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唐朝安史之亂睢陽保衛戰中的張巡,你會怎麼選?投降叛軍還是固守還是逃跑?為什麼?

時間 2021-05-30 02:41:46

1樓:

時代的問題要用時代的價值觀去思考。人命,責任,道德,名節...這之中的判斷和取捨,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可以從現代的角度看古代的事。尊重他的選擇,承認他的不易。至於那個恐怖的電車難題和他的選擇,我們無需用道德去評判。

2樓:蒼月徹

這個讓我想起了北韓戰爭

所有人都知道,打美帝是以卵擊石,九死一生。但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中華男兒奮不顧死,因為無路可退,身後即使祖國。如果敗了,不是被美帝控制,就是被蘇聯控制。

而張巡面對的情況則更悽慘,這時候可是連炒麵都沒有,連雪都沒有,如果輸了,江南將會是真正的生靈塗炭。這時候,滿腹經綸、文武雙全的他不會不知道如果這麼做了,身後會有數不盡的非議,但他還是做了,而且結局是江南千萬民眾的身家性命得以儲存,這就值了

3樓:vanitas

中國古代生產效率相比今天實在太低了,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模式也只能足夠底層人民勉強溫飽,所以每逢亂世,易子而食等情況屢見不鮮,評析歷史現象要放在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下進行分析,在那個亂世,中原大地何處不是生靈塗炭,豺狼橫行,屍骨遍野?你可以去想象,在當時他可以說是窮途末路了,城裡糧食早已耗盡,外有叛軍圍困,內又擔心士兵譁變,張巡作為熟讀四書五經,百家名著的士大夫,一直恪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死守睢陽,是他忠於朝廷的必然選擇,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他只有採取這種無奈之舉,他首先以身作則,殺掉自己的愛妾,犒賞士兵,穩定了軍心,再對叛軍加以招降,被他策反的李懷中忠等人都死心塌地的幫他守城,在他高超的戰術戰略思想,靈活的守城策略,以及對下屬的賞罰分明等一系列卓越的指揮下,卻又沒有外來的援助,堅守睢陽城長達十個月,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張巡:

張巡守睢陽,食盡而食人,為天子守以抗逆賊,卒全江、淮千里之命,君子猶或非之。

張巡捐生殉國,血戰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績,固出顏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張介然之流所可企望,賊平,廷議褒錄,議者以食人而欲詘之,國家崇節報功,自有恒典,詘之者非也,議者為已苛矣。雖然,其食人也,不謂之不仁也不可。……若張巡者,唐室之所可褒,而君子之所不忍言也。

意思是,張巡守睢陽,食物吃完了只有吃人,為大唐天子抵抗逆賊,以睢陽一城之代價,保全了江淮千里沃土不被叛軍所染指,他的忠烈功勳,是比顏真卿的兄長顏臬卿,李澄還高,更不用說張介然這種貨色了。叛亂被平定了,朝廷來商議對張巡的賞罰,有人攻擊他因為為了守城而吃人,國家崇尚節義報錄功勳,有自己的規則,攻擊他(張巡)的人是錯誤的,對他太過嚴苛,說俗點,這就叫站著說話不腰疼。即使這樣,他還是吃了人,不說他不仁也不行。。。

張巡這個人,國家應當對他進行褒獎,而仁義的君子卻不忍談論。

總之,在我看來,張巡以一人之功保全了大唐的半壁江山,使江南水鄉免受叛軍的襲擾,即使吃人也是無奈的選擇,如果我是他,我也會和他做同樣的選擇!

4樓:隱霧客

一幫想當然的鍵盤俠,還想著給張巡做選擇?也不看看你們自己有幾個人有本事能頂得住令狐潮的?連令狐潮這關都過不去的清談客,還想著去睢陽?省省吧。

5樓:蘇林真

首先並非看不起江淮之地的將士,請問,明知睢陽是江淮腹地,你所說的那些江淮大將們幾人來援?或許有其他諸多問題,如後勤糧草以及兵馬問題,但是在前方將士浴血奮戰而後方無一兵來援,可知士氣幾何,可知若睢陽沒有堅持十月,而是一鼓而下,試問江淮陷落的時間又會有多久。而失去江淮,這個大唐最後的賦稅之地,請問叛亂何時平,百姓幾人死。

還有,在那個年代,馬背上的民族,只信奉手上的鋼刀,在他們看來,中原百姓不過是待宰的牛羊,試問胡人亂華,會有多少無辜之人會被殺,會被吃。我勸樓主多補一下兩晉時代五胡亂華的悲酸歷史。

大唐關中多豪士都被叛軍打的陷落,雖說有唐軍戰力的問題,但江淮久未經戰士,在我看來,如果沒有睢陽之戰的十月堅守,江淮陷落是必然,那時縱然郭、李是天人,都挽救不了大唐江山。而到那時,五胡亂華重演,吃人者換了物件,中原大地又有幾人存。

另提一嘴,軍隊是殺人之利器,如果沒有手中鋼刀保護自己家園,只會淪為魚肉。做魚肉就能苟活嗎?試問南北朝的時候的中原大地、靖難之役後的中原大地、近些說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這樣被選擇性的遺忘了嗎?

無論什麼時候,外敵入侵,不論任何代價都應保護自己後方的人。因為一旦被入侵占領,命運就掌握在了別人手上,就意味著流血,而且是跪著流血,那樣的話,我寧願站著流血。所有的妥協,最後都會是作為奴隸死去。

如果能烹殺自己換江淮乃至整個國家的安定,我想張巡會毫不猶豫,而這正是血性所在,不是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生死,只憑著一張嘴就否定一切的偽道德先生所能評定的。

6樓:

我發現大家要麼朝廷視角,要麼江淮後方視角,就是沒有睢陽百姓視角。

原來大家都有自信自己不會是被犧牲掉的那一批,可以的張巡是唐朝的官,不要說是吃睢陽人,就是把江淮人甚至天下人全吃光能保住大唐也是值得的,他只是做了對唐朝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罷了。人家這叫屁股正,雷厲風行,不聖母,一點問題沒有。

對睢陽人來說,投降大概率可以苟活(之前叛軍連下曹宋譙東平等地,沒有屠城記錄);被張巡吃掉那一定是死。只是他們沒有選擇罷了。

奇葩的是史官的記錄。天子逃到蜀地,諸將作壁上觀,卻要睢陽小民無限盡忠,還要喪事當成喜事辦,把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美化成大人愛民如子百姓自覺自願的正能量主旋律劇,總覺得有些詭異,隱隱又覺得很熟悉。

7樓:東南傾

他守的不是睢陽一城,也不僅僅是睢陽一城的百姓。他守的是整個江南,大半個李唐的江山。戰爭常說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可有的城可失,有的萬萬不可失。

必失,但又必不能失,非常時刻非常手段,願揹負萬世惡名,也必須這樣做。

8樓:鄧礎劼

讓南八跑去求高適,別去找慫包賀蘭進明,求不來兵不說,還跑回來和老子共存亡,白搭進去大好性命。高適好歹距離遠,就算求不來兵也回不來,算是留個種吧。

9樓:

亂世之中,是不能用太平時候價值觀去判斷。

明初科舉,北方士子無一人考上,因為北方經歷戰亂,整體水平不及格,南方卻因為富庶,戰火較輕,士子整體水平較高。最後沒辦法,科舉發南北榜來平衡。

再舉個例子,亂世之中你犯罪了,太平後是否應該追查你的罪訥?

自己姥爺59年,在軍隊後勤,每次弄一點點公尺,塞到自己棉大衣裡面混在一起,姥姥在找機會機會弄回來,養活了一家人。現在太平了,是否要追究我姥爺的罪呢?或者就算過了刑法追責期,是否要從道德上審判他呢?

10樓:

在叛軍未到時,提前反唐,縱兵劫掠睢陽,屠城三日,以壯軍威。

之後自然是擴充自己的兵力與地盤,睢陽背後的江淮大地,就是很不錯的進攻方向。

若叛軍勝,便是開國功臣、一方諸侯,若叛軍敗,未嘗不能如李懷仙、田承嗣般割據一方。

至於身後名聲,無外乎如屠徐州的曹操、屠成都的吳漢、屠南京的曾國藩般, 為梟雄、為名臣、為聖人而已。

11樓:狂亂

吃人堅守實在超出我的底線。拼到沒有糧食了我就疏散群眾,再夜襲一波。有機會就突圍,倒霉死了也沒辦法…

張巡確實忠誠,但是不代表這是好事…

12樓:Mercurius

以現代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去衡量古代人的作為毫無意義。

你現在覺得吃人很罪惡,百姓也是人,也有選擇的權利,或許張巡有更好的解決方法,背城而戰大不了一死,吃完百姓也是一死,不如給城中百姓生存的希望。全部都是你用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當時的事情,基本毫無意義。

要知道,自漢朝之後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忠君愛國的觀念在大多數臣子的心中絕對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張巡肯定也不會例外。當時的情況下,投降獻城,這個肯定不在選項之列。而除了據城死守等待支援之外,在得到朝廷的任何指示支援之前的其他選項,如果輸了,叛軍入城,守城者無論當時在戰場上的結果是什麼,之後可都是要接鍋的,未能做到乙個為官者應盡的職責,這毫無疑問也是未能忠君報國的表現。

但是,現在這個結果,你可以說吃人是惡,你可以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但你能在封建王朝價值觀的角度說張巡沒有盡到為官者的責任?況且,在古代,人相食這件事遠沒有我們現代觀念中的惡那麼大,可以說張巡是用滿城三萬百姓的命,來完成自己人生價值觀中最重要的東西,天地君親師,屁民的生命可排不上號。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只是換個人,無論是張巡,李巡,王巡,無論發生多少次這種事情,乙個封建王朝培養出的忠臣孝子在當時的情況下,選擇只有這乙個。

而如果說是乙個現代普通人穿越回去處在當時的位置。以現代人的道德觀,三萬百姓的性命,異族入侵,城破家亡,吃人,投敵,這麼多選項在一起,我估計會把城市交給副手負責,然後自我了斷吧。

13樓:

慷慨成仁易,從容赴死難。

反對 @耶羅 的說法因為江淮軍隊確實廢敢指望一群沒打過仗的少爺兵和安祿山手下和獸人似的蠻族騎兵真是心大

戰爭有時就是殘酷的加減法張巡手下多死了乙個百姓其他地方可能少死了幾十個

同時反對 @Tracy Tian的說法第二條揚州一兵部說的是史可法吧?他打仗的手藝實在是太潮了大概也就和我這個鍵盤黨乙個水準實在不適合與兩位少保並列

14樓:

張巡今天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地位和評價,拜司馬光所賜,如果沒有司馬光為代表的宋朝文士集團開啟的無知之幕,今天對他的認識就不會出現那麼大的偏差,反而還能更公正一些。司馬光在其編寫的《資治通鑑》裡把張巡塑造成了能文能武、忠君愛國的大英雄,但歷史的細節才是最細膩的,安史之亂唐朝在河南一帶組織了體系防禦,睢陽只是其中乙個點,但遠不是全部,這個防禦體系的核心並不是在睢陽,而是在彭城。

15樓:長林

很多時候,你沒得選。如果你是張巡,你經歷了他的經歷,你做的選擇就是他的選擇,而他的選擇已經寫上了歷史,成為了英雄。------這幾天看起來有人想要弄個大新聞啊,不單單要把異族的弄成民族英雄,還要把我們本族的民族英雄給黑了,我真是很期待謎底揭開的那一刻。

16樓:一起搖擺

1.棄城逃跑

這個最不可取

首先,千古罵名算是妥妥的背上了,貪生怕死,不忠不義,氣節盡失。而且,未必能活命,等戰事平息了,大唐若是勝了小命必是不保。叛軍若是勝了,仕途也是沒什麼希望了。

2開門投降

可行歷史罵名也是少不了的,但比逃跑好,因為有名頭是為了城內百姓能活命,城內官兵百姓基本可以活命,叛軍若是成功奪權,要不是仕途繼續,要不是仕途結束。也有可能當時就小命不保,叛軍失敗也是妥妥的活不了。

3盡節而亡

可行彈盡糧絕,盡節而亡,無可厚非,留名後世。

4張巡做法

這個太難,首先,自己的格局可能還做不到,為整個天下的百姓著想。

再次,也不能忍下去做這等殘忍的事,只求心安就好。

所以,我會選1.2.3

如果當時害怕的不行安不住神肯定就逃了

想救城內百姓還不想死就降了

想救天下不怕死大不了最後摸脖子了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還能存活幾年?

Icefirefox 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會提前滅亡,可能不會超過五十年 三代人的時間,古代人成年較早 而不會再延續一百多年。要麼亡於外患,要麼亡於內亂,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再強大的王朝也沒人逃避得了這個規律。唐玄宗時期府兵制早已經崩潰了,很多對外戰爭和後來的安史之亂得靠募兵 甚至沙陀 回紇僱傭兵 ...

如果沒有發生安史之亂,唐朝能征服吐蕃嗎?

似是而非 不能。因為唐朝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擴張發現西北,穩固並擴張東北。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只是吐蕃東征軍和北征軍的戰力有多強,九曲之地有多難攻克,而是因為吐蕃只有牛羊,窮得一匹。不像西域中亞各小國那麼富有,又沒有多少兵力,而且他們各自為戰,逐一擊破很容易,每次都能收穫滿滿。玄宗朝中後期,唐的軍力強到史無...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問題也會大概率慢慢顯現嗎?

賈寧 安祿山並不是唐朝開國以來第一大的節度使,前面還有四鎮節度使王忠嗣。王忠嗣還是唐玄宗的假兒子,但是放在唐玄宗身上,真兒子都能殺,何況假兒子。王忠嗣曾進言說安祿山要造反,結果在朝廷內部鬥爭中失敗,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被廢。節度使總攬所轄地區的人事權,軍隊指揮權,財政,這才是禍亂之始。節度使和朝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