劇集很好看,劇情頗長。但這一歷史事件在史書上只有寥寥數語,那一年,驃國獻樂就完了。

還有一些戰役,如何不看人物傳記,歷史記錄也就幾筆。但那些事情了,那一樣不是驚天動地。

讀史可以明智,是希望大家在讀史的時候,要深入思考,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知道事情為什麼會是這麼乙個結果。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縱觀古今,他們的事蹟,不正好讓我們借鑑嗎,不正好讓我們以他們為鏡,知道人生的得與失。

14樓:百事可愛

首先,看一下自己到底讀了什麼,我個人其實不太建議從原始文獻上手,第一古漢語功力有限,第二新人上手就是讀,大多人讀出來的就是事件的堆積。我建議從針對某一問題的專著入手,先有乙個整體認識、邏輯體系。

其次,讀史是不能明智的,要思史才能有所收穫。接著第一部分說,有乙個知識體系後,再去讀原始文獻去檢驗你的認識,有不合理之處,再去讀另一專著,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就再讀,如果都不能……那恭喜你!即將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

15樓:默蒼離

學不到是因為在用本能讀書而不是用腦子讀書。

讀史,延伸開來可以說讀書,其作用完全取決於讀者的思維深度。

多數人讀書有個本能習慣,就是代入,自覺代入書中的某乙個關鍵的「正面」角色,然後去「體會」這個人的喜怒哀樂挫折感成就感,類似玩RPG遊戲,所以瑪麗蘇傑克蘇龍傲天經久不衰,在史書上流行的人氣王也是項羽曹操之輩,因為戲劇性衝突性強,有【傳奇】色彩。

代入了之後,讀書就基本廢了,因為代入了能看到的就是史書上想讓你看到的,真的被輕飄飄帶過,甚至絕口不提的「為尊者諱」的東西,有可能是決定性的元素。史書中對於權謀和博弈的邏輯也惜字如金,通常很少有人可以想到全貌。

這也是為什麼門閥家學推崇《商君書》和《竹書記年》。

比如:某馬老師的傳記,裡面不會有封禪,不會有90年代初西湖邊的別墅,不會告訴你他在高盛任職的親人,只會描述一些令人澎湃的所謂智慧型和遠見。

另外一位馬老師的傳記,不會有創業之初,馬老師母親乘坐著S600來幫忙做賬,也不會告訴你此馬老師本身是個超級程式高手。

所以回到史書,其全貌很難被展現。在讀的時候,要明智,應該聚焦兩個方向:

1,【勢】與【能】的長期互動是如何影響歷史程序的,比如【勢】中,人的作用、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地緣的作用,在這種摸索中尋找【勢感】和歷史發展必然性。

2,脫離代入感,用P社的玩家角度去分析事情,找出權謀和既得利益的流向。

以上。點到為止吧。

這個邏輯換算一下甚至適合讀網文。

讀史可以明智,為什麼讀企業史卻感覺無所獲?

張旭陽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弗朗西斯培根 我覺得培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史的概念是個比較狹義的概念。那時候說的歷史可能就不包括 企業史 這一項。那現在來問讀企業史能不能明智,這點還要商榷一下。私以為企業史對於一般人的意義不是很大,當然這...

明明自己感覺還可以,也有很多人說自己好看,卻還是避免不了被人說醜呢?

洛檸 狗眼看人低啊,嫉妒唄,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眼光呢?總有不好的一面啊,總不能面面俱到吧?也有眼光獨特的人啊,為什麼一定要在意這些,記住美好的就好了啊 HENUONUO 你要相信自己不醜!說實話女孩子稍微打扮一下都很漂亮的,而且沒有人能滿足大眾口味,包括女明星也是 比如我的女神倪妮 首先你更在乎的...

很多人都喜歡武林外傳,為啥我強迫自己看劇卻還是無法看下去,也喜歡不起來呢?

Min熵先生 和你一樣我也不喜歡。但cctv1 政治 經濟 cctv5 nba 拳擊 科普 宇宙 人體 動作 007 碟中諜系列 懸疑 福爾摩斯 愛情 鐵達尼號 金庸古裝劇 古龍的不喜歡 宮崎駿系列 火影忍者等都喜歡看。當然,島國動作片也喜歡看。總的來說,喜歡看正劇和悲劇。喜劇當然也有喜歡的,比如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