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時如果搞殖民擴張的話,會是怎樣?

時間 2021-05-30 23:53:14

1樓:肥豬

誰說沒有的?不然你以為為什麼當年原本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的東南亞突然變成穆斯林?

當年鄭和下西洋,用了中國的軍隊協助並幫助當地穆斯林群眾,並且幫助更多阿拉伯人和回人移民東南亞。比如馬六甲有個Bukit Cina或者中國山,就是鄭和當年帶去馬六甲的回民的墳墓。可以說如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變成穆斯林,鄭和是一大功臣。

2樓:子麩子

殖民?搞笑!去哪殖民,印度?

錫蘭?東非還是澳洲?安南北韓滿德勒琉球真臘都是大明的藩屬國(說什麼台灣沒有進入明版圖的,兄弟之國也好意思侵占?

)太祖曰:得其民不足使,得其地不足耕。還想著去殖民?

派我大明的子民去那些苦寒之地,守著幾個殖民據點,要錢沒錢,就算殖民印度,得幾百年才有東印度公司過來做生意,(要說為什麼中國不去殖民,後期會遠遠落後,只能說漢人沒那麼長遠的眼光,能預知西方那麼快崛起,連毛子那麼靠近歐洲的國家都跟不上歐洲潮流,更別談東方既不殖民又不喜歡做生意的中國了)

3樓:南極熊

明朝或者說中華民族本身不愛主動侵略,早期從黃河流域的那種擴張是地小,人口一發展就和周圍的融合了,到後來基本是反擊游牧民族,能種地的都佔了,北邊西邊南邊草原沙漠熱帶雨林沒興趣,也沒被逼成葡萄牙那樣非的去航海的份,所以人口發展高了要麼和游牧民族打仗互相消化,要麼像漢唐那樣飽和了自己消化

4樓:章晨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如果歐洲出現乙個強大到能壓制中東甚至印度並且對其實行資本掠奪的強權,我想其也不會靠堆人命去探索新航路以及對東亞軍事冒險了

5樓:「已登出」

不可能。以當時的明中國人的智力、道德和科技水準,建立的「殖民地」不可具備殖民的前提。

首先明中國人並不理解人權的含義,所謂的政治無非是等級制度和貴族制度的延伸,所以普通人並不具備通過控制土著人口而獲利的觀念。其實本質上明中國人在他們的皇帝眼中和奴隸並無太大差別,子民不過是奴隸的別稱。那麼既然有這麼多本國的奴隸,為什麼還要占有外國的奴隸呢?

這樣的一群人民,除了殘暴而極權的統治外並無其他可以凝聚人性的手段,所以他們建立的「殖民地」只會使明中國人變成新的土著居民,僅僅在傳統的習俗上保留有明中國人的特點,然而在政治上會和明國徹徹底底脫離聯絡。

6樓:梁秉心

其實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中就有所記載,雖然到了明中後期可能毫無約束力,然而在成祖朝應該是頗有威懾力的,畢竟撰寫之人是成祖皇帝的親父。皇明祖訓中提到:「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度量來擾我邊,則彼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以乾天和,此甚不可。」 其中有幾點中心思想可以得到提煉:

一、遠,朱元璋顯然是明白後勤的重要性,徵漠北乃是為了新朝的合法正統性,乃是無奈之舉,也是永絕後患,可安南日本等國動輒離明朝的統治中心相去甚遠,要麼索性遠隔重洋,後勤和兵馬勞頓實在巨大;二、得不償失,投入多少後勤和人力自然想要更多的收益,可是明朝一直到成祖朝還百廢待興,國家的利益再分配,動亂的平息都未能完成。並且當時的中中國人口以沒有土豆紅薯大範圍種植的農業文明來說已經很多,然而未經開墾的荒地也不少。由是並沒有為了人口過大而導致的最迫切也是最常見的擴張慾望。

在這樣的條件下,不惜傷動元氣也要遠征拓土,實在是得不償失;三、所謂不詳,殺降不詳,無謂的妄開戰端亦不詳。若是蠻夷欺上門來,那麼予以回擊當然無可厚非,因為這種請況下是「彼不詳」(因為劫殺朝廷命官和先皇子陳天平導致入國境後幾個月覆亡的胡季犛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如果是明國自行開戰那自己就不詳了,所謂折損天命。四、恐子孫驕傲,這不是開玩笑,隋煬帝伐高句麗此等意氣之爭歷歷在目,中華之大導致後來的皇帝野心膨脹也是很好理解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下度的掌握就失去了,若像漢武隋煬(若是惹怒了漢武粉隋煬粉,現在這裡陪個不是)那般好大喜功,導致事後民生凋敝生靈塗炭,大好局勢功虧一簣就沒有必要了。

綜上,朱元璋的回答是明朝應當採取守勢而非攻勢,這一原則和夢露的孤立主義有點相像,在沒有美國這樣的工業革命的幫助下,乙個如明國這般大小人口的國家確實沒有擴張的必要。那麼我們來看那些殖民地,既然太祖皇帝已經設了不伐國那麼再遠至少也得是中亞諸國和奧斯曼之流了,那些國家遠自不必說,自身實力也不弱小,不詳,且太祖說了不准亂開戰端。所以,明朝從立國理念上就不支援開拓疆土,更別說無人耕種的荒地國內就很多了,所以無論是戰爭殖民還是探索殖民顯然都不符合明朝的實際情況和理論基礎。

7樓:M3小蘑菇

鄭和在南洋某島發現大量金礦、鐵礦、木材……遂開設採集場,後遭到當地政權收割

明成祖大怒,命將軍鄭芝虎統帥五萬大軍跨海南征

遇到海難,物故萬餘人;遇到饑荒和營養缺乏,物故萬餘人;水土不服,瘟疫蔓延,物故萬餘人

殘餘明軍登陸,因人手不足與饑荒疾病,艱難作戰斧,方才攻破當地政權都城,該國請降,鄭芝虎立親明朝的當地貴族為王,留下少量兵力和官吏,撤軍

後該貴族被暗殺,該國降而復叛,明成祖大怒,給南洋華人火者亞四資金和裝備,允許其在該國建立長久統治,奉明朝為宗主國,歲貢金礦鐵礦木材……

火者亞四成功攻滅該國,自立為王,幾年後反叛,不認明廷

明成祖大怒,命將軍鄭芝虎統帥五萬大軍跨海南征……

後國內不堪南征重負,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民變四起,明成祖只得停止南征

8樓:江東野馬

鄭和在中國到處修建清真寺,在東南亞各國建立清真寺,原本被紅巾軍毀掉的泉州清真寺與西安清真寺在永樂年間被鄭和重新建立。

林松 《論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754-757頁

鄭和下西洋與泉州宗教-2010中國航海日

印尼伊斯蘭教領袖Abdul Malik bin Dr. Syekh Haji Abdul Karim Amrullah曾感謝鄭和為伊斯蘭教在印尼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Chinese Muslims in Malaysia

汶萊國第二大報紙汶萊時報曾把早期在印尼群島一代的各個清真寺修建歸功於鄭和下西洋時期帶來的中國穆斯林。

馬來西亞文史記載中提到馬來西亞第一批長期居住的華人就是隨著鄭和來到馬來西亞的。他們在馬來西亞定居形成後來所稱的Peranakan,也稱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

9樓:宇琊

國內百廢待興,蒙元死而不僵,永樂年年打仗。

如果這時候誰鼓動殖民海外,那幫文臣估計會罷朝死諫吧?畢竟海商之利,東南獨得之,皇帝憑什麼伸手?

如果鄭和繼續下西洋,明朝能不能繼續昌盛

PigeonL 這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關聯。鄭和下西洋的性質不同於大航海時代,和明朝的繁榮昌盛之間沒有聯絡。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背後的推動者是利益,而不是政治,儘管無數國家嘗到了甜頭先後崛起,但大航海的背後依然是一批又一批的人看中了大航海能帶來的財富和收貨,才會前仆後繼義無反顧的湧入恩威莫測...

鄭和下西洋時,鄭和及其隨從都留下了哪些書?

白龍輝 以下資料摘自 中國大百科全書 第一版 中國歷史 鄭和航海圖 明代航海圖籍。原名 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 後人多簡稱為 鄭和航海圖 約成於洪熙元年 1425 至宣德五年 1430 間。原圖為自右而左展開的手捲式 茅元儀收入 武備志 卷二百四十後改為書本式 共二十四頁 包括茅元儀...

鄭和下西洋為何戛然而止?

妥妥兒的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總得來說大致有兩個方面 1.永樂帝攻入應天 今南京 後當時的建文帝失蹤,雖然宣布惠帝死亡但怕外部勢力擁立建文帝再來一場帝位爭奪。畢竟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嘛 陸路派了人去打聽下落了,海路也得去尋訪唄,所以有了下西洋的動機。2.永樂帝登上了皇位,需要昭告天下,建立威望 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