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代表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6 08:33:45

1樓:玄德已千年

一是說給別人聽的,劉備那段話當著所有人的面給了諸葛亮權傾朝野的合法性,奠定了他蜀國第一權臣的地位,我都發話了丞相是蜀國老大誰敢說半個不字。

二是說給諸葛亮聽的,他的真實意思翻譯過來是:為了我們未完成的理想,一切以社稷為重,我給你最大的支援、權利和選擇自由,不要讓任何人任何事阻擋,哪怕這個人是我的兒子。劉備怕諸葛亮太謹慎,太忠誠,此言一出,請放手去做。

諸葛亮是一點沒有聽出劉備在猜忌他啊,明白主公的意思,讓我放手幹,都對我重視到這種程度了,還能不盡忠職守嗎?

2樓:胡鐵

先亮明觀點。劉備的遺言不是要諸葛亮當皇帝,而是讓諸葛亮以丞相身份代行皇權。

先貼一下原文吧。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產生爭議的是這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分歧主要產生在對「自取」兩個字的理解上。劉備是要諸葛亮取代劉禪當皇帝呢,還是別的什麼意思?

我認為要理解劉備的遺言,就不能光盯著後半截,對前半段視而不見。實際上,劉備的這段遺言並不是前後割裂的,而是乙個整體。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從語意上講,前半句是主旨,後半句只是對前半句的補充(當然現實意義上,後半句才是重點)。劉備給了諸葛亮兩個方案,「輔之」和「自取」,讓諸葛亮視情況做選擇。但無論「輔之」還是「自取」,都是為了「終定大事」。

劉備心心念念的「大事」是什麼呢?在他的遺言裡就能看到一半的答案:「君才十倍曹丕」。這個「大事」與曹丕有關。

什麼「大事」與曹丕有關呢?是讓諸葛亮學習曹丕,篡位當皇帝嗎?這像託孤該說的話嗎?

在蜀漢政權的語境中,曹丕是板上釘釘的篡漢奸賊,一直是被批判的。劉備如果真想讓諸葛亮當皇帝(且不論是真心還是試探,即使是試探,話也要說的誠懇一點嘛),放著堯舜禹那些禪讓的正面典型不用,幹嘛要用曹丕這個反面典型呢?不明擺著挖苦人嗎?

無論劉備是出於真心還是試探,都不該這麼說話。

而且,劉備對比的是諸葛亮和曹丕的才能。那這個邏輯就是,曹丕稱帝了,諸葛亮才能高過曹丕,所以也可以稱帝。什麼時候有才能就可以當皇帝了?

劉備的老祖宗劉邦,公認的才能不及項羽,還不是成了漢高祖?劉備本人才能同樣不及同時代的曹操,你不也一口乙個漢賊的罵人家嗎?

即便是劉備臨死,突然把堅持了一生的價值觀給推翻了,覺得當皇帝不該看血統看德行,就該看才能,那最好的對比物件也不該是曹丕,而是他自己。君才十倍於劉備,嗣子不才,君可取而代之。是不是就誠懇通順的多了?

或者是他的老相識曹操,哪怕周瑜孫權,都比曹丕更能烘托諸葛亮的才能。

說了這麼多,其實劉備所說的「大事」,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有標準答案。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就是標準答案。

在劉備臨死前,曹丕就是「奸兇」,諸葛亮之才能打十個曹丕,所以「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才是曹丕出現在這裡最合理的解釋。

試問,如果諸葛亮取代劉禪當了皇帝,還攘除什麼奸兇,興復哪家漢室?

所以劉備這段遺言的意思是:先生啊,你的本事能打十個曹丕,肯定能安定我留下的這片基業,並最終實現咱哥倆最初的夢想,興復漢室。我那寶貝兒子要是爭氣,你就像輔佐我一樣輔佐他;要是不爭氣,你就多受累,自己說了算吧。

劉備好像給了諸葛亮兩個選項,「輔之」和「自取」。但實際上就乙個選項。

知子莫若父,劉備一生以識人著稱,他兒子是啥德行他還沒數嗎?劉備心知肚明,劉禪不可輔。劉備說的「輔之」,就是指他與諸葛亮的這種合作模式,君主雄才大略,開疆拓土,輔臣忠勤智慧型,運籌行政。

顯然劉禪無法與諸葛亮繼續這種模式。於是就只剩下了乙個選項,「自取」。即諸葛亮以丞相身份代行皇權,大事小事一把抓。

有了他的遺言,諸葛亮掌握權力,就有了不容置疑的合法性。

把「自取」理解成讓諸葛亮取代劉禪當皇帝,屬於對現實政治的極度無知。劉備以帝室之名梟雄之姿,入主蜀中,尚且算外來戶,要面臨益州本地勢力的反抗,要是諸葛亮乙個布衣出身的外姓篡位稱帝,立時便要大亂。別說「終定大事」了,現下的蜀地都保不住。

這與劉備遺言中「必能安國」直接衝突。任何乙個有理智的政治家都不應該對劉備的遺言做這樣的理解和選擇。

從諸葛亮的反應看,他並不認為劉備的遺言有什麼歧義,就是要他要麼像輔佐劉備那樣輔佐劉禪,要麼像曹操那樣大權獨攬代行皇權。根本沒有什麼讓他取代劉禪當皇帝的意思。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痛哭流涕說:「臣一定竭盡全力,忠貞不二,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

這個回答如果擱在劉備要他當皇帝後面,會很彆扭。面對皇帝臨死前非份而且突然的政治安排,諸葛亮沒有任何應有的驚恐和推拒的意思(人家王莽篡位還要推拒幾次呢),而是避重就輕的應承下來,這與他一生秉持的忠於漢室的理念相矛盾。

所以,諸葛亮的回答只能理解為,他會按照劉備的安排,在劉禪不才的情況下,像曹操那樣代行皇權,但不會真的成為曹操(效忠貞之節)。

陳壽對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評價是「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在家天下的世襲制確立之後,無論在哪個朝代,臣子取代君主,都不應該得到這樣正面的評價。陳壽成書的時期,已經不是蜀漢政權當政,他完全沒必要為劉備君臣文過飾非顛倒黑白。

袁紹曹操廢長立幼都是致亂之源,劉備這種直接讓外姓人上位的行為,只會更加惡劣,怎麼反而得到盛讚呢?如果陳壽不是神經錯亂了,就是他根本不是那個意思。

說到底,對劉備遺言的爭議,源於漢文本的一字多義和古文言的過度簡潔。劉備當時說的肯定沒什麼歧義,諸葛亮也聽懂了,並奉行終生。陳壽寫時心裡也明白什麼意思,所以盛讚這對君臣。

但後人髒心爛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才整出這麼多牽強的陰謀論的說法來。

3樓:夜遊的閒人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若說臨終之際方才試探,未免把古人想得太天真了。

豪傑難當,劉備一生多數時候不得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好噁吧。生死關頭,總難免露出些真心的。

個人以為沒必要非往陰謀論上想。

4樓:魚香肉絲棒棒噠

真的讓賢。

自己兒子啥樣,心裡還能沒點數?與其讓自己兒子把江山交給那姓曹的,還不如給姓諸葛的。當然諸葛能輔佐兒子統一全國劉姓繼續當老大是最好的,但再不濟天下姓諸葛也行。

反正堅決不能姓曹。

5樓:明鏡磨心

我自己的理解是,漢的血脈可以絕斷,漢的精神不能倒下。

先主給丞相以最大的權力,託付了對大漢理想的傳承。這種傳承不在於劉家血脈的萬世基業,而是人心思漢的秩序和制度的再興。

我理解的先主是一位真正的仁德之人。丞相何等忠義高才,尚且能為先主所御,可見先主情操之高尚。

在這個理解裡,漢的政權寄託了先主的仁德理念,是將大漢的恩義再佈於天下百姓,但是這恩義可以不姓漢、不姓劉。這樣的高尚無私,才能在之後鼓舞指引著丞相,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王業不是劉家的產業,是能福澤天下百姓的事業。

若無這般高尚的理想,何以支援丞相直到燈枯油盡。

6樓:吐太

我認為指的是給了諸葛亮廢立權力,而不是讓賢的意思。

在我們眼中,總是認為劉備建立的是蜀國,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

然而,對於劉備來說,他是大漢皇帝,是在漢獻帝被廢后,延續了大漢四百年基業的人啊!

所以,如果劉備他能守住基業,甚至一統天下,那麼他就是比肩劉秀,中興大漢的帝王。而如果守不住,那麼大漢400年的基業也就亡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對我們而言,漢朝亡於220年曹丕篡漢,假設是劉備最後統一了天下...)

現在站在當時人的角度上,如果說劉備臨死前想要讓賢給諸葛亮的話,那他劉備不僅不是中興漢朝的帝王,更是變成了將漢家基業拱手送人的千古罪人了呀!所以說,讓賢不成立的原因,就是諸葛亮不姓劉!

(其實我們想想,如果曹操姓劉的話,我們就不會說他是奸臣了吧...所以出身很重要啊。)

同時我認為陰謀試探也不成立,因為劉備明白,諸葛亮之所以願意出山輔佐自己,並且忠心耿耿,除了報答自己的知遇之恩外,更是因為諸葛亮跟自己一樣,把挽救漢朝四百年基業的歷史責任背在了身上。

所以諸葛亮之所以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除了感念先帝,也是因為他的心裡是有很強的責任感的,他把自己看成漢朝最後的希望。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劉備給諸葛亮的是廢立權,劉備想的是無論如何要把他老劉家的江山延續下去。

7樓:

重讀《三國志諸葛亮傳》,有了點新想法。

所謂的「君可自取」,並非取劉禪皇位之意,而是取曹丕、取魏國、取中原、取天下之意。

「諸葛先生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穩國內,最終完成收復中原的大事。如果劉禪可堪造就,就輔佐他來擊敗曹魏;如果他沒有這個能力,你就自己全權來擊敗曹魏。」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此處諸葛亮只有表決心,而沒有推辭謙讓惶恐,可見至少在諸葛亮看來,劉備並無半分讓其取代劉禪當皇帝的意思。

《出師表》中有這樣一段話: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進盡忠言是費禕董允他們的責任,言外之意在於,這些不是我諸葛亮的事。我的職分是北定中原,是先帝臨崩寄託的大事。

若嗣子可輔,諸葛亮便做乙個進盡忠言的普通臣子。如其不才,諸葛亮便做乙個事無鉅細都要管的北伐領導。

劉備真正的意思,在於給予諸葛亮乙份伊尹周公一樣的權力,可以獨斷專行,而非讓諸葛亮對劉禪取而代之。如果說託孤大臣是一種特殊的大臣,伊尹周公就是一種特殊的託孤大臣。普通臣子聽命行事,託孤大臣可以像老師那樣管教皇帝,伊尹周公則可以命令皇帝。

諸葛亮去世後,後主劉禪在詔書中盛讚,「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週之巨勳」,也正是認同這一點。

實際上,結合劉備重病期間寫給劉禪的家書來看。劉備給諸葛亮的遺詔,清晰而明白,沒什麼選擇的餘地。真誠且坦然,絕非所謂試探腹黑之語。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射先生來到我這,說諸葛丞相感嘆劉禪你的智力才能,有了很大進步,超出預期。要是真能這樣,我還擔憂什麼呢?你要多努力啊!」

短短幾行字,乙個操碎了心的老父親形象,躍然紙上。但古往今來,很多潛台詞卻是通用。有了很大進步,言外之意就在於,原本很不怎麼樣。

劉禪智量不足這件事,很可能已經是劉備、諸葛亮、劉禪三人,乃至於整個蜀漢高層的共識。

兩者對照,劉備遺詔中的「如其不才」,說得過於含蓄了一些,分明是「已是不才,君可自取」。

另一方面,劉備家書中對劉禪的囑託,重點在於多讀書,書單中的首位便是《漢書》。可見他本人必然是熟讀《漢書》的,所以推崇備至。《漢書佞幸傳》正好有這麼一件事:

上有酒所,從容視賢笑,曰:「吾欲法堯禪舜,何如?」閎進曰:

「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於亡窮。統業至重,天子亡戲言!

」上默然不說,左右皆恐。

漢哀帝寵信董賢,打算將皇位禪讓給董賢。大臣直言,天下是高皇帝劉邦的天下,不是你的,你只是代管,責任是傳給子孫,沒有禪讓的資格。

劉備終身志向在於繼承漢家事業,延續太祖劉邦、世祖劉秀的祭祀,臨死反悔放棄,表示皇位可以讓給別家,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一己之見,多加包涵。

你最想對前任說的一段話是什麼?

歸一先生 人生,兜兜轉轉。愛也罷,恨也罷,都只是生命的某段時光裡,豐富你人生的一種情感。愛不得時,把自己當成旁觀者,慢慢等待傷痛,在漫長的時間裡塵埃落定。而愛來時,別猶豫,抓住每乙個綠燈亮起的時機,走到愛的人面前。只有這般,才不枉來人世間,瀟灑走上一回。但願你能。但願我能。 嗷嗚 我承認當時特別喜歡...

你們最喜歡的一段話?

今天會遇見你嗎 你知道世界上最絕望的事情是什麼嗎?是你見過一棵樹,那棵樹不在了,你知道這輩子你都不會遇見這麼美的一棵樹了,於是你看見森林不想說話,你低著頭,閉著嘴巴。 灰灰的大長腿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 好...

給你的老友寫一段話?

薑薑胖子 自己很久之前收藏的句子,都是在別處看到的,侵刪喔 O1.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奔赴真實簡單的生活 是是非非總是少不了 閒言碎語平常心就好 畢竟日子是自己的 2.做乙個特別簡單的人 不期待突如其來的好運 只希望所有的努力終有回報 3.別讓生活耗盡了你的耐心和嚮往 你還有詩和遠方 排骨和湯烤肉和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