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門閥現象為何隨著唐朝一起覆滅?

時間 2021-05-05 13:51:13

1樓:

給了新的上公升通道,革命的火種已經埋下。

埋火種的李唐皇朝南對士族門閥的反撲其實是唐朝滅亡了。

而後的外族亂華對士族門閥進一步削弱,始有宋朝皇帝大力勸學。

重新擼一下,唐朝那有這本事,外族亂華才搞得門閥削弱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有千年的世家,沒見千年的皇朝。

「三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十年寒窗苦讀?」,你以為門閥現象覆滅了吧?

門閥是永恆的,因為,十年寒窗上來的就不考慮」三代努力」?

2樓:黃如一

士族的消融是乙個很長的過程,並不是之前一直繁盛,唐朝覆滅的那一瞬間它也直接消失。嚴格意義上五代依然有一些士族活躍。只是五代更迭太快,士族門閥遭到更嚴重的沖刷,終於從中國的歷史上被徹底地刷去了。

3樓:直江

最早,姬周基本上還是世卿世祿。商鞅、韓非輩都是大貴族後裔,秦用軍功、法吏充實政權被證明是行不通的。

隨著科技與生產發展,知識普及,擁有行政能力的人越來越多。皇帝和國家對於貴族的依賴是不斷下降的,先是公卿貴族的世代壟斷被西漢的勛貴外戚經學布衣取代,到了東漢又形成袁、楊、羊這些學閥士族,陸顧朱張乃至王謝這樣的知識、土地、人口複合體。張昭帶著孫權找顧雍,王導帶著司馬睿找顧榮,就是因為這些人的支援真能換來政權。

孫吳消滅不了士族,因為張昭諸葛瑾這種北方逃難而來的人才流不可持續,一旦北境平安,孫吳就只能從本土士族挑人。

不然你連個識字的朝廷都湊不出來。

類似的情況對兩晉也一樣,不用士族,你如何組建乙個識字的官僚隊伍?

隋唐之後,真的有足夠多的平民出身的官吏識字了。士族門閥的壟斷地位不復存在。

這種變化也體現在「吏」地位的變化上。唐宋以後,地方上的吏基本上就是地頭蛇,與舉人們不在乙個晉公升通道上。頂級舉人海瑞任縣教諭,大概算個副縣,然後歷任縣府,進入朝廷。

底部舉人范進也可期縣處。但吏不行。

宋江屬於水平格局都很高的吏了,不造反的話也就那麼回事,吏部永遠沒有這號人。

但是士族門閥時代的吏不是這樣的。漢制,最正常的公升遷途徑就是舉孝廉(茂才),為州郡吏,徵為郎或三公直接徵辟入府,再往後就可以千石縣令、二千石府君了。

孝廉變中正後,魏晉仍是如此。鄧艾、羊祜皆以上計吏為郎,開啟他們三公的仕途。區別只是鄧艾出身低,少年蹉跎中年起飛晚年封神。羊祜出身高,少年起飛中年蹉跎晚年封神。

《陌上桑》裡,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漢晉吹逼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水平,你才比鄧艾貴如羊祜,吏和郎也是正途。對比一下宋朝,十五府小吏,上限黑宋江。

當然也有更快的,比如陸抗弱冠起手二千石校尉,顧濟起手二千石騎都尉,都是他們立於士族頂點的爹沒了。類似地,鍾毓十四歲為散騎侍郎,估計是那年鍾繇死了。

4樓:

門閥本來就是個偽概念

古代政治只有當權者家族和失權者家族,而只要處在政治漩渦裡就有覆滅的風險

漢代有霍光梁冀,明朝有張居正,宋朝也有王安石司馬光的黨爭,這些政治形態並沒有本質區別

5樓:

這麼簡單的題難道沒寫在歷史課本裡?唐朝的大族是關隴軍事集團,不是江南士族。士族政治在隋朝就已經沒落了。

答案是:科舉制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創立的

6樓:沐見清

陳寅恪先生認為唐後期的牛李黨爭,發生源頭就是山東舊族集團與武后之後以科舉入仕形成的新興集團逐漸不相容。

問題可能這麼回答:1、制度上科舉制動搖了門閥的基礎,即入仕。門閥子弟要入仕,也要參加科舉。

2、門閥內部存在著矛盾,比如著名的杜牧,他祖父是杜佑,作為名門之後,他在當時被認為是牛黨,原因在於此人無家風,不尊禮教,放浪形骸,所以實質上來講,杜牧是屬於新興集團的。當然了,杜牧並非山東舊族子弟,不過後者中參加科舉進而背叛出身的人大有人在,詳情可讀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二章。

3、學術中心重新回到了國家手裡,家族傳承學術受到印刷術的衝擊,越來越無意義,寒士可以讀書考舉,侵蝕著門閥的仕進資格。

4、黃巢起義大大加快了門閥滅亡的步伐,亂世導致了天下出現幾十個節度使,全部割據,而後起者朱溫又同爾朱氏一般直接展開對士族的清洗,門閥入仕無可寄託,因此就在這個亂世走完了最後一步。

7樓:

歸根結底是科舉制度

門閥拼智力是不可能拼贏天下窮苦人的,只能拼見多識廣,拼通過裙帶關係得到提拔。

有科舉的情況下

這兩點會逼迫門閥選擇集中居住。

當外部勢力攻下集中居住地,且抱有仇恨之時

這就是末日

8樓:無何鄉居士

唐朝以科舉制替代察舉制,消滅了士族門閥產生的土壤,但是沒夠消滅漢代以來已經成長了數百年的士族本身。

然後唐末黃巢起義、軍閥混戰和五代十國,消滅了士族本身。

而因為士族產生的土壤沒了,所以士族再也無法死而復生了。

9樓:印偉芳

士族門閥制度不符合皇權的利益,門閥的前提是對權力與文化知識的雙重壟斷,技術的進步導致少數家族無法對知識壟斷,科舉制度導致門閥無法對權力進行壟斷,普通地主家庭也開始識文斷字,科舉制度能夠更有效地更廣泛的取才,門閥也無法保證自己代代出人才。

10樓:大腦殼

是士族門閥弱了,覆滅了,所以唐朝崩了,而不是唐朝崩了,豪族沒有了,

本質江南崛起,徵稅成本下降,集權官僚制度的觸角可以更深接觸到平民了。

11樓:溫酒

菜市場以前有個賣狗肉的。

後來禁止賣狗肉,他就掛了個羊頭。

然後你特麼跑過來問,為什麼菜市場賣狗肉的攤位消失了?

哪兒消失了?這不還賣著狗肉呢麼?

12樓:工域坪

在唐末戰亂被肉體消滅了,起義軍可不管你什麼「百年世家四世三公」「幾代人的積累憑什麼輸給你寒窗十年」之類的,拿刀就是砍,以至於後來的大慫對兵都有ptsd了。

13樓:控制右手

其實把大家都答案綜合一下就是了,皇帝權威的加強,科舉制度的逐步完善,高新技術的傳播開發使得少量人可以種植大量田地脫離集體種植,黃巢朱溫的肉體消滅等等。歷史事物的發生總是多個因素的組成,每乙個都有關聯,並非是對立的

14樓:

科技的進步,讓生產力提高了。

將過去還沒有開發出來的生產資料,比如說荒地開發出來了雖然還是有荒地,但是開發難度較高。

這樣就沒有足夠多的無主生產資料,能與自由的勞動力相結合。

那麼就不需要那樣嚴格的控制人身自由,能通過控制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來剝削勞動者。

這就是門閥被消滅的根本原因。

在門閥制度出現之前,是因為鐵器、牛耕的普及,讓許多曾經無法開發的生產資料被開出來,所以奴隸制鬆動了,戰國至西漢是乙個小農取代奴隸的程序。

15樓:綠螞蟻

直接原因是南北朝到唐的亂世,大部分門閥被肉體消滅了。

根本原因是幾百年來生產力的逐漸提高,社會中下層掌握越來越多的資源,社會生產關係從乙個豪門大莊園主剝削一大片地區的勞動者,變成了分散的中小地主剝削勞動者的生產方式。

和近代資本主義革命類似。看起來封建主似乎是隨著某個朝代一起滅亡了,實際上是生產力催生了新的生產關係,原有的上層建築也因此而漰潰了,舊的剝削者也因此被肉體消滅了(國王必須死,因為民主必須生!)

16樓:安貧樂道李道古

如果說黃王的起義是中古門閥消亡的根本原因?那為什麼黃王以後沒有新的士族興起了?難道門閥世家不正是在魏晉才逐漸形成的嗎?

如果說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從立足郡縣的地方豪強+文化精英結合體轉變為依附於官僚機器和宮廷文化的寄生蟲),那麼黃王的起義又何談根本原因?

直球反對高讚答案。作為譚凱先生的轉述者,可以說提供一種看法,一種思考而不是不加思索的,以一種最新唯一解釋的方式給出。這可能是大V應該自省的。

17樓:劉保保

士族門閥阻礙皇權的加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皇權萎靡不振。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都是打擊士族門閥的,但是都失敗了。曹丕與士族門閥妥協換來的皇位,司馬氏直接就是士族門閥上位的。

司馬炎打算通過分封來打擊士族門閥在地方上的勢利,也以失敗告終。東晉皇帝全是士族門閥的傀儡。隋朝統一之後,通過官制改革,科舉來對抗士族門閥。

隋煬帝因為操作過猛引起士族門閥反撲導致亡國。唐朝吸取經驗教訓,一面繼續科舉,一面安撫士族門閥。等到晚唐五代,天下大亂,武將形成的軍閥控制政權。

士族門閥損失慘重。宋朝科舉制度成熟,士族門閥對當官途徑的控制失去。轉而通過科舉形成的新的文官集團。

士族門閥被文官集團取代。成新的與皇權鬥爭的力量。

士族門閥有高門望族,寒門庶族之分,那麼請問士族是如何評定品級的?以何依據評定門第的高低?

今夜月色真美 簿閥 祖輩官品,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婚姻 門當戶對,低不攀高,高不就低。官品 有無顯職,在世道之中有無分量。具體解釋如下 簿閥就是你家歷代祖輩的官譜,朝廷有譜牒司掌其事,你在被任用之前,朝廷會先看看你家祖輩都做過什麼官,如果你家只出過五斗公尺的小官,那你的仕途也到此為止 如果你家四世三...

用「士族門閥政治」解釋三國歸晉真的合理嗎,還有沒有其他解釋?

晨書 士族門閥政治來解釋當然合理,這是階級鬥爭,黨國就是通過這個方式來解釋歷史的。這個問題換一種問答,就是不用階級鬥爭的方式來看,三國歸晉是否合理,還有沒有其他解釋。這樣這個題目就比較有意思。歷史無數次證明,落後的新興的政治集團,更容易征服先進的古老的政治集團。比如周滅商,比如秦一統六國,比如遼敗北...

為何會出現「東亞反省家」這種現象?

澳洲小何 我個人的理解其實是跳出我們自己的文化和種族特殊性。本質就是競爭,其實東亞的人口密度,過去2000年一直都極端高。因為中國一直有大量的人口進行競爭,而且在唐宋就已經開始了以智商為標準的自然淘汰過程,所以必然會在思考這方面進行剝削。和東亞類似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過他們因為種族和語言複雜,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