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陶淵明早期做官辭官,而晚年又後悔的行為?

時間 2021-05-12 07:28:24

1樓:楊樂樂

這句詩並沒證明陶淵明後悔了,其實他一直想做官的。不過現實和理想差距太大,陶淵明做官是為了儒家理想,而不是五斗公尺現實!!!劃重點啊!!!

陶淵明的選擇影響了一大批後世文人,最著名的就有白樂天和蘇東坡,你能說他們不想做官嗎?你能說他們做不好官嗎?可終其一生,他們的人生理想都實現了嗎?

在後世文人遭遇失意的種種時刻,陶淵明就是他們最好的精神安慰。所以,如果說陶淵明真的曾為辭官後悔,反倒不可能成為失意文人的心靈伴侶了。

2樓:

1.說陶淵明後悔證據不夠

2.當官未必幸福,比如柳永,在有生之年混到李白王維蘇軾的地位【主要指名氣】的太少了,況且混上去也有可能「亦知合被才名折」

魏晉更是!比如門閥的壟斷,陶淵明東晉比西晉更明顯,衣冠南渡嘛~倒霉文人就不列舉了

但是,個人覺得這個主要看價值觀吧,,

人的追求不一樣。

魏晉時代比較特殊,套用李白的詩~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華亭鶴唳,吳中張翰……雖然情況不同,但也算代表了…只不過很多瀟灑的背後都有故事,有些瀟灑如近代張幼儀宋家姐妹兄弟有錢任性,有些瀟灑如古代陶淵明,掙扎在溫飽線……

這是乙個價值觀的問題,吳中張翰典故不贅述,這才是名士(_)

3樓:「已登出」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閒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屍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羶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近來聽說您公升官了,我感到十分憂慮,恐怕您不好意思獨自做官,要拉我充當助手,正像廚師羞於乙個人做菜,要拉祭師來幫忙一樣,這等於使我手執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氣味,所以向您陳說一下可不可以這樣做的道理。

接下來把山濤羞辱了一番,鄙視山濤說「死老鼠是貓頭鷹的美味,可鳳凰是不會吃的,本來還以為你了解我,原來不是這樣,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了。」宣布與山濤絕交!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嵇康後來在被殺的時候,臨刑前,他並沒有把自己年僅10歲的兒子嵇紹託付親戚照顧,反而託付給了山濤,並對兒子說:「你山濤伯伯是個值得信賴的人,只要他在,你就不是沒有父親的孤兒,他會像父親一樣照顧你。」

是什麼原因呢?

嵇康恐怕並非不想做官,他心知肚明兒子在山濤身邊可以得到官場的最好訓練,身為曹魏遺臣的嵇康不想做的只是司馬氏的官。所以為親兒子考慮出路的時候,歸根結底還是要做官。

那陶淵明怎樣呢?他的曾祖是東晉大司馬陶侃。但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陶淵明卻幾度出仕都出山不利,淪為叛軍將領幕僚,大勢既去,只得心灰意懶。

4樓:養正道人

譬如我就是乙個挺想幹一番事業又喜歡平平靜靜的這樣讀書過日子的人,像陶淵明這種大佬沒有政治上的志向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辭官是「不為五斗公尺折腰」嘛,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派兒在那兒呢,哪能給那些小吏接風洗塵的呢。所以人家的志向在於更好的政治追求,不能,就退而隱山林,自得其樂。

然後補一句,我是猜的,看個樂兒就成。

5樓:白羊

瀉藥這不是後悔沒做官我的理解是:恨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發揮自己沒有遇到伯樂就無可奈何的老死山水心有不甘但又有絕對的選擇不和世俗同流合汙

如何看待《早期蛀牙不必立即補》一文?

智齒鎮魂師 理論沒問題,但就像我常說的,文獻文章和實際有時候差別很大首先就是怎麼算早期的判斷,肯定在牙醫那,作為患者是沒啥自查能力的,這不又回到了聽大夫的 其次人家不補也是有干預的不是不管,你從邏輯上講能淺齲的口腔早晚中齲深齲,除非進行什麼干預,這個干預又不可能是自發的只能是看牙醫之後 所以歸根結底...

早期教育前景如何?

蝸牛跑的快 中國歷來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孩子的家庭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伴隨公升學壓力 就業壓力以及比拼心理,家庭對孩子教育投入開始時期逐漸前移。研究資料顯示,中國新中產人群在支出結構上,房子和孩子是新中產家庭的兩座大山,教育支出在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食物和房貸房租的第三大支出,...

如何向父母說明早稻田大學不是野雞大學?

一群傻呱在日本日本被限制住了視線,人家父母萬一是哈佛斯坦福畢業的呢,你這個說法能行得通嗎,不是哈佛斯坦福是東大的也照樣覺得是野雞不是嗎 九零 早大的實力與名氣理應不難去說服家人吧。是不是他們不想讓你去?把握分歧的核心原因。同時也考慮是不是因為是私立大學的性質所致,中日社會體會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