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張儀蘇秦等縱橫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國的王都跟智障一樣,任由擺佈?

時間 2021-05-06 21:11:11

1樓:北魏策士元玄鈞

策士之所以縱橫天下,主要是這三個條件,第一,才憑幾何,才能的高低決定了你的食祿位置,你的話得說到對方的心坎裡才行,通過以辯論形式來分析利弊,加上循循善誘,自然能讓人信服,可惜萬千遊說者中有此能耐者寥寥,第二,遇到明主,天下昏妄之主甚多,而明主甚少,夫膽肝相照之明主更是難得,張儀范睢沒有發跡之前皆活得屈辱,然儀幸遇惠文王,王不顧朝野反對而用,儀亦非完全是勢利之徒,相魏以間使之事秦,不畏生死入楚,如此策士不僅殫精竭慮、且豁出了性命,以報秦王知遇之恩,這不僅是君臣,更是知己,第三,天下昏妄之主繁多,皆短視,以利誘騙,以情虛恫,凡策士之大方者自然能成。春秋戰國,邦交大才首推者,張儀陳軫二人。

2樓:妖刀鐵碎牙

先不說蘇秦、張儀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肯定一點社會經驗都沒有。

你拿個策劃案去找風頭,風頭也是一副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總而言之,我什麼都不懂,我就是有錢。你們搞技術的,專業,你們說的都對,一切都聽你們的。

如果不裝成這樣,怎麼能看到你表演呢?

但是呢,人家也就是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你如果真以為人家是真什麼都不知道,那你就是真什麼都不知道了

3樓:雨瀟瀟

時也勢也。這些說客能成功,都是摸著這些王的脈門做的遊說,這些王有這個需求想法,和這些說客自然合拍。另外這些說客背後大多有勢力支援,出門後金錢開道,給這些王的寵妃,寵臣撒一圈錢,吹吹耳邊風,自然有用。

4樓:雲飛煙滅

首先,張儀蘇秦這些人肯定是有真才實學的,不是一般說客。比如蘇秦頭懸樑錐刺股,學習太勤奮了,人家有這種成績也是應該的

其次,當時各國都迫切需要改革內政,改善外交。因為到了戰國明眼人都知道天下早晚是要統一的,你們覺得統一天下是只有秦國一家的夢想,其他六國都是混吃等死的。而實際上是七國都在努力,只是效果不同罷了,要不然也不可能僵持數百年不下。

這種形式下,就各國需要大量有想法的謀士來開啟局面,脫穎而出,這就給蘇秦張儀這些人提供了用武之地,因為君王不能再一味地任用國中貴族了,他們只會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採取保守的政策,蘇秦張儀這些人反而可以大膽的改革,雖然風險很大,不少國家都玩脫了,但比混吃等死強啊

第三,咱們現在覺得蘇秦張儀的事蹟太誇張是因為咱們所處的時代是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等到了有一天各大國矛盾激化,定要爭個短長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很多國家就會病急亂投醫,逮住個新想法就用

第四,我認為蘇秦張儀的故事絕對不是百分百真實的,甚至虛假的成分大的多,但我不否認那個激情的歲月會出現這些人和事

5樓:陸離

你以為的六百里地事件:

齊楚聯盟本來固若金湯,兩國加起來就能打得過秦國。張儀拿了不知哪的六百里地糊弄楚王,楚王就倒戈和傻白甜的齊國斷交。後來楚國發現被騙,攻打秦國,被秦國和齊國一起擊敗(最後這句來自《張儀列傳》的錯誤記載)。

真實的六百里地事件:

1.齊國已經滅亡了燕國,在當地駐軍,國力急劇膨脹,深受楚國忌憚。

2.不久前,齊國背棄同盟,唆使越國攻打楚國,齊楚聯盟岌岌可危。

3.張儀許諾給楚國的六百里地是楚國的故都祖地,相當於洛陽長安的地位。

4.楚國發現被秦國欺騙後,就重新和齊國搭上了線。丹陽之戰,楚國攻打秦韓兩國,齊宋兩國攻打魏國(秦韓魏是同盟),齊楚仍在同一邊。

5.此戰中,秦國先擊敗了楚國隨後東進擊敗了齊國。齊楚宋聯盟打不過秦韓魏三國。

6.戰敗後齊國才從燕國退兵,燕國復國。

6樓:百合什麼的最讚了

《戰國風雲三十年》裡蘇代勸秦王背叛宋國放任齊國伐宋,其實就是因為秦國答應後齊國作為交換會默許秦國討伐齊國盟友魏國;君王不是弱智,而是答應了對雙方都有好處。

事實上仔細想想,說客一通忽悠直接把國君忽悠瘸了的情況真的不太可能;你仔細想想就算君主是傻子,背後的智囊團又不是傻子......如果真的隨便說客能戲弄君王與鼓掌之間,那養個頭的軍隊,全養說客不就行了。

7樓:

不論真實的歷史怎樣,僅僅就我們看到的記錄來說,蘇秦張儀的智商、眼界在很高層,而各國國王們在1層、2層、3層。然後縱橫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把國王們引導到為他們安排好的更高的樓層,國王們頓覺眼前豁然開朗,而蘇張也順利達成自己目標。

站在局外覺得國王們如何滯漲,換做我們中的多數人,大概率也被繞得團團轉。

8樓:大夢初稿

三桃殺兩士難道不簡單嗎,真放當今人際交往中,也是很適用的。計謀原理聽上去總是簡單的,但經過布局潤色,你看到的往往只能說別人希望給你看到的。況且,人在接受新穎的意見想法的時候思慮精力大部分都用來接納記憶的,難以分析的透徹,何況君主的聰明一般都遠不如遊說者

9樓:

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如果你不是專門研究戰國史的,你仔細想想,你知道張儀蘇秦,你不一定知道張儀蘇秦同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的國君是誰,知道國君,你也不一定知道當時的六國丞相是誰。

10樓:執悲今厄

史書不描寫心理活動,也不描寫動作,因此你覺得他沒有心理與動作,覺得他沒分析沒思考就直接聽信,因此你覺得他是智障。

你從第二句到第三句的推理過程錯了。

11樓:大巧不工

知乎上有一些帖子說的很好,你只是看到了成功的案例而已,但是只要細細品品就會看到歷史這個大漏斗把很多失敗的案例給篩選沒了,自然就會顯得張儀等人成功的案例才顯得如此有威力,讓人覺得這些人真的是太厲害了。我們看待歷史人物,除了歷史人物本身的才幹和能力,更要將人物放置在歷史這個舞台上。通過歷史形成的背景以及當時國家戰略需求中形成國家的人才需求方向兩點來觀察。

誠然人物的才幹固然重要,但是只有迎合和滿足當時國家建設和戰略部署上的根本需求才會使得人物登上歷史舞台,青史留名。

不要忘了,孔子曾經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大多都失敗了,為何,因為孔子當時所處的環境,正是春秋向戰國過渡,其中三家分晉與田齊代姜的環境下,上層正發生著激烈的變化,正所謂「禮樂崩壞」,其需求的背景是都是為了國與國之間重新構建新秩序,鞏固國內的平穩性和延續性,在外部事務上表現為改革,戰爭等,對人才的需求和才能的選擇上則表現為以改革家和軍事家為主。孔子的政治主張自然與主流主不符,無法為各國君王提供有用的指導和幫助,必然會在各國碰壁。

儒學為首的學說和政治地位是在大一統的漢朝確定的。正是因為大一統的持續,國家制度在漢武帝的手裡進一步完善,對外軍事勝利確保了國內秩序的安全和穩定,國家不需要進行大修大補,國家的戰略重心和視野由國外轉向國內,專注於國內統治的修繕,便於統治秩序的穩定。自然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會獲得漢武帝的青睞和推行,儒學才漸漸開始展示威力。

回過頭來,張儀當時是什麼環境?當時秦國已經進行商鞅變法,國力大增,開始逐步取得對其他各國的優勢,但是秦國又不可能一下子消滅這些國家,所以就需要張儀這樣子的縱橫家去破壞各國的關係,便於秦國降低成本的蠶食各國,進一步確立在經濟,軍事,人口等方面的優勢,從而進一步轉換為秦國的政治優勢和外交優勢。相互疊加,以此為背景和後盾,更加增強了張儀遊說的成功率。

楚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傳統性的大國了,而且對於土地有著強烈的需求和滿足感。但是在楚莊王之後,楚國地位在不斷下降。 張儀說楚能夠成功,完全是因為滿足了當時楚國對於土地的渴望,進而重塑楚國大國形象和地位的一種政治訴求,之後的東方六國合縱,也是以楚國為首。

之後多次背叛盟約,背後也是想著通過政治斡旋和和平方式,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更多的土地為出發點,重新恢復楚國傳統霸權而進行國家決策。

之後的種種行為中,看似為每個國家都在考慮,但是最終卻使得秦國收穫更大的利益,像張儀這樣子的人,遇到這種歷史機遇,又怎麼不能成功呢?

12樓:江北陸遜

你這看書不仔細啊。

春秋戰國之世,遊說之士可謂是多如牛毛,言聽計從者有幾人?孔子「厄於陳蔡」,戰國四公子門客都是數千人,可馮諼「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費了多大勁才得到孟嘗君給個機會?孟子一輩子不得伸其志;毛遂不自薦,一輩子就得被埋沒,這些人,甭說讓君王言聽計從,出頭都艱難到了極點,你說各國君王如智障一般?

這還是史上留名的,不留名的又有多少?要知道,戰國四公子,每個人門客都有數千,這些人也就是有碗飯吃,何來的言聽計從?

再說幾個出頭的,商鞅、蘇秦、張儀、范雎等人,言聽計從之前,又費了多大功夫多少精力才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

先來看商鞅:

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親往……

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

「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公叔座召鞅謝曰:「……汝可疾去矣……」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

「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請復見鞅。」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

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

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衛鞅復見孝公。

公與語,不自知躂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

「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商鞅帝道、王道、霸道,要不是景監力挺,他這輩子就沒戲了。談什麼言聽計從?

再比如蘇秦。佩六國相印,威風得很。可發跡之前他是這樣: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說惠王曰:……

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並兼。」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乃東之趙。趙肅侯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奉陽君弗說(悅)之

去遊燕,歲餘而後得見。

說燕文侯曰:……。文侯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彊趙,南近齊,齊、趙彊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

費了牛勁,燕文侯這裡算有轉機,給錢給車馬,禮送出境。

這算得上言聽計從?

張儀范雎更慘,差點命都沒了。

張儀遊說楚國,被人汙衊「竊玉」,差點被活活打死;范雎也是差不多,被魏公子魏齊的舍人「笞擊」,「折脅折齒」。睢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范雎被打斷肋骨,拔掉牙齒,裝死逃過一劫。

這幾位可是戰國時期最有名的辯士了,出頭如此之難,談何言聽計從?

當時的遊說之士多如過江之鯽,能夠脫穎而出的,只有寥寥數人而已。這個過程有多難,想想就能明白。

人家君王每天面對無數遊說之士,聽的耳朵都起繭子了,想要用口舌說動帝王,冀圖得到一展才華的機會,要想打動他們,談何容易?就和現在找投資一樣,沒有點真才實學,人家會正眼瞧你?

為什麼縱橫家在秦漢以後沒有再出現蘇秦 張儀這類人?

大螃蟹 辭於荀卿曰 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遊者主事.今秦王欲 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 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秦王要吞併天下,遊...

為什麼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們總是喜歡針對秦國?

1 前318年,函谷關之戰,趙 魏 韓 燕 楚,五國聯合攻秦,秦勝2 前312年,藍田之戰,楚攻秦,秦聯合魏 韓攻楚,楚敗3 前301年,垂沙之戰,秦 齊 韓 魏,聯合攻楚,楚敗4 前296年,二次攻秦,齊 趙 魏 韓聯合攻秦破函谷,秦敗5 前287年,三次攻秦,齊 趙 魏 韓 燕聯合攻秦,秦退趙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蘇秦輸給了張儀?

稚者 蘇秦輸了,輸給的不是張儀,而是人心 張儀贏了,利用的不只是人心,還有時代 這場仗已經打了太久了 蘇秦採用的是合縱 說是聯合,實則一盤散沙 數十萬大軍扣關攻秦 沒有乙個人願意做先鋒 戰敗後第乙個想到的是薅隊友羊毛 人心之險惡可見一斑 而張儀的連橫 無疑是將人性利用到了極致 短視,自私,貪婪 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