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長城能防禦住匈奴騎兵,難道不是輕輕一躍就過去了嗎

時間 2021-05-11 12:49:34

1樓:太史公二世

且不說城牆高度騎兵跳不過去,秦漢長城(漢長城基本上脫胎於秦長城)的地理位置就使匈奴騎兵很難大舉進攻。

秦漢長城有兩條主要防線,一條是燕雲防線(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燕雲十六州),這段防線利用的是燕山、陰山等北方山地據險固守,山地限制了匈奴騎兵的施展馳騁;另一條則是黃河防線,也就是部署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長城防線,這一帶依託黃河,也有險可守。在險要地勢的掩護下,秦漢就可以在守勢中取得相對的優勢。

然而長城防線並不是沒有瑕疵的,長城防線的最大死穴就是雲中城。這座古城東接雁門,西連朔方,正好扼守在大青山防線上,不僅是兩大防線的結合部,而且後面不遠就是直抵咸陽(長安)的秦直道。也就是說,這裡如果被突破,整個長城防線就等於癱瘓了,而且長安也將岌岌可危。

所以幾乎每一代秦漢皇帝都在這裡屯紮重兵,歷代雲中太守也幾乎都是武將。

2樓:二十四個比利

對於當時的秦國乃至於後世漢唐宋明等王朝,北方邊境的實際控制力非常差,因為這些地方地廣人稀。

地廣人稀也就罷了,偏偏還有各種異族虎視眈眈。從周朝的犬戎,到秦漢的匈奴,再到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人……我之前一直都有乙個觀點,中國的歷史環境是相當糟糕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原王朝必然有所防範。但是大規模的兵團駐紮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是靈活性差,另乙個就是費錢……修工事就算不是永久的也是半永久的,後期維護費用也遠低於數萬大軍長年累月駐紮在邊疆的費用。

說完原因了,再說說長城的構築和使用形式。

夯土長城(早期)普遍低矮,以烽火台相連,在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沒有城牆。每個烽火台都有少量駐軍,敵人來了發警告,這個警告也是根據敵人的多少來設定的。隨後訊息會直接傳到最近的駐軍地點,如果邊軍無法應對就傳到首都,由決策層來解決。

後期,我們都知道長城是和關城鏈結的,像山海關,居庸關。我本人老家在古北口,對於古北口長城也是有一定了解。除了連成片的長城之外,還有將軍樓來瞭望,周邊單獨矗立多個烽火台,不與長城相連。

說了這麼多,有點兒跑題。

其實長城的第一用途還是通訊,其次是防禦。而且這種防禦還不是全線防禦,而是以點帶面的防禦。並且在險要的地方都會駐紮一定兵力,並且形成村鎮。

可以說,長城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一種「長城生態」。

3樓:陳豪

一資訊傳遞方便。

二進來費事,出去也費事。

匈奴騎兵本來,來去自如,有了長城後就要掂量掂量了。追兵追的急,匈奴騎兵未必來得及逃出。或人逃出,馬被留下來了。物資也被留下來了 。

打個比方,你家院牆起的高,雖然阻止不了小偷進來偷東西,但小偷也得掂量掂量,一旦被屋主發現,自己能不能及時翻出去。

4樓:紫荊花開

何況有的長城位於張家口有山地這樣的地方呢

秦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築長城卻匈奴。為什麼在而後的楚漢戰爭和東漢末年戰爭中未提及匈奴乘亂南下掠中原的事?

M3小蘑菇 當時匈奴也處於衰弱期,然後是冒頓殺了他爸自己當上單于,然後忙著統一匈奴各部落和對付月氏,也是到了漢朝統一時才有餘力攻打漢朝 kintana moro 秦人強暴,北擊匈奴數千里,築城塞以防胡。蒙氏死而甲士復歸。北境空虛,故胡虜據之。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

西漢初期的軍隊為什麼打不過匈奴的騎兵?

老驢觀數 漢朝初期,劉邦和冒頓上演了一場勢均力敵的大規模戰爭。劉邦的軍隊南征北戰數年,是一支裝備精良百戰之師,並且最擅防守。反觀匈奴一邊,還使用大量的骨製箭頭。並且聽說劉邦被圍後,豐沛系將領像是殺紅眼一樣向白登山挺進。冒頓眼看無力南下,在戰場上也討不到任何便宜,最終選擇撤軍。但此戰後,劉邦也清醒的經...

秦始皇滅六國後為什麼要修築長城對匈奴採取防禦姿態,不是滅匈奴呢?

王大器 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 記載 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 萬里長城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利在千秋,但的確也是 罪在當代 簡單來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原因 一提到 防禦 我們總認為是被動的。但是 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