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史稱流氓 無賴,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跟隨呢?

時間 2021-05-06 00:25:06

1樓:公西逸致

捨命跟隨劉邦的英雄豪傑真是林林總總,多不勝數。從家鄉跟他出來打天下的有蕭何、樊噲、曹參、夏侯嬰等,中途加入的有張良、韓信、陳平、彭越等等,後來加入的有韓王信、英布等等。而且,很多人是先在秦朝任職,或在項羽手下做大將,或本是一諸侯王,最後都齊了心似地跟隨劉邦,出生入死,共謀天下,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這些原因,肯定是很多,但關鍵還是劉邦會做人、會做事、能成事,跟著這樣的老闆,有想頭,有奔頭。

當帶頭大哥的人,未必是什麼都會的能人,也未必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但他身上要有一種獨特氣質,說出來的話、辦出來的事讓人信服,其魅力讓人樂於追隨。《教父》裡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黑幫大佬是這種人,而劉邦也是這種人!從《史記·高祖本紀》來看,劉邦早年的為人,就是不拘小節,敢想敢幹,又比較仗義。

舉個例子,身為亭長的劉邦,曾帶著鄉里的青壯年到驪山做苦力,走了沒多遠,人就逃了不少,他一咬牙,乾脆把人全放了,讓大夥各自逃生。最後,有十幾個人願意跟著劉邦走,這裡邊就包括樊噲、盧綰、周勃、夏侯嬰等等劉邦後來的心腹將領,後來又加入了蕭何、曹參。不經意間,劉邦就組建起了自己的初創團隊。

當然,帶頭大哥的層次離帝王還很遠,但劉邦的境界還在提公升。在逃亡山林、反秦鬥爭、楚漢相爭的過程中,他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有了更廣闊的視野,也漸漸領悟了領袖之道,會打仗了,會用人了,也更會權謀了。

乙個已成長為帝王之才的劉邦,自然吸引來更傑出的人才,如張良、韓信、陳平、酈食其等人。與此同時,他的嫡系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也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優秀的將相之才,劉邦手下堪稱人才濟濟。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天下重歸戰國時的殺戮紛亂,時代呼喚乙個英雄人物來一統天下,還黎民百姓以太平。這一重任沒有落在霸王項羽肩上,更沒有落在六國舊貴族肩上,因為這些人只是要恢復舊的時代,恢復家族的昔日榮光。而唯有出身草莽的劉邦,他是來開創乙個新時代的。

天道選擇了劉邦,得道者自然多助,故而劉邦能讓天下英雄歸心,最終開創漢家基業!

2樓:國學君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乙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

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性格使然!

3樓:攖寧

時勢問題,秦漢時期鄙視儒家是很正常的事。

而高祖是所有帝王裡最鄙視儒生的。

儒家得勢了會不瘋狂來黑高祖?

這話你信麼?

4樓:諾諾思考

《史記·高祖本紀》有記載,劉邦好飲酒愛女色,確實有濃重的江湖氣息,並無流氓、無賴之說。

劉邦有個顯著特性:江湖氣

正因江湖氣,劉邦以沛縣為根基建立了初始征戰團隊,引入了樊噲、蕭何、曹參的沛縣人的跟隨。

正因江湖氣,在鴻門宴時,項伯舞劍時保護了劉邦,等到了樊噲的救駕。

正因江湖氣,占領土地後能與功臣封賞,才使得後來與西楚征戰時,韓信、彭越、英布願意追隨。

所以,可以說江湖氣造就了劉邦的史記。

5樓:「已登出」

如果有乙個小人能夠得到無數傑出人物的追捧,或者說有乙個小人能夠調教出無數的大牛,那只能說這個人的能力太強了,以至於讓其他的強者能夠忽視他身上的種種不屑。

6樓:肥貓薑黃

因為大多數人生活的目標就是公升官發財,光宗耀祖。

想公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就得先成事,什麼事,在我看來就是買賣事,要做成一樁買賣。

想做成買賣,就得有團隊,有團隊就得有領袖。

能做成買賣的團隊的領袖,就要懂得如何不擇手段地把自己人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要殺伐果斷,用一切手段朝著目標前進。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想做成事公升官發財的群眾的眼睛更亮,想做成買賣、又有野心的草根群眾的眼睛那又是亮中之亮,什麼人可以做成事,什麼人幹不成事,人家的眼尖著呢。

尤其是在亂世,對領袖的要求更高。

懂得如何不擇手段地把自己人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要殺伐果斷,用一切手段朝著目標前進,這是成功的流氓的必要素質。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乙個有野心的草根想做成個買賣,把乙個文質彬彬的學者和乙個從小就在謊言、暴力、幫派圍繞下成長起來的流氓放在一起,絕大概率下肯定選後者啊。

所以,那個時代下,要是想成事只有選劉邦啊,難道選把身邊人得罪的不要不要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幹嘛的項羽嗎-_-,選韓信、選彭越,格局也不夠啊,劉邦真清算起來苟都苟不住。實在不行,好歹也選個蕭何啊,大樹底下苟著也行啊。

7樓:文史專家

從自我包裝的角度回答下這個問題。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劉邦雖然出身底層,好吃懶做,遊手好閒,但他給了人們乙個聽他話的理由,那就是自我神話,自己是君權神授,命繫於天,是上天安排他來管理天下的。

在司馬遷的筆下,總結了劉邦身上的八點神蹟,可以說這八點是古今中外最全的自我神話,並且最早是從劉邦開始的,真正的開局既巔峰,後世只要不是太子繼位的皇帝,都沿用、複製了劉邦創造的自我神話模式。

為什麼非要自我神話?

是統治穩定秩序的需要,反例是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釋放了大家的野心,人人都可以造反,沒有秩序和規則。

我們來看一下史記裡面記載的劉邦身上的八點神蹟:

1.出生與眾不同。

有一次,劉邦的母親誰在湖邊,夢裡與神仙相遇,當時電閃雷鳴,天昏地暗,劉邦的父親跑過去一看,看到一條龍趴在他母親的肚子上,結果,劉邦的母親懷孕了,生下了劉邦。

後世的漢武帝劉徹,出生的時候,也是他的母親夢見了太陽撞進了肚子裡,只要不是太子,不是正常途徑當上皇帝的,都會有神蹟。

2.長相生理與眾不同。

劉邦高高的鼻樑,額頭很突出,鬍鬚很好,左腿上長著七十二顆黑痣。反正就是和普通人有很大的區別,後世的劉備也是耳朵大,雙手過膝,目能側耳,腳踏七星,生來和正常人不同。(幾乎成了帝王標配)

3. 普通人看與眾不同。去小酒館吃飯,喝醉了躺在酒館睡覺,老闆看到劉邦頭上有條龍。

4.相面的看與眾不同。有可能是劉邦故意安排的,相面的劉邦的老婆、孩子都是富貴之相,劉邦跑過去,讓這個人看了看自己,相面的說:都是因為劉邦,他們才大富大貴。

5.斬白蛇起義。劉邦押送囚徒,半路把他們都放走了,裡面有人願意跟著劉邦幹,劉邦就提前安排好演員,說赤帝斬了白帝,讓跟隨自己的這些人更加怕他。

6.天子氣。秦始皇看到劉邦所在的地方有天子氣,可以說這是來自始皇帝的權威認證,又用自己老婆呂后作為補充,呂后也看到劉邦躲藏的地方有一股雲氣。

7.天氣。彭城之戰失敗,項羽軍將劉邦及其殘部包圍了三層,正待聚殲之際,忽然西北大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一時間天昏地暗,吹打得項羽軍混亂。

劉邦趁此機會,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

8.第六感。漢高祖七年,劉邦在趙地,到柏人縣準備下榻,趙國丞相貫高埋伏了殺手準備殺他,由於劉邦心有所動,沒有在那裡留宿,然後發現刺殺陰謀。

其實到了柏人縣是不是有人告密?估計貫高行動也不嚴密,劉邦到這就知道了,只是他將計就計,裝的不知道,讓人以為是第六感起了作用,是神賜予的能力,命不該絕。

8樓:浮生若夢

這是對劉邦的誤解

首先劉邦是乙個亭長,相當於現在鄉鎮的派出所所長,人家是有正式工作的,而且職位也可以,怎麼就是個流氓了。。。

其次劉邦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說的誇張點就是王者風範,也就是有容人之量,也能放心手下讓手下放手去幹,整體來說整個人是很謙虛的,這作為乙個君主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做到的基本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

最後人是多方面的,劉邦當然有他無賴的一臉,壞的一面,但是當乾重要的事情時可以保持好的一面,那就完全沒有問題,。

9樓:鹽選科普

《史記》裡最讓人不解的地方,其實是漢王朝的發跡史:好像就是一群小混混,跟著乙個超級大混混,然後莫名其妙就集體逆襲成功了。

其實不然,劉邦恰恰是在自己到處結交人脈的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標準,精確篩除掉了他認為的真正的草根。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草根帝王,也是把逆襲這件事做到極致的「底層人物」。

這裡,我首先要宣告自己的態度,我認為,能夠實現「逆襲」的「草根」,其實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底層人物,只不過是老天爺小小的一次任性,在他們人生最開始的階段,故意把他們放錯了位置而已。

我們說,知識,可以靠後天努力去慢慢積累,但也有東西是沒辦法僅僅依靠後天努力就能得到的,這就是所謂的「格局」,而乙個人的格局,將最終決定他人生的結局。

那麼,什麼是格局呢?說得形象一點,格局就好比是我們心裡的一套定價體系。對你來說,什麼是貴,什麼是賤;什麼是重要、什麼是次要。

這些問題決定的,不只是你的消費觀念,也是你給自己設定的「天花板」的最大高度,一旦超過這個高度,你將再難有所提公升。帶著這個觀點,我們來看劉邦這個人。

一般來說,教科書式的成功人物,在發跡之初,必然是勵志的典型,年輕人學習的榜樣、道德的楷模。他們一定是每天起早貪黑、勤勤懇懇,勤儉節約、遠離神色犬馬,有著近乎苦行僧的道德觀。

可是在劉邦身上,我們很難看到這些「美德」。按照普通人的價值標準,無論是在哪個年代,早年的劉邦,都絕對是個典型的失敗者。

他成天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只知道四處結交各種奇奇怪怪的朋友,一直到 30 多歲還是乙個老光棍外加啃老族,房沒一間,地無一壟,連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個最基本的人生標配都沒混上。

不僅如此,他在面對公務員和知識分子時,還一點都不虛心,不懂得講文明懂禮貌,經常在各種場合「懟」人家,甚至公開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

總而言之,「五講四美三熱愛」在劉邦這兒基本是一條都沒做到,但似乎,這些「罪過」也沒妨礙人家後來從事大漢開國皇帝,這份挺有前途的工作,不止如此,他順便還讓自己成為了繼秦始皇之後,第二個實現華夏大一統的人。

那這究竟是歷史錯了?還是道理錯了呢?

10樓:刀削斧劈

不是史稱,但確實有些痞性、無賴,或者說不修禮節。這也是劉邦能打破常規,「將將」的根本。

痞性、無賴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戲而傷嬰,人有告高祖。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

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

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

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

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

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系敬廣武。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劉邦擅長罵人,無禮,二皮臉。也就是「輸人不輸陣」「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你」

但這樣卻能鎮的住場子,撐的起場面。

秦末起義者沒有不殺人的,但劉邦殺人最少,只殺沛令一人。他不需要再多殺人來加重自己的威勢了,他靠罵人已經可以了。

很多人取笑劉邦,喊他劉老三,其實如果當面喊他,估計早就被罵死了。現在社會大多數人應該是罵不過他,羞辱你的方法是一套一套的,肯定能戳到你的痛處。

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

「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

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

」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起義者中身份和劉邦差不多的陳勝就駕馭不這層關係,導致以前的小夥伴整天叫他小名,陳勝殺了他,又導致沒有親近他的人,

劉邦就遇不到這種問題,這群人還侮辱劉邦,估計早就被劉邦侮辱夠,你說一句人家能罵你十句。對於劉邦來說不用殺人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是辦法。

除了他父親和大嫂這種長輩,他不好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其他人早就搞得服服帖帖了。當然最後還是用一種方式還了回去。

劉邦以平民野人盜賊起義最終八年而有天下,靠的就是這套「罵人的藝術」。(劉邦有很多套路、智慧型和理論,這裡只說罵人的用處、優點對於他能得天下的幫助)

當然對於劉邦看的慣的人,也是讚賞有加,有禮有節的;對於他看不慣的人,自然就是百般羞辱。

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看,項羽被地域黑了,直接就把人家給煮了,劉邦肯定就不會用這種方式,人家有的是法子黑回去了。像前文劉邦罵婁(劉)敬,不就地域黑,說人家是齊虜。

但是劉邦還是有「士」的一方面。

比如:愛美愛乾淨注意形象

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

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

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自己花錢找人做帽子,洗腳的就有兩人。

劉氏冠:

所以不是這樣

而是這樣

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俱全。射和御不用多說,劉邦是第乙個馬上得天下的皇帝,歷經七十餘戰,自然擅長;書和數,也不用細說,因為秦朝官吏考試就有這些內容,劉邦過關做了泗水亭長;劉邦不守禮節,並不是不知禮,感覺酈食其有才華,很快就以禮相待,同時對各種祭祀都很到位,比如信陵君常常祭祀他,還有孔子、秦始皇等;「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劉邦還能交一群人唱歌,樂也是十分的擅長,戚夫人以歌舞聞名,劉邦最後還能為她和歌,作詩《鴻鵠》。

同時為人又: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

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

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洩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因赦貫高。

城降,令出罵者斬之,不罵者原之。

漢使柴將軍擊之,遺信書曰:「陛下寬仁,諸侯雖有畔亡,而復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大王所知。今王以敗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歸!」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

對普通人、已經威脅不到他的人反而是善意不計較的,重視小民、流亡者的尊嚴。

最關鍵的是劉邦做到了經驗的遷移,他能以自己前半生做遊俠、做小吏的經驗來轉化成秦末戰爭中做將軍,後期做皇帝的方式方法。

在豐沛起義之前,劉邦最多帶領百十人的團隊、處理乙個縣的家長里短,但在最後被韓信認為能率領十萬人的軍隊、能治理千萬人的帝國。

秦末戰爭錘煉了劉邦,讓他極速成長,但劉邦在此之前已經可以稱之為潛龍了。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變成了如何恩惠秦人、收攬天下民心的善政。

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變成了駕馭天下武勇、謀士的手段。

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

竹皮冠變成了權勢,變成了對禮儀的了解。所以對叔孫通說「度吾所能行為之」,確立君臣制度。

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小時候的知識變成了「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高祖微時,兄事陵。

變成了鴻門宴能屈能伸的豪傑氣度。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

對信陵君的尊重和模仿,成為了從諫如流、知人善任、過能改之。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變成了攻秦,把握秦人民心的關鍵。

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

布衣仗劍獨行成了後期不畏艱難的勇氣。

正所謂才能俱備,只欠為王先驅者,所以平定天下相對於其他時代如同摧朽拉枯。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為什麼醫生那麼累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學醫

弈落 因為我爸家從太爺爺輩就是醫生,我媽家也遍地醫生,對別的行業幾乎不了解,高考填志願的時候自然就選了自己熟悉的。而且以前醫患關係沒這麼緊張,醫療環境也沒這麼差,最起碼生命安全能保證,等工作以後發現現在的醫院就是個坑,但是已經掉到坑里了能怎麼辦?上這麼多年學,費了這麼多心血,花了父母這麼多錢,關鍵是...

為什麼懷孕那麼危險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多生?

iceiceice 畢竟孕期檢查出有問題的還是少數吧。大部分的人都是覺得家庭需要有小孩子才完整啊。懷孕和生產的過程說不上危險,但確實很辛苦,生產和恢復期也很痛苦,但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這些痛苦慢慢也會淡忘的。 分手何必帶走鍋 現在還躺在醫院裡 腦子裡還是前天自己拿著吊瓶走進手術室孤獨那一刻誰也無法替...

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進碧桂園?

每天的工作幹不完,還被領導說自己效率有低,那一組人基本每晚都加班到九點多十點,還幹不完這怎麼解釋?自己像只牛一樣埋頭苦幹,功勞卻都被馬屁精領了,沒辦法,人家是領導 因為回款不達標,還被要求寫檢討,老子讀書這麼久都沒寫過檢討,這很可以 出事了自己上頭領導為求自保把自己踢出去背鍋,事後連一句道歉都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