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諸侯的臣屬和元朝宗藩的臣屬,為什麼不能算「二重的君臣觀念」?

時間 2021-05-30 23:52:12

1樓:

先表明觀點,誰給發錢誰就是老闆;

歐洲封建論,老闆的老闆不是我的老闆;二重君主,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就是我的老闆和我的老闆的老闆都是我的老闆。

個人以為這是個學術概念,實際上能夠遵守這些的,都已經上光榮榜表起來了,譬如領張家工資的貫高。

秦漢忠誠獻給誰?當然還是個誰給發工資,就聽誰的。覺得是自己的臣子就要獻上忠誠的,墳頭草已經好幾丈高了,要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要剪除異姓王,威壓他手下那些忠臣良將們(忠臣良將們們在清洗諸呂的時候,也是十分的忠誠,綠了漢惠帝劉盈,把他兒子們都殺了,但凡是和諸呂有關係的,呂后妹妹和兒子慘兮兮)。

你看這秦末的忠臣,劉邦是亭長,項梁是前朝餘孽,造反都好理解,陳涉吳廣大旗一拉,沛縣縣令和會稽守就開始懂歪腦筋了。按照二重君主的框架,會稽守的大老闆應該就是胡亥了吧,人家是怎麼操作的?找來了項梁相約造反。

沛縣縣令總該是獄吏蕭何曹參的老闆了吧,劉邦一來,就裡應外合把縣令剁了。。。

忠誠何在?

2樓:

這問題的核心早就不是學術問題了,無非是關大v去年吃了大虧,想找回場子了來。可惜關大v不懂得或者不願意以退為進,非要跟愛較真的成剛的等人正面硬剛,現在打擊面又整得這麼大,就不要指望別人給你借坡下驢了。

至於最近這一大堆掛人問題,無非是知乎貼吧化了而已,只能說遲早藥丸大家習慣就好。

3樓:劉志鵬

作為大毛熊的粉絲,出來說兩句,文科概念又不是理科那種金科玉律,不知道這個概念,影響知道這個概念的含義不?如果不影響,知道不知道其實沒啥大關係~揪著字眼不放,夠無聊的

4樓:gm zeng

模式:歷史本體→歷史認識(研究,亦即history語源的本義)→想象物→語言表述出來的概念、術語等。

此處,「想象物」,不帶褒貶色彩,它可以是扭曲歷史本體,也可以是正確反映,或介於二者(亦即非二值邏輯的)。

東漢的君臣觀念,是「歷史學家」通過「歷史研究」的方法探索「歷史本體」的「想象物」,記為X。此想象物的「可以成立」,需要「歷史本體」、「歷史研究」(認識論)的確認。這裡當然選擇相信歷史學家,至少是歷史學家的論述「有可以成立的道理」。

那麼需要給這個特定想象物取乙個名字,即特定的術語表達,記為x。在能指、所指關係上,X≠x恆成立。

那麼我們需要,x盡可能優秀地代表X。「優秀」的評判,需要(也許不止如下這些,具體實踐也許也不需要都滿足):A某語境是否無歧義、誤解問題;B是否「術語」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反映了歷史本體在歷史認識中的發現的「想象物」的實質。

對於A,越能脫離特定語境的術語,似乎越優秀,但同時在「歷史學」領域內,要保證不要脫離「歷史學」本身的研究宗旨,變成空殼子、無所不可通的萬金油。

對於B,如果某個具體「術語」不能反映「想象物」的實質,那「術語」就是不可被進一步語義、語法等分析的「歷史學領域內」的「最小語言單位」,即乙個固定「記號」。但記號本身,在自然語言中若容易被錯誤理解、分析,會影響術語的「優秀性」。

回到「二重君臣觀念」(x1),在A上面,明顯侷限於特定斷代歷史。

A、B的侷限性,對於斷代史是沒有影響,大家可以理解,此術語衹是記號、暗號、「黑話」。但如果要作「中國古代君臣觀念史」的通史課題(可以有,但不一定已有),需要另設術語(x2),除非選擇直接借用此斷代史記號,並預設(不嚴謹)或點明(術語保持嚴謹的粗暴處理)此記號不可進一步作語言分析處理。

通史的可能課題,會給「二重君臣觀念」的合理性,帶來詞源上的問題,但不一定要改術語(所謂「約定俗成」)。

不過,如果有簡潔有力的新術語,又如果舊術語在斷代史、通史也沒有那麼不可撼動,改為新術語也有何不好?。X還是那個X,止是換個x而已。

如果將來有研究、表述的需要,自然可以改新術語的,學界是否很快採用,則是另一回事。將來若沒有需要(缺乏審視x1的研究語境,不敢做這類通史研究,不敢在通史中分析斷代史中術語x1的組詞),將就一下也無所謂,因為術語不能離開學術的需要。

而過度從詞源、名與實角度質疑學術中的表達,當然也會有偏頗,因為歷史學者真正關注的還是想象物X的成立與否、真實與否,而不是它的表達符號(或符號組合)x

5樓:山高縣

專有名詞的區別。就像昆蟲的排洩器叫馬氏管,脊椎動物的叫腎一樣。如果說既然腎執行的是排洩功能,脊椎動物排洩器官也應該叫馬氏管。邏輯上是沒錯,可總人讓人感覺怪怪的。。。。。

6樓:「已登出」

其實我挺理解關毛的困惑的,估計吧你最初聽到這個詞兒就把它當成楊嘟嘟他們三國圈自創的發明了,反正他們發明的這種東西也挺多的,比如什麼絕北道啦,陸遜殺良啦這種,結果tm萬萬沒想到啊,這居然是學術界在某種意義上達成的共識,一下就尷尬了,那咋辦呢,關毛先生在不願面對現實的前提下只能強行擴充套件概念,學術界說了東漢如此,可是沒說別的朝代就一定不行啊,關毛先生想了想覺得宋元以後如此浩繁的史料總能找到對自己這個論點有利的(向杜車別學習),到時候自己就能反敗為勝了,但是吧自己又懶,找資料是不可能找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找的,所以才有了這個問題,關毛先生你看我分析的如何啊?

7樓:

我是看一群人爭論以後來提問的。

我看了一眼 @關毛 大V寫的東西,又看了一眼 @越石暮年扶風賦 , @成剛

@景行止 等人的答案,說一下我對「二重君臣觀」的理解。如有錯誤,還請糾正。

關毛反覆強調的是「二重君臣觀」這種說法令人望文生義的意思,就是在古代,行政上級對行政下級有著比較強的約束力,甚至絕對的約束力,而行政下級往往也對上級有盡忠的意識和責任。他視此約束力為「君臣觀」。

然而史學界所謂的東漢末年的二重君主觀,指的是「門生故吏」對於「師長舊主」之間,有著超越行政約束力的,類似於君臣的價值觀。

即使門生故吏已經脫離了師長舊主的行政約束,但仍然對師長舊主有盡忠的義務與責任,這種觀念甚至為士大夫階層所廣泛接受認同。違背這一觀念的行為雖然不會從行政制度層面給乙個人帶來任何損害,卻會由於觸犯了社會觀念,而對他的仕途會有非常巨大的不利影響。

故而史學界用「二重君主觀」來特指東漢時期的這一文化現象,在其它歷史時期,這種文化現象是基本上找不到合理對應的。

8樓:acel rovsion

《元史》記載,鎮守撒麻耳幹的有契丹人耶律阿海父子,耶律楚材提到鎮守不花剌的有女真人蒲察元帥父子等。見於波斯文史料的除了牙老瓦赤、麻速忽父子外,還有鎮守阿姆河以北地區的大臣哈扎兒不花(khazar-buqa) ,駐於那黑沙不城(nakhasbab,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南之卡爾希)的丞相大夫(ching-sang-tai-fu)和不花脫沙(buqa

tusha) 。中亞東部草原地區的城市,如阿力麻裡等,也有達魯花赤。 察合台的禹兒惕和軍隊都在中亞, 又以皇子的身份出鎮西域, 而中亞城郭綠洲之地的統治權卻屬於大汗。

成吉思汗死後,察合台吞併朝廷在西域的轄地的野心日益滋長, 《史集》 記載了一起事件:在窩闊台時代,察合台擅自發出一道令旨,變動阿姆河以北地區幾個州郡的長官,受命鎮守其地的大臣牙老瓦赤立即上報,太宗降旨斥責察合台,命他陳明原委。這件事一方面反映了察合台雖然貴為出鎮西域的皇兄, 亦無權干預鄰近的朝廷轄地的政務, 同時也反映出西北諸王與朝廷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變化。

………………《元朝西北宗藩》

某些時間段,這連二重都算不上,也談不上「君臣」。

9樓:

我是沒資格說自己學貫中西的,對於這種跳腳不死心又沒有論據的問題,我只能拿我自己知識層面內的東西來回答。

譬如說這個元朝,還有什麼突厥,我就是一竅不通,當然也沒法張口就來。

不過陪臣和直臣的差別還是蠻明顯的,隨便舉幾個例子:

羅馬總督可以被自己的轄民、顧問狀告,那麼總督和他們之間可有君臣關係?

而日本大名之於幕府是臣,他們的家臣難道就跟幕府有直接君臣關係?家臣的家臣又如何?怕不是要來個『三重的君臣觀念』。然而幕府也好,屬臣也好,他們自己也得認啊。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韛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

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說王曰:

「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血,曰:

「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豪皆高祖力也。願君無復出口。

」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

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汙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關大V竟然拿這個當做是二重君主的論據,怕是讀不懂文言文也搞不清制度。這裡的第一層君臣關係在哪?貫高這些人張口就要殺劉邦,倒成了他們和劉邦之間有君臣關係的明證?

要不你告訴我他們吃的到底是誰家的飯,是張耳賞的飯還是劉邦賜的皇糧?

順便就想問個問題,所謂古今中外都有,是關大V和他的粉絲們學貫中西之後的立論呢,還是又喝大了說的胡話呢?你要證明他們性質一樣,你就得具體說出為什麼他們都在跨級之間保持了絕對君臣關係,同時還在各級之間也保留了同樣的君臣關係?背後的思想、制度、原由是不是一樣?

歷史系師生、史學家們辛苦研究這些,找出差異,難不成就是為了讓你們打嘴炮拿一句『到處都有』來概括的嗎?有些人張嘴就是唯物辯證法,把人家尋根探果的研究說成是唯心論調,戴帽子的本事學的溜,可惜知識不行,連唐初時節度使不負責民政都不知道,只能隨口栽個本質一樣。

最後,你自己的立論,難不成還要別人給你找論據麼?

10樓:兔寶寶啊啊啊

不是太懂元朝既然是說漢初想必就是說的高祖之時。

高祖之時的諸侯王對封地擁有極高的行政權,自置官署百官,甚至擁有對王國內郡守的任免權,王國內臣屬任免的人事大權皆掌握在諸侯王手裡,即擁有高度經濟,行政自主的封建王國,而作為由諸侯王任免的臣屬,不管從名義還是身份上來看,都屬於諸侯王國之臣,而並非朝廷臣屬。向王國之主效忠是理所當然。隨著景帝武帝對諸侯王不斷地削弱以及收回地方諸侯王國的人事大權,才逐漸成為空談。

這本身就是封建制所帶來的弊端。。。。 怎麼能算是二重君主觀?

為什麼部分小型德意志邦國得以在近代的臣屬化(mediatization)程序中倖存?

Alex Zhu 德意志臣屬化性質上是神羅封建君主借拿破崙這個幌子抱團搶劫主教國,自由城市,和帝國騎士領。到1803年幾乎所有原級別在伯爵以上的Reichsf rst基本上都是贏家 頭銜幾乎全部公升級為親王,而且白搶了一波地。奧斯特利茲大戰後,拿破崙通牒西部諸侯國加入萊茵聯邦,此為第一批。1806年...

漢初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西漢初年資訊的載體是竹簡,而且經過秦代焚書,數量相比之下非常稀少。因此資訊傳播效率極低,而傳遞過程中損耗率極高。這決定了西漢初年,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減少知識傳遞過程中的損耗。因此,西漢初年的教育是圍繞著把某個版本的經書一字不差地傳下去而展開的。不同版本的經書就形成了不同的 家傳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 ...

為什麼項羽分封後的諸侯不是走向聯合反漢而是紛紛倒向劉邦?

熱愛生活的貓 項羽分封天下公平嗎?也許對於項羽自己,是十分公平的,但是對於別人,卻絕對談不上公平。同時,項羽性格中的剛愎自用,殘忍少恩也很難使他做出公平的選擇。正如韓信對劉邦所言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 淮陰侯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