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東周沒能出現乙個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

時間 2021-05-13 08:39:38

1樓:飯疏食飲水

其實周天子還是有東西的,這時候的洛陽人口超過二十萬,是世界第一大城市,超過波斯的尼尼微,從周公開始經營了幾百年,位置又四通八達,西周的公卿又是最富的一批人,可以搞好經濟建設,想當初周文王就是靠這麼大塊地方其家的。

2樓:芒種白

春秋時還好,東周實際上有翻盤的機會

戰國再想翻盤那就是做夢了

東周衰落主要是春秋戰國時代生產技術大變革,耕地數量大幅擴張在這個大變革中,東周由於王畿狹小,國力相較於四方諸侯是大幅衰落的同時,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增強國力,以管仲為首的一撥人,開始搞國野不分,征服夷狄擴張統治面積。週時諸夏與夷狄雜處,四方諸侯身旁多夷狄部落,擴張也相對容易,畢竟文明碾壓;而東周為了王畿安全,把自己藏在天下的腹地,周圍大多是自己分封的同姓小國,根本無法有效擴張。

其實西周開始時,周公他們搞的這套分封制以及配套的禮制是毫無問題的,畢竟分封的諸侯只有乙個城邦,這些諸侯可耕種的土地可培養的軍隊,人數是有上限的。而西周有巨大的王畿,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城邦,周天子直接控制的軍隊相較於諸侯在數量上是絕對碾壓的。可惜時代變了,生產技術變了,四方的諸侯征服夷狄擄掠人口擴張土地,所擁有的城邦也不再是分封之初那乙個兩個了。

技術進步帶來的力量的失衡使一切看似牢固的舊制度土崩瓦解,東周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墮入深淵

3樓:凌華寒

要看力挽狂瀾是要什麼程度,安史之亂後的唐皇出現有能力的也有名將,最後還是維持在僵硬的情況下不是沒道理的,東周不是沒有中興的天子就是沒有秦始皇那樣雄才大略是真的

4樓:奎木羽

周的歷史分為東西周。

西周初,分封諸侯,公侯伯子男。

不同等級的諸侯傳承到後來,反而是一些爵位低的諸侯實力大於爵位高的諸侯。比如魯國,人口實力都不如旁邊的齊國。蔡國陳國都不如南邊的子爵楚國。

這是因為周初分封諸侯的時候,相對全國的領土面積,人口稀少。諸侯等級之間的差別,除了禮節上的區別,最大的其實是可以擁有的奴隸人數上限。因為那時候無主的土地多,人口反而是最重要的資源。

後來一些中低階爵位諸侯,如伯爵的晉、齊、鄭,分封的地方反而是邊疆和戎狄雜處的地區,通過戰爭和經濟的融合,反而變成了擁有控制領土面積大,人口眾多的霸主國家。

東周面積很小,一直被鄭,韓包圍。土地有限,承載能力小,一直都沒有太多的人口。

有中興之主能怎麼樣。

沒有反而是好事。

最起碼周人在戰亂的春秋戰國時,經歷的戰亂可能是最少的啦。

5樓:心月狐

能不能中興,不是乙個中興之主能決定的。周平王東遷,拋棄關中,已經把周的裡子丟光了。之後桓王伐鄭,中一箭而歸,把面子也給丟了。

既沒面子也沒裡子,就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了。把小白重耳扔去蔡國許國莒國去當國君,也別想什麼霸主了。

6樓:

農業社會乙個國家的實力就是土地人口,東周把基本盤扔給秦國,實力基本就是魯國鄭國這種中等諸侯國,後來再連送帶被搶就是個城市國家

7樓:易水韓

時間不多,簡單說說。

如果美國有一天放棄選舉制,美國會不會亡?

如果蘇聯放棄社會主義制度,額,蘇聯已經亡了。

乙個國家可以改革,但不能放棄制度的基本盤,那不是改革,那是亡國。

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主制、分封制,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已經腐朽落後,所以天子弱而諸侯強,但基本制度猶在,內外威脅就少很多,國家還能存續,至少天子剩點名聲,春秋一代,戰國半代,諸侯才不敢滅周。來個想大有作為的天子,就得鬧改革,制度都腐朽了,就得變制度,可制度一變就會受諸侯口實,周天子不尊禮制,有比這個更好的藉口嗎?還不如硬挺亡國得了。

所以改革一定要循循漸進,而且要不停的改,決不能上來就乾掉基本盤,追求一步到位,容易直接就幹挺。整個東周都沒改過,寄希望乙個中興之主,中興之主就是亡國之君。

8樓:不寧

根子在農業的發展。

西周時,華夏大地是「農墾區圍繞著城邑」然後星星點點地分布在大面積的荒原上的圖景。那時,各諸侯國之間、各城邑之間,只在地圖上相鄰,現實中卻沒有直接的利益——墾荒種地——衝突!正因此,西周的分封制運轉良好,有空餘土地啊。

經過幾百年的不斷墾荒,春秋時,各城各國之間農墾區開始連成一片,——祖先們生生把華夏大地變成了乙個巨大無比的農產區。這個時候,各城和各國之間,就開始了因為水源和土地的爭端。——沒有更多的空閒土地了啊。

請注意,這是乙個過程。請注意,春秋時期正對應著分封制的解體。

到了戰國,分封制徹底瓦解,開始出現並形成地主和農民的生產關係,開始並最終形成郡縣制的治理模式。

問周天子為什麼不重新奪回天下,這個問題肯定是針對春秋戰國來說的。此時,不管什麼原因吧,周天子事實上已經丟掉了關中的老巢,東遷到洛陽——中原,四戰之地。

試問,周天子身處四站之地,又能從哪家諸侯嘴裡摳出來多少的土地呢?沒有土地,就沒有人民,就沒有足夠的體量和實力,何談實打實地重掌天子的權力?!

更嚴重的,分封制的瓦解!!生產關係轉變化地主和農民的關係,治理機制相應地轉變為郡縣制和官僚制,這意味著周天子再也沒有什麼利益可以分潤給諸侯們了,而諸侯們在事實上也已經不再需要周天子了,歷史進入了嶄新的篇章!

9樓:江口洋介

周的體制己經不允許。中興這件事與執政周王無關。西周初年的直轄地在武王和周公兩次分封後只剩三河三輔左右的一小塊土地。

即使是沒有犬戎入侵,周國的土地也會越分越小,最後除非嫡脈斷絕,被乙個強大的同姓諸候所繼。周朝直轄土地還是會日益縮水最後只剩下了鎬京和洛,還會有王子要求分封。

10樓:月塔

因為周平王得國不正,失去了西周的基本盤

政治上有乙個基本盤的概念,保住基本盤,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丟掉基本盤,那就徹底沒希望了。政治家最怕的就是失去基本盤,而東周的基本盤就完全丟給了秦國。無論是從地緣上,還是政治上看,秦國才是西周真正的繼承人。

經過幾百年的經營,秦國逐步恢復了周王室當年的實力,最終一統中國,從某種意義上,這就是周王朝的中興。

西周的滅亡,絕不是「幽王烽火戲諸侯」這麼簡單,很多證據表明,「烽火戲諸侯」只是周平王弒父殺兄,諸侯不救周王反而瓜分西周領地的藉口,乙個用來掩飾西周末年禮樂崩壞真相的政治童話。

證據如下:

1.據考證,褒姒及其子伯服年齡明顯大於申後及平王,說周幽王寵幸美色實屬無稽之談

2.周于犬戎的戰爭事先早有規劃,絕非突發事件

3.在各種記載中有大量東方諸侯亂入,全部解釋為筆誤或事先就在周地恐難以令人信服

4.周天子以擊鼓召集軍隊,烽火台出現於漢代,與司馬遷所處時代相同。

先來看《史記》中的記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

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周本紀》

周朝根本就沒有烽火,太史公的這段記載,顯然是無稽之談,也與其他年代更早更權威的記載,有很多衝突,《竹書記年》顯示,是周幽王與犬戎等的戰爭是早計畫好的,幽王同戰死的還有鄭恆公,太子伯服等人,顯然幽王由於"戲諸侯」諸侯不救周室而死是不成立的:

後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竹書紀年》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鄭世家》

同時《左傳》中的記載告訴我們,山東的魯國,湖北的許國都出現在了陝西,而以晉國為代表的周氏諸侯無法趕到,顯然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而且幽王死後,周地百姓和周朝諸侯並沒有擁立平王為君主,而是擁立了幽王的弟弟餘臣,是為攜王;而平王這個天子,是周朝的敵人,申國擁立的,地位等同與當年的汪精衛。

幽王立褒姒之子伯盤,以為太子。

(伯盤)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周二王並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注:此處魯侯,可能為鄭侯誤寫,魯國向來重宗法,反對平王繼位;鄭國為申國姻親,素有二心。

另外,褒姒的兒子名叫伯服,東周是嫡子以「伯仲叔季」排位,西周是嫡子以「孟仲叔季」排位,很可能是周幽王的長子,考慮到伯服出生於兩周之交,而且參與了周室與申國之戰,而周平王當時還是個孩子,伯服在年齡上明顯大於當時的平王。

據此推斷褒姒很可能曾經是幽王的嫡妻,伯服是幽王的嫡長子,後來出於某種原因被廢。這個某種原因,應該就是申國和犬戎的軍事壓力。到周幽王十年,幽王自認為實力強大,可以撥亂反正,於是召集軍隊及各路諸侯與申國開戰,最終由於諸侯各懷異心兵敗而亡。

周平王與魯國,許國,申國,犬戎合作,襲擊周室,殺父弒君之人,是沒有資格參與王位繼承的,同時周室也擁立了周攜王為天子。他還能當上天子,唯一的原因就是晉國魯國等諸侯,希望擁立一位不得人心的,易於控制的天子,以削弱周室,瓜分周朝遺產。平王之所以能擊敗攜王,成為唯一的天子,這些諸侯是出了大力氣的:

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侯)所殺。——《竹書紀年》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週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

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系年》

錢穆在其著作《國史大綱》中明確指出,平王參與殺害周幽王,劫掠周地的犬戎,申國乃是盟友,也正是這個原因,為周地百姓痛恨,以至於根本無法在關中立足。百姓們寧願跟隨新建立的秦國,也不會支援平王。此時,宗周諸侯所立的周攜王,也時刻威脅著平王的安全,內外交困之下,他只有東遷洛陽,尋求晉國與鄭國的保護

申、許、鄭立平王,晉文侯殺攜王平王德其殺讎,而無力索還故土,立於申乃暫局,於是東遷洛邑······秦人亦趁機侵占岐西地,與晉連壤通好······史記不知其間曲折,謂平王避犬戎東遷。犬戎助平王殺父,是友而非敵。——《國史大綱》

洛陽,其實只是一座要塞城市,洛陽盆地,面積不過一千平方公里,經濟潛力非常薄弱;平王九年,晉文侯殺攜王於虢,周王朝在各地諸侯也以平王弒父為恥辱,從此不再效忠周室,這時周天子已經幾近傀儡了。更重要的是,洛陽乃是天下之心,是大國的絞肉場,國力強大時,擁有洛陽自然能夠以點控面,挾制全國。但國力虛弱之時,洛陽卻會快速消耗國力,國家很難韜光養晦。

周桓王十三年,桓王不甘心受鄭莊公的控制,於是奪去鄭莊公的權力,同年秋天,周桓王帶領陳、蔡、衛三諸侯討伐鄭國,周軍大敗,周桓王的肩膀被射傷。周國從此聲名掃地,威望盡失,徹底成為各諸侯間的吉祥物了。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爭什麼?為什麼爭?

文丁138 周王室衰微,諸侯乃大,是溫床的大環境,學派興起,百花齊放為主,百家爭鳴遠次之。為什麼爭?為不同觀點 思想而爭。爭什麼?論其不同觀點思想。大家耳熟能詳的有老子孔子論道 公孫龍惠施論白馬非馬 孟子語梁惠王何必曰利 荀子非十二子 兩小兒辯日等。 陳輝 百家爭鳴,爭什麼,為什麼爭?說到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只在春秋戰國產生了如此豐富的諸子百家思想,而後來數千年都比較少的產生這種各成一家的思想呢?

西周建立時,周朝建立了完整的禮樂制度,天下諸侯皆從,並視為正統。天下思想形態較為統一,所以基本上沒有產生什麼新思想,此時其他文化思想也竭力向 正統 靠攏。到了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開始崩壞,天下的秩序開始混亂,此時人們開始思考到底天下出了什麼問題,於是這些思想家們紛紛提出了救治天下的方案。就像一家人共居...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能出現那麼多大師,百家爭鳴。現在卻基本沒有大師出現了?

羅漢果 春秋戰國時期有幾百個諸侯國,逐漸戰爭吞併,到戰國七雄,一國如果獲得高階人才,就會國力軍力強勢,這樣人才就成為搶手貨。而人才們呢,你要著書立說,研究強國之策,然後去兜售獲得施展的機會。國家之間的競爭促成了人才的競爭,人才又造就了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才是流動的,你不用我用,而人才也是大浪淘沙,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