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與秦朝的興盛和滅亡有關係嗎?

時間 2021-05-06 16:27:17

1樓:鹽選推薦

一上兩章我們講了周秦之變,從周代的制度到秦代的制度,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利用這一制度,秦代結束了列國紛爭,統一了度量衡,破除了封建壁壘。

那麼,秦代的這一制度在後世運轉得怎麼樣呢?這是我們從這一章起要講的內容。

西元前 221 年,39 歲的嬴政端坐在高大幽深的咸陽宮前殿。他注視著竹簡上大臣們列出來的許多漢字,提起毛筆,圈定了兩個字,乙個是「皇」,乙個是「帝」。

從此,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就從周代的「王」,變成了後來的「皇帝」。

從這兩個字,我們能感受到嬴政的非凡自信。

「皇帝」這兩個字,「皇」字取自「三皇」,是開創宇宙人類的三位神人;「帝」字取自「五帝」,是傳說中以黃帝為代表的五位半人半神的領袖。所以,「皇帝」是三皇五帝的合稱。

為什麼要叫「皇帝」呢?

嬴政自認為,他的大一統的功績,是「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的。他開創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因此「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歷史上的那些事,都不值得效法。他比一切古人都偉大,黃帝都沒有他偉大,「以為自古莫及己」,過去的一切稱號都配不上他了。

所以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不足以「稱成功,傳後世」,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功績,不足以傳之於千秋萬代。

我們知道,周王除了稱「王」之外,還自稱「天子」,意為「上天的兒子」。但是請大家注意,秦始皇從來沒有自稱過「天子」。

這是周制和秦制的乙個重大變化。

「天子」聽起來也很好聽,很偉大,但秦始皇為什麼不使用這個稱謂呢?

因為周代文化有乙個重要基石,那就是天命觀。周人認為,統治者的合法性來自上天的委託,你幹得好,上天就眷顧你;如果你幹得不好,上天就要換人了,所以天命是可以轉移的。

秦始皇不接受這個理論:他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包括天。「天子」畢竟是兒子,不是老子,天的兒子要受制於上天,並不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不做兒子,要做就做老子。

因此,秦代留下的碑文很少提到天,也很少提到「天命」。一切都要由皇帝一人控制,只有皇帝控制人,不能有什麼來控制皇帝。

秦始皇還有乙個做法和後世的其他帝王不一樣,就是他不立皇后。顯然,他認為,天下沒有任何女人能夠與自己地位平等。

所以秦始皇廢除了歷代都沿用的乙個制度,叫「諡號制度」。什麼叫「諡號」呢?就是君主死後,他的大臣們聚到一起,商量好給他乙個蓋棺論定的稱號,來總結他的一生。

比如周平王的「平」字,晉文公的「文」字,都是諡號。後世的漢武帝、隋煬帝,「武」字和「煬」字也都是諡號。「武」就是指武功很厲害,「煬」是指不守禮法,眾叛親離。

因此諡號有好也有壞。

秦始皇把這個制度廢除了,為什麼呢?因為法家理論認為,人主獨尊,不可議論。臣子不能議論君主,部下不能議論領導,不論好壞都不能評價,因為你沒有評價的資格。

所以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制度,是大逆不道的。

那麼,沒有了諡號怎麼辦呢?怎麼區分不同的皇帝呢?難道秦朝的皇帝都叫秦皇帝?

別著急,嬴政有辦法,他說:「稱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意思是:我是第乙個皇帝,所以叫「始皇帝」,接下來按數目依次類推,一世二世三世那樣傳下去,傳個一萬代,沒有問題。

從這一事實,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秦始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那種自信,想廢除什麼就廢除什麼,想開創什麼就開創什麼。

2樓:

法家作為治理社會的方法是違揹人性的,採用法家思想治國的社會最終一定會造成社會內部大動亂,要麼毀於戰爭外禍,要麼在國力衰竭中滅亡。法家基本的治國手段不外是:消除社會內部差異,消滅敵對思想,挑起社會間的對立,目的以傾一國之力滅亡外國。

在你死我活之間沒有第三方選擇,這樣的社會必然陷入無休止的戰爭,並且毫無未來而言。把思想作為自然中的基因庫考慮,單一基因的物種是很難適應未來多變的環境的。在理想的法家社會中,思想差異都被全部消除了,還指望靠什麼應對變化的外在局勢呢?

我們可以看看史達林的大清洗有何下場:德國入侵的第一年蘇聯國內幾乎無人可用。同樣的,秦滅之前,國內又有幾人可用?

對待普通百姓,法家更可謂毫無人性。《商君書》中講以農養戰,百姓對國家的唯一用途就是和平時老實種地,戰時送上戰場為貴族送命。家庭要拆散,免得軟弱士氣,動搖者要立斬,決不允許產生異議。

賞罰都是暫時的,利用你而已。普通人在他看來就是賤命一條,國家利益面前前腳賞你,翻臉就可以殺人。商鞅自己不是嗎?

貴至國君,老國君一死,一樣死無全屍。國力尚強的時候還有賞罰和軍紀嚴明的軍隊,百姓想動亂也不敢。秦末已經是連年征戰,秦國國力還剩幾許?

陳勝吳廣簡直是必須起義。事實也證明,秦朝政權在農民政權面前都是很脆弱的。秦滅必然是情理之中。

秦滅後,社會動亂也不比戰國差。法家對社會做出什麼長足貢獻了嗎?沒有。

3樓:

過去人們對法家思想在秦歷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促進了秦的統一,但後期對秦的滅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思想者和實踐者是兩回事。如果把李斯換成韓非的話又不一樣。當然,沒有如果。

法家重刑,執行者自然理解為殘暴刑罰。順理成章。要求執行者與思想者擁有一致的把握,即便在今天,也是做不到的。

不能把秦的滅亡歸結於法家思想。秦的滅亡是乙個複雜的問題,歸結於秦用法家思想統治而導致秦快速滅亡是缺乏根據的。統一後的秦王朝使用法家思想進行統治對於維護當時的統一局面是有積極意義的。

歷史上使用法家思想進行統治的朝代並不只有秦代,漢以後的政權仍然執行的「外儒內法」的思想,但並沒有導致漢王朝很快滅亡

個人認為秦二世的快速滅亡與法家的關係並不大。很簡單的;例子就是秦漢(初)同律,漢朝並沒有在二世迅速滅亡。其實吧就是李斯死的早,趙高太能搞。

假設扶蘇當政,階級矛盾會緩和些,但扶蘇也不會改變法家統治的根本,否則他也坐不穩皇位。相反,就算秦二世前朝是唐太宗,讓趙高這樣整一樣完蛋。

當然把責任全推到幾個人身上是不正確的。統一的王朝需要有統一的思想,與皇權政治相輔而行,以增強老百姓的向心力,尤其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歸屬感。在經歷幾百年的戰國後的大統一局面下,用法家思想來統治是再合適不過。

但是要做到撫平各個階級的矛盾的話,很明顯法家思想還做不到這一點。

古代纏足的出現與儒家思想有關嗎?

ok123456 這個問題凸顯出脫離農業實際的人生物學認知匱乏!有個成語叫良莠不齊!就是擬生態草和稻草一模一樣。這個世間的人也是如此,隨著交流水準提高,就會擬生態發展,就無法從表面區分優劣!千篇一律。所以古代挑人注意看手腳,這個臉面吃兩頓好的就養白了,手腳可不好做手腳。 陣中陣 不需問古代,也不要考...

都有哪些與鳥類有關的傳說故事和鳥類名稱?

李思琪 瀉藥 隨便粘點過來科普一下 還有很多樓上也有人說 鳳凰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 大雅 追 古劍奇譚 的孩子們對這兩句一定很熟悉吧,巽芳和少恭找到了鳳棲梧桐做成琴之後,在上面刻的琴銘就是詩經中的這一句話。鳳凰 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又稱為青鸞火鳳,是愛情之鳥。鳳凰還是...

學習是否只和接收的資訊量和思考程度有關,與時間無直接關係?

double 有種學習境界叫 心流 它是什麼 定義 不重要,是什麼 樣子 很很重要!時間會變慢,你即便身處嘈雜,也只能感覺到自己。腦子很清晰,如同過目不忘一般可以很容易記住看過的文字。學習的人,並不是每次學習都能進入這個狀態。你如果嘗試過就知道了,進入難,持續更難。但是一旦進入就知道這是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