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為什麼要打扶蘇的旗號?

時間 2021-05-06 12:15:36

1樓:青衣丶

秦二世元年七月,蘄縣大澤鄉的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並且這雨已經接連下了好幾天。

一支約摸九百人的隊伍正頂著大雨,嘗試踩著這泥濘的道路艱難、緩慢地前行,可這路已經被雨水浸泡多日,每踩一步都要耗費大力氣,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行軍無異於痴人說夢。沒過多久,他們就不得不放棄這個天真的想法了,但正因為此,大家的心情又沉重了幾分,「逾期未至按律當斬」這幾個大字不斷在他們心中浮現……

此時,他們的領頭人陳勝、吳廣兩人正為此事愁得焦頭爛額。

這些人是來自閭左(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閭左為貧苦人民群體)的貧民百姓,不久前朝廷徵調他們前往漁陽屯戍守邊,他們來到這大澤鄉時剛好遇上了這場大雨,隊伍不得不停下來修整。

陳勝又說:「現在天下人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

乙個是秦國長公子,另乙個是楚國大將,二人擺在一起明顯有強烈的違和感,即便是為了獲取人氣,也顯得有些詭異,他們為何會認為自己「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就會有很多人響應呢

孫子說善於營銷造勢的人,應該要主動創造或者適應利用已形成的「勢」:「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陳勝在這個故事裡,就是善於造勢的人。

在失期當死的恐慌氣氛中,陳勝以扶蘇、項燕為切入點,一步步拉攏眾人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在陳勝的計畫中,扶蘇和項燕是出師的「名」,但有名卻不一定能夠打動眾人,他還需要以利誘之:「公等皆失期當斬;假令毋斬,而戍死者固什六七。

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在分析大家面臨的局勢時,誇大了後果,說了句「死者要佔到十之六七」,他試圖用這種心理戰術,打消眾人的僥倖心理,好讓大家相信只有跟隨他才能把利益最大化。

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都沒有簡單的人物

我們把陳勝的所作所為換乙個場景來看,像不像那些打著清君側名義起兵的藩王呢?

但要注意的是,前者壓根沒有機會接觸到政治教育,而後者從出生起就會被安排系統學習相關知識,往往能夠自發領悟出這些東西的人,更彰顯出他們具備某些常人所欠缺的特質。

事實上,陳勝扯起扶蘇、項燕這兩個表面上敵對人物的旗幟,也遠比他所解釋的來得更有深意。

扶蘇素有賢名,他在民間很有聲望,陳勝打著他的名義起兵想說明三件事:

一、胡亥並不是始皇帝指定的太子,扶蘇公子才是正統繼承人,胡亥頂多算是篡位者;

二、扶蘇公子也不滿胡亥統治,現在扶蘇公子在號召民眾起義,打算從胡亥手中奪回皇位;

三、扶蘇公子同情楚人的遭遇,想要為楚人主持公道。

昔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幽禁而死,秦楚兩國的矛盾也就變得格外尖銳,甚至於在秦國還發生過擔任重職的昌平君叛亂的事件,由此也就導致秦朝征服楚國後,對楚國的嚴厲程度是超越其它諸國的,自然楚國百姓對於秦朝的仇恨也是最深的。

所以,范增在說服項梁時,會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了解了這一切,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陳勝的打算,會發現他顯然是想營造扶蘇和項燕聯手的假象,這樣一來無論是對胡亥統治不滿的人,還是被秦朝壓迫的楚人都能找到精神旗幟,從而壯大他的勢力

陳勝是乙個很有創造力,也很有行動力的人,在資訊獲取渠道匱乏的情況下,他敢於利用資訊差,來掀起一股反秦的浪潮,不得不說他確實是乙個狠人,這條路稍有不慎,可是會導致身首異處的。

文/腦洞趣味歷史

2樓:「已登出」

原因有這麼幾種:

一、公子扶蘇是秦中國人,所以假扮他不是反秦而是反對昏庸無道的王,這是為他們的做法找合理藉口;

二、當時的貴族很少有人形成愛民如子的思想,有是有愛民的貴族子弟,但這裡的愛民就和喜歡某件東西是一樣的,他們把百姓當成是工具棋子,對百姓好是恩惠,百姓就應該心存感激,對他們壞那是為了總的利益,他們必須遵從做犧牲,站在百姓立場上來看,貴族就是主人一般的存在,然而心不甘情不願的的百姓也不在少數,所以陳勝吳廣才會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公子扶蘇以數諫如故,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諫了啥,總之百姓多聞其賢,應該他也多多少少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愛民思想,百姓很多都是這樣認為的,這麼做是為了籠絡人心。

開始的時候有些想不通,既然他們打著貴族旗號為什麼還要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但仔細想想也是可以不衝突的,他們完全可以編造一段說辭,比如只要跟著他們,之後百姓都會憑藉戰功受爵,或者他們也有可能是在鼓舞百姓,只有愛民的努了力的人才能是貴族,當時的新皇不配做皇帝。

三、扶蘇可能有一半楚國血統,而陳勝吳廣他們本就是在楚地起義的,必須要先強調,這個猜測是沒有任何憑證的。因為史記自己說得不明不白,因此才會出現這乙個猜測。史記上說,他們同時打著扶蘇和項燕的名號,卻只公升了楚國旗幟,並沒有說他們公升了別的旗幟,扶蘇可是秦中國人,他為什麼向著楚國?

而且根據秦律規定,不管父母中的一方是哪中國人,只要其中一方是秦中國人,出生的孩子都是秦中國人,所以扶蘇就是秦中國人肯定的,但楚國的律法可能並不是這樣,如果扶蘇有一半楚國血統的話,楚中國人可能會覺得他也是楚國公子,那麼打著他的旗號或許更能讓楚中國人接受。但這種猜測也有一些不靠譜的成分在裡面,大家忽略項燕了,項氏一族在楚國是很有威望的。

3樓:williams

陳勝吳廣絕非宋人所言甕牖繩樞之輩、甿隸之人。兩人的戰略從頭就是帝王(老闆)思維

讀《陳涉世家》裡陳勝吳廣那段對話,可知兩人當時的謀略不輸於當世任何英豪。古代史家為了避禍,必須仔細讀出文字背面的意思,才能了解古人的腹黑。

首先吳廣問:等死,死國可乎?這是試探,如後來蕭何曹參一幫強迫劉邦當主公一樣。

這也是我們現在還在用的底線思維,如果結局相同,我們何不做點大事。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做大事,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可成,凡事貴乎名。所以齊威王朝周,諸侯稱其伯,為霸主,名分之事。

陳勝詐立扶蘇,即不為草寇謀反,而是為了成大義,先為自己正名,沒有文化的百姓有勇氣跟隨,因為其不是反大秦。以秦當時席捲八荒之力,士不敢彎弓而抱怨,貿然造反,沒有懦夫百姓跟隨,兵員糧草都是問題。如果成功,弄個假扶蘇,後面言順事成則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王霸之資也。

而又以項燕為天下唱,則又符合當時六國流亡貴族的利益,籠絡天下志士,貴族階級也會響應,造反是陳勝吳廣冒族滅的風險,如同公司老闆,這些貴族最多是報仇為名,不成就繼續流竄(又是底線思維),成功了還有機會封王侯,這是公司高管的考量,這種低機會成本的機會高智力人不會錯過。其中一位叫項梁,帶著他侄子項羽。項梁自稱是項燕的兒子,但並不可考,其實可能也是受陳勝啟發,一樣的策略

以上兩條,已經把反對大秦和混沌中立大秦的力量都糾合在自己一邊。

最後再搞一搞封建迷信,類似今天的炒預期炒概念,天下必然雲集響應。

於是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其中有一位叫劉季劉老四,就是劉邦。

拿下函谷關之時,可以說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名正言順之後,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如果不是後期戰略誤判且缺乏公司內部行政能力(草根創業瓶頸期),陳勝很可能建立乙個幾百年的基業,那樣我們現在可能就不叫漢人,而叫楚人、陳人或張人了。

即使失敗,兩人也已經開創出反大秦這片「商業藍海」,後來即使劉邦項羽爭雄,用的也完全是陳涉吳廣的「商業模式」,所以劉邦稱帝後還要追封陳勝為隱王。

這些道理,就是司馬遷《資治通鑑》開篇講周威烈王默許三家分晉擅自稱候而後周亡的道理。如感興趣可以去仔細讀一讀。

至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就是哥幾個走夜路唱歌,給自己壯膽。

4樓:

推薦看李開元教授的《秦迷》,裡面的觀點認為扶蘇的母親(也是秦老大的老婆)應該是楚中國人,扶蘇有楚國的貴族的血統。所以。。。。才有扶蘇和項羽的爺爺一起拿來用,因為他倆都是楚中國人啊。。。。

為什麼我們要感謝陳勝吳廣?

伊豆的溫泉 沒人要感謝他們。以前看過乙個說法,陳勝吳廣的意義是隨著一百年前某些組織的發展壯大而被從史冊典籍中 挖掘出來的 我說我很好,還不夠。還要從兩千年前的史記中找乙個人說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才足矣說明我歌名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老李 因為他倆在我們的歷史上寫了足以鎮壓氣運的一筆,就如同秦始皇第一次...

為什麼歐洲歷史上很少出現陳勝吳廣卻能率先實現民主?

vc123 歐洲的皇室血緣很早前形成了,比如英國從諾曼征服後,幾次更換朝代是因為絕嗣,然後從其他貴族裡挑選繼承人,繼承人也有一定血緣關係,和中國古代的改朝換代是兩回事,更像宋高宗傳位孝宗。歐洲的貴族制度很嚴密,這導致乙個後果是貴族的統治力異常強大,歐洲革命很容易復辟,因為貴族血緣,貴族危機時外國會插...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垓下之戰才七八年,為什麼國力會衰弱到向匈奴求和,沒有四匹毛色一樣的馬,丞相坐牛車?

首先和親是婁靜出的餿主意,白登之圍並沒有某些大聰明說的沒有其他出路了。被圍的時候,周勃的已經帶兵過來支援了。冒頓再不走那就是內外包夾。看這是秦末農民起義時間不長,可別忘了,秦始皇跟二世這些年的橫徵暴斂,已經消耗了不少資源,再加上農民起義,楚漢爭霸,人口都沒多少,還指望牲口能有多少? qian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