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居一隅的南宋對抗不可一世的蒙古四十多年!那緣何明朝在對後金的戰事沒幾年就亡了?

時間 2021-05-31 13:11:06

1樓:

南宋內部相對較穩定,部隊建設較為完善,擁有數目龐大、裝備精良的職業化部隊,而且南宋對於抵禦北方入侵比較有危機感,被遼、金屢屢欺負,已經被欺負的有經驗了,進攻不說,防守絕對是很熟練。

明朝長期將後金視為邊患,未予足夠重視,直到後金成功聯合蒙古,擁有了龐大人力資源和大量騎兵,雙方實力對比瞬間逆轉,明朝徹底淪為被動挨打的物件。而且明朝軍隊本身是半農半戰的半職業化部隊,穿鴛鴦戰襖,持長矛朴刀,遇敵則一哄而散,部隊的核心是數目低於十分之一的家丁,也就是說相比宋朝軍隊已嚴重退化。每年砸數百萬兩精心打造的關寧軍在戰場上屢屢逃跑賣隊友,文臣在背後你死我活地內鬥,偶爾還殺殺武將耍一耍(毛文龍、賀人龍)。

因此明即便不被清取代,也會被不知哪一部農民軍取代,乃自取滅亡

2樓:「已登出」

東林黨真心誤國,還不如天啟時期的魏忠賢。魏忠賢跟江南富戶徵稅打仗,好歹也贏過,遼東戰局還沒有這麼爛。

崇禎帝說實在的,勤勉是勤勉,就是太年輕,讓東林黨這幫滿嘴仁義道德的貨給騙的夠嗆。殺了魏忠賢,東林黨一家獨大,不對江南富戶徵稅,對窮的要死的農民徵,肯定藥丸

3樓:四海無人

大明劫那部電影不錯,耐看。

明朝滅亡原因很多,總體上說是黨禍亂賊女真。

當年,蔣中正把張嫖客關起來後勸他多讀明史,何也?內憂外患。

4樓:Keith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的意思應該是為什麼清兵入關後南明朝廷那麼快就滅亡了,真要從與後金的戰爭最初開始算,那是幾十年,兩代皇帝,不短了。推薦看看高曉松的南明悲歌系列,對這個問題的解釋還算是比較透徹的 曉松奇談之南明悲歌(一)臭知識分子亡國

5樓:

明亡亡於內。

高宗南渡之後,好歹朝廷大方向上是鐵板一塊,至少是團結的。

明朝南渡後,朝廷派系林立,彼此相互攻伐,甚至用清兵來攻伐政敵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多少將領和臣子心灰意冷帶兵投了清軍。

而且高宗南渡,沒有什麼人能威脅到他的皇位正統性。

明朝南渡,光立皇帝就打了多少仗,最後也沒搞出乙個能成器的。

6樓:孔陽

明非亡於外患,而亡於內憂。北京是被農民軍拿下的,清軍就沒有真正突破過寧錦防線,唯一一次打到北京還是繞開了寧錦從長城突破的。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最後的勝利者是誰還未可知。

————————至於南明為神馬潰敗的如此迅速。簡單點說,一盤散沙,崇禎的太子貌似沒跑出北京就被抓住了。導致各個派系勢力紛紛擁立自己的皇帝,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邵武政權,永曆政權。

這些小政權為了爭正統自己都內鬥不斷,相互攻伐,根本沒有形成合力,被各個擊破也是早晚的事情。而南宋不一樣,北宋沒有分封同姓王,皇家子弟乙個都跑不掉,全部被金人俘虜抓走,趙構是人品好剛好不在汴梁,不然也是一鍋端。

「有教無類」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有矛盾嗎?

煙雨 有教無類強調經濟和出身方面不設限,在孔子以前從事某職業大多是世襲的,工匠的兒子學工匠,農民的兒子學農民,而孔子不再強調出身,所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而舉一反三一方面是強調資質如何,一方面也是考察適合學什麼,孔子教育講究因材施教,對不悟這行的就不教這行,所以直到子貢對繪事後素提出禮後乎的...

偏安一隅的蜀漢,為何孔明卻要不停的北伐?

月映殘影空寂寥 每一次看到這個問題,我都在想。魏晉 諸葛亮 先帝深慮漢 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 ...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孫權只想做偏安一隅的諸侯而無稱霸天下的雄心?

命中註定737 只有薯粉才覺得除了劉備誰都想偏安一隅。如果孫權真是只想偏安一隅,他早就學士燮了,你以為周郎以後的大臣能威脅孫權?張昭都能被孫權玩兒死,陸相能被孫權幾句話氣到去世,你告訴我孫權如果真的沒有稱霸天下的雄心,哪個大臣能威脅他?實際上,給魏國送軍功送的最多的,不是諸葛亮,不是姜維,就是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