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些原因導致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料突然豐富起來

時間 2021-05-29 22:47:24

1樓:John

首先,確實存在。商周的官方史書,按理是曾經有過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冊。《禮記》也說「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其次,長什麼樣?記事的,大概率是,簡潔如魯《春秋經》魏《竹書紀年》,也許會另外配套有如《左傳》這樣的詳細解讀版。記言的,可能是一些政令檔案選集,則流傳下來了,如《尚書》。

最後,為何不見?可能因為商末焚火、西週末犬戎亡周,而都軼失於戰亂了。

2樓:紅護

這個問題其實與西周時期的檔案制度有關。

,宗法系統上的等級和政治上的等級是一致的。

所以西周這個國家宛如乙個奴隸制大家族的放大器,宗法制度發展到後期,政治從屬關係已經大於血緣關係。為了維持這種宗法制度的神聖性,西周統治者在宗廟設計上花費了很大心思。

西周的宗廟收藏機構被稱為天府。2023年陝西岐山縣鳳雛村,就發現了西周宗廟的遺址,根據考古研究,西周宗廟的祖宗收藏包括兩大部分。乙個是王氏權力象徵的鎮國寶器,如青銅器玉器和其他傳世寶物。

另外乙個則就是各種王室權力的憑證文書。

包括記錄全國戶口的戶籍,山川形勢的地圖,群臣百官的功書,以及維繫諸侯國關係的盟書等重要檔案,無論是正副本,均需要上呈天府,以祭告神靈,讓祖宗考察。

除了上呈天府之外,西周的一些重要檔案還會藏於金匱。《尚書》裡記載滅商之後的第二年,武王生了病,周公曾向先王祈禱,願以身代兄死,史官就把周公的禱告詞寫在典冊上,藏於金匱中。

這種上呈天府,深藏金匱的歸檔方式,配合太史內史小史等史官的貴族世襲,保證了西周貴族對於檔案和知識的壟斷,保證了王室統治的神聖性。

但是這種把雞蛋放在同乙個籃子裡的操作,注定了這種儲存方式的安全性完全依賴於國家的絕對控制力。

然而,從西周後期一直到戰國時代。整個中國經歷了長年的戰亂,僅春秋時期240年,列國之間的軍事行動有483次,盟會450次,總計933次,衰微的周王室根本無力挽回檔案的散失。

據記載,乙個國家亡國之後,諸侯公卿士大夫都不能倖免,不僅要「殺其民人,去其牛馬」,還要「毀宗廟,遷重器」,宗廟就是集中儲存檔案的地方,重器本身就是流傳後世永志紀念的檔案。

以春秋為例。這本魯國的史書應該是從伯禽封魯開始記載。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乙個距伯禽已經七代的第14位國君魯隱公開始的。(實際上隱公以後的檔案也毀壞了不少)

而且跟我們想象的不同。西周時期的主要文書實際上是以簡牘為主。

我們現在見到比較多的金文,鍾鼎文實際上是奴隸主貴族的重要的記事檔案,不是國家機關辦理事務的產物,因此它不是王朝的政務文書,僅僅只是王和各級奴隸主貴族的傳家寶。

並且,金文和鍾鼎文在春秋後期逐漸流於裝飾化,主要記錄統治階級的冊命,賞賜,征伐,訴訟等事件,缺乏記載上的連貫性。

因此,雖然青銅器儲存較為完好,出土數量相對之下也較為豐富,但對於了解連貫性的周朝歷史幫助有限,而本應該是周朝史料重點的簡牘檔案,卻因為材料或政治的原因大量散失,以至於我們只能從後世的傳作,抄作,甚至偽作之中去了解。

3樓:陸逢釩

西元前777年。

從西元前777年之前,東西很多記錄都是很少的,到了公元777年一下子就迸發了。

比如希臘,在公元777年左右突然就搞了第一次奧林匹克,然後就大量的文學留下。接下裡幾百年出了幾十個思想家。

咱們中國,公元777年左右,平王東遷,然後歷史就一下子豐富了起來。接下裡幾百年出了幾十個思想家。

證明人類突然的積攢的知識到了臨界點時,就會像火焰一樣迸發光芒。

這個光芒,就在西元前780-西元前770之間,非常令人詫異的時刻。

4樓:

有一件事:平王東遷之前,犬戎攻破西周都城,將西周的典藉焚毀本來從商到周(是包括商在內),典冊都有(冊就是竹簡),紀年也都有,但是在西周末年全焚了。

後來東周的時候,又有乙個王子奔楚,帶了大量典籍,也丟失了。

那麼在此之前是不是也像春秋那樣豐富呢?也不是的,在禮崩樂壞之前,除了周天子有記事官以外,魯國有記事官(享受天子待遇,天子專屬待遇我記得有8個,魯國可以享用一半,4個,其中有乙個就是有專用史官記事)。後來春秋戰國時有些大國也開始有,比如竹本年鑑出在魏國。

所以直接說主要是因為制度原因(記事權在周天子那)再加上犬戎的一把火…………

5樓:鍾華

我不做文化研究,僅從個人體會,提出幾個可以探索的方向。

這種現象不只是中國如此,整個人類都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歷過對世界和自我認知的大變遷。在此前,人類在個體內在生命的開發上,體系比較豐富,即人類主要關注完整生命本身,而不是以理性去對待外在自然和物理生命。所以,那個時期的人類,其記憶的主要物件並不是歷史。

人,只是短暫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再離開。為什麼要去記載這段瞬間的ego膨脹和死亡呢?所以那個階段,是神話階段,神話主要是告訴人類,如何解放這麼短暫的生理生命,從而以一種永恆和開放的視角,來面對生命本身。

神話所記載的歷史,並不是現在所理解的「物理」歷史,現代民眾和專家,經常將神話當成是史實,這是現代人的問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神話歷史,開始逐漸過渡到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文化,人類開始進入思想和器具大發展的階段。所以此階段開始出現記載生理之人的歷史,而神話之人的歷史逐漸消失。

文字問題。漢文本並不是記載口語的文字,其實很多其他族裔的文字也是如此。即人類文字的起源,並不是現代人所理解的口說之語言,而是表達超越生命的需要。

商周之轉變,甲骨文金文,開始由「宗教」性文字,逐漸過渡到今天中國人所理解的文字。人們開始用文本來表達思想,而不是像商朝那樣,主要是用來表達「宗教」性內涵。這種文字的宗教性內涵,至漢朝,就基本斷絕了,不再呈現於華人世界,但文字之思想內涵,開始逐漸的豐富,到漢朝時,基本成熟了。

所以,西周時期,不太可能大量用文字去記載現代人所理解的歷史。同時,我也不贊同專家對甲骨文和銘文的解釋,而漢朝時出現的一些所謂史書,我並不認為是西周的東西,而更像是戰國至秦漢之間的東西。更不用說,那些東西是否是史書,那還是乙個問題。

現代人對俗世史料特別關注,似乎必須將古代的神話看成是俗世之歷史,才能彰顯中華文化之偉大,否則我們就會喪失自信和文化根基。其實恰恰相反,我們應該理解人類思想視角的大轉換,由內向的生命關注,而完全投向生命之外,自然是物理邏輯之自然,生命也是機械細胞之生命。這種機械物性的生命觀,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其實是非常短暫的。

如果我們用這種非常短暫的生命觀,世界觀,來理解先秦的文化,那就會產生大量的誤解。神話史料,應該歸還於神話;物性之人的史料,應該限於這2023年的人類歷史。如果我們想擁有乙個更加豐富完整的生命,不妨將兩者整合,然後再開啟新的未來世界。

不要僅僅限於史料問題,我們可以反思文字和文字所表達的物件,為什麼文字不是起始於口語的語言,早期人類為什麼那麼強烈的想去表達那種東西?並且還藝術性的創造出文字,去表達那樣的生命和世界?什麼東西被忘記了?

什麼東西又誕生了?什麼東西被誤解了?那麼強烈的東西,人類為什麼會集體性的失憶?

未來的人類,又會走向何方?

古人真的只是在表達迷信嗎?他們為什麼不創造文字,去表達世俗的暫時人類歷史,去表達虛偽,榮耀,和權力?而是用文字,去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生命和永恆?

(文字和人類文化的視角變遷,是其中兩大因素,當然也會參雜著其他原因,比如文字書寫介質等,這裡沒有詳細展開。)

6樓:賽寶寶

春秋開始,出現大批民間知識分子。

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國崛起——卿士大夫階層興起——井田制瓦解,私田取代——知識分子數量增加,且活躍——文字記錄增多——歷史記錄增多

7樓:曲高和寡

第一,其實個人感覺西周的史料還是很多的,但主要是青銅器銘文,以及尚書的幾篇。但是古文尚書已經亡佚了。所以有關西周的記載還是比較少的。

第二,西周的時間,對比於春秋戰國還是較短的。從武王開始到幽王結束,只有250多年的時間。相較春秋戰國而言,有近600年的歷史。所以相對而言記載較少。

第三,西周時期較為穩定,主要的大事,都在史記周本紀裡了。而春秋戰國時期,戰事頻繁,所以記事較多。

第四,西周之時學在官服,所有的史料都官方的。而春秋戰國之時,學在私人,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有記錄史料的習慣,文獻較多。所以史料充足。

第五,春秋有三傳啊,是最早的史料記載了。因為春秋三傳,尤其是左傳的記載,是得春秋時期的歷史較為詳細的,而且史記也多是記載春秋時期的事,所以春秋史料多。

8樓:郊原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先秦史料,都是經過漢朝(至多加乙個魏晉)學者們的發掘整理後呈現給我們的。從今天的角度看,確實是越玄遠的部分,史料越少。具體來說就是西周比東周少,殷商比西周少,至於更久遠的,還是乙個傳說時代,掩埋在二里頭和河南龍山文化的遺址中。。。。

是不是西周的人不善於或者不喜歡記史呢?看來應該不是,就以西周而言,史就已經是西周王廷上乙個重要的官職。西周的歷史,應該是曾經被完整地記錄下來的。

但是不應忽視的是,當時記錄歷史的材料來之不易(竹簡和青銅器),難於儲存(竹簡在半乾濕的鎬京容易腐爛),材料的自然散佚情況本來就很嚴重。最重要的是,儲存西周歷史材料的鎬京在西周與東周之交成為了動亂的乙個中心,進入東周之後,鎬京地區也一直不得安寧,這直接影響這些材料的儲存。再加上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複製這些記錄也是一件較難的事情,於是.

這批材料就這樣散佚了,只留下很小的一部分。

實際上,即使是春秋戰國間列國的史書,保留下來的也很少。即以春秋而言,晉國原有《乘》,楚國有《檮杌》,而今安在哉?留下來的無非就是魯國的史書《春秋》以及一本真假參雜斑駁異常的《國語》而已。

春秋與西周對比,應該不能說史料爆發式增長。

至於戰國時期,相比於前面的時期來說,有乙個特點就是因著私學盛行,多了許多私人著述,但是這些著述是不能當成百分百真實的材料來看待的。舉個例子,《戰國策》裡就很多縱橫家的功績便是有誇大的成分在的。《孟子》一書也有很多關於歷史的想象(比如異常規整的井田制描述),這些都是不能直接作為史料使用的。。。。

西周時期的學者都學習什麼書?

隨君明月 殷革夏命,有冊有典 周公對商朝貴族遺老論述造反合理時說的,商至西周是有史書典籍的,貴族肯定要學習的,其它的還有御射之類的 體育專案 文丁138 簡答。西周時期學習禮 樂 射 御 書 數,這些基礎知識學習的物件主要以貴族為主,另外從甲骨文金文看,學生必須學習識字 書法 歷史 西周史官左史戎夫...

西周時期土地被分封前由誰管轄

燈火闌珊 西周分封不是事先占領的土地,然後再分配的。而是在滅掉商王朝後,分封姬氏族人及姬氏近親,由這些人帶領分配給他的大批人力去開拓。 百年樹袋熊 舉個例子吧,溫邑,最早是周王室的分封給蘇子忿生的地,後來王子帶之亂。鄭平叛給了鄭,後來周鄭換地換了回來。到了晉文公時代,割給了晉。晉國封給了狐溱。狐溱死...

為什麼西周時期已經被廢止的人殉,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大範圍 大規模的復辟?

人殉嘛,說來說去其實就兩點 人命變得貴重了,人殉就罪大惡極 人口過剩了,才有浪費勞動力的資本。在古代,人口出現過剩,通常是科技進步啦,政治清明啦,世界和平等諸如此類的美好所帶來的不幸。而文明發展程度,不同區域當然也有不同的國情在此。 曾天山 春秋時期的葬人殉,主要記錄見於 秦本紀 之中,在春秋初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