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文化中說江南多才子?

時間 2021-05-11 19:02:10

1樓:東海主

在下有疑惑,看明清二代狀元列表裡的人,基本都不認識,也就是說,基本沒有什麼留給後世的成就。

就拿清代來說吧,我們今天熟知的思想家、文學家,江浙的人真的是不多。曹雪芹是北京人,蒲松齡是山東人,王士禎是山東人,納蘭性德是北京人,孔尚任是山東人,吳敬梓是安徽人,戴震是安徽人,桐城派基本都是安徽人。

章學誠是浙江人,洪昇是浙江人,龔自珍是浙江人。大概就這些。。

2樓:nimawang

古代的江南並不是專指今天的吳地,而是當時北方人對南方諸省的泛指,像宋明時期科舉非常厲害的江西福建都被看作江南。自宋朝以來,南方人在科舉上面表現確實非常亮眼,即使江西等內陸省份逐漸退步也有蘇浙頂上,這讓北方士子一直感受到到南方學霸的壓力,自然也就有了江南才子的說法

3樓:

歷代進士總數狀元人數

福州府 4100 26

蘇州府 3902 54

杭州府 3103 15

吉安府 2936 24

常州府 2920 15

紹興府 2898 19

撫州府 2450 5

泉州府 2316 11

興化府 2215 10

徽州府 2081 24

寧波府 1893 7

嘉興府 1581 9

由於進士是唐朝才開始有,南方由於漢民族南遷加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而唐之前北方文化鼎盛時期未被計算在內,所以這樣的統計結果對南方先天有利。

4樓:果麥文化

江南是個出作家的地方,這一點沒什麼爭議。古往今來,此地的文脈,似乎從未斷過。若細細想來,卻也會覺得這文脈裡頭,多少有些「非主流」。

所謂修齊治平的大丈夫情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之道,於其中影影綽綽,若隱若現。然而求本溯源,或是梳理出乙個群英譜,才曉得這文脈的好與豐厚,本就無關廟堂。若真要一言以蔽之,原來是因為「旁逸斜出」四個字。

說得再白些,總有些和時代間的格格不入。一以貫之的,可說是一種奇與通透。「通透」易解,大概就是吳敬梓說的「煙水氣」。

「奇」則複雜些,看起來,是自我邊緣化,內裡卻各有各的苦楚。自認「學而優」的其實不少,仕途上飛黃騰達的卻是寥寥。科考不利,憤世嫉俗有之,久了,疲了,才多半有些信馬由韁起來。

說起文字的溫潤家常,更可一提的是清朝的沈復。沈先生是蘇州人,出身幕僚,乾隆皇帝南巡時,曾隨父親恭迎聖駕,親睹聖顏,卻無意科舉,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沈復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浮生六記》,有些自傳的意思。

這部作品,算是有國際知名度的,因為被林語堂翻譯成英文並介紹到了美國去。林譯為Six Records ofFloating Life,真是妙極。我們如今說起這書的好,大概也是感嘆當是時,居然有此等floating之人與事。

《閨房記樂》《閒情記趣》《浪遊記快》,說起來其實都是很小的事情。

夫妻之道,集腋成裘。用王韜的話來說,「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裡面自然是無關鴻鵠偉志的。

最令林語堂欣賞和稱道的,似乎是這書中的女主角,沈妻陳芸。三綱五常的年代,她追求愛情的方式,很有其獨到之處。

是夜送親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飢索餌,婢嫗以棗脯進,余嫌其甜。芸暗牽余袖,隨至其室,見藏有暖粥並小菜焉,餘欣然舉箸。忽聞芸堂兄玉衡呼曰:

「淑妹速來!」芸急閉門曰:「已疲乏,將臥矣。

」玉衡擠身而入,見余將吃粥,乃笑睨芸曰:「頃我索粥,汝曰』盡矣』,乃藏此專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嘩笑之。

餘亦負氣,挈老僕先歸。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餘知其恐貽人笑也。

這一段筆觸活潑,雖是兩小無猜,卻見其性情的溫存與體貼。林稱「是中國文學上乙個最可愛的女人」,並無大差。沈復對這個妻子愛得深沉。

文中有一段寫得也頗為動人。「是年七夕,芸設香燭瓜果,同拜天孫于我取軒中。餘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餘執朱文,芸執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

」琴瑟和同,既為伉儷,又是知己。這個女人陪同沈復過了半輩子布衣蔬食的藝術生活。

所謂浮生,說到底,便是一種人本主義的觀念,不是建基於廟堂,而是從人自身出發。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一種萌芽般的新式中中國人。雖然一對神仙眷侶,最終以悲劇收場,只能說他們走得太快而太遠,沒有生對時代。

沈復並不能算是性情很偏僻的人。只是經常聽人說,江蘇這地方或許讓人意志消磨。與其說是消磨,不如說是賦予。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域性對文人的世界觀、生活觀的影響,多少是有些的。

本文選自葛亮《小山河·江南》

5樓:種在天上的麥子

說實話,南方在古代幾乎沒有北方那種大規模戰亂。。。都是北方死的十室九空。。。南方有長江天塹避免入侵。。。安穩的生活才能培養出知識分子

6樓:杜偉

帝高陽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世侯

攝提貞於孟秋兮

唯戊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

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津人兮

字餘曰顧菟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玉帶於膺中兮

飾洋鏡以為佩

汨餘若將不及兮

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民之餘年兮

夕採士之須臾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與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

然美人未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小舟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7樓:尚策GR

。「東南之士,莫不以仁義禮樂為學」,描述的就是江西的讀書風氣之盛。晏殊、王安石、歐陽修、文天祥、曾鞏、黃庭堅等泰斗婦孺皆知,解縉這個大才子也是江西的,「江西詩派」、白鹿洞書院和象山書院聞名遐邇。

江西人更厲害的是科舉,「江西士風,好為奇論,恥以人同,每以立異取勝」,江西人自兩宋以來,就是科考常勝軍團,據清末光緒年間《江西通志》記載,兩宋江西進士共有5142名之多(其中北宋1745人,南宋3697人),約佔宋朝進士總額的六分之一。到明朝,江西吉安府更是創下紀錄:

明朝建文二年(2023年)科舉考試的110位進士中,不僅狀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連二甲第一名與第三名也是江西人,在前6名中江西人佔了5名;二是4年之後的科考當中,該科共取進士472人,狀元、榜眼、探花與二甲前4名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7名。這兩樁科舉盛事,而且是連續的兩科,可算是科舉中的奇蹟。

8樓:教主

戰國是中原大浩劫開始有人南遷吳越地區

三國十室九空吳國是最安穩的

魏晉南北朝北方被少數民族割據大量貴族漢人南遷江南很多悲觀的隱士都隱居江南避世研究佛法玄學

宋朝南遷再一次把中原漢人掏空

明末也有很多漢人不願入仕江南是生活好地方

9樓:Ryoma

1.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三國時東吳就名士輩出,有科舉以來尤其是清朝江南地區的狀元無論是數量還是比例都很恐怖。

附表:清朝各省狀元統計

清朝共取狀元114名其中江蘇、浙江兩省就佔了69名,而且江浙兩省狀元大多來自蘇南和浙北地區也就是明清時期的江南範圍。江南範圍內又以蘇州最盛,自中國隋代開始科舉考試以來至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蘇州地區有記載的獲得文、武狀元60位,其中文狀元54位、武狀元6位【(唐代:文12位)(宋代:

文5位、武5位)(明代:文8位、武1位)(清代:文28位)】,數量之多遙居全國各城市首位。

2.(1)江南地區氣候條件良好土地肥沃水稻一年兩熟工商業也很發達,並且隨著幾次北方大規模戰爭人口南遷江南人丁興旺,富餘的勞動力加上較好經濟條件能不事生產一心唯讀聖賢書的讀書人自然很多。

(2)人口南遷過程中不僅有大量農民還有很多北方名士和詩書傳家的名門望族來江南定居,這些人更是帶動了江南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直到今天整個江南地區仍然有很濃厚的尊師重教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氛圍。

(3)鴉片戰爭後江南地區成為外國通商口岸,外中國人也帶來了現代教育理念並且在江南地區建立了很多學校,此舉影響深遠也為今天江浙滬良好的教育資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還有什麼我想到再補充。

3.如何效仿這個問題太寬泛不知如何回答,總體上我覺得發展經濟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可以發展乙個地區的教育水平。

via wikipedia

附錄:清朝狀元列表

蘇州狀元

為什麼原本是古代文化重地的江南地區現在在文化上表現卻如此平平?

我趕時間 本朝對文化這種和意識形態相關的行業比較敏感,像版號之類的審批基本都在北京,其他地方全部玩不下去,造成北京文化產業扎堆,別的地方哪怕是上海也非常可憐 多仔 不說高大上,看看通俗文化的代表 電視節收視率。除開CCTV,省級衛視當中東方衛視 浙江衛視 江蘇衛視的排名雄踞第2 3 4名,還有安徽衛...

易經中為何說「群龍無首,吉」

先天伏羲八卦以乾為首,幹南也。後天文王八卦以乾為首,但幹移至西北也。今論坎為首,非個人臆測,實也觀天地察人物而總結也。坎位於北,取用於南。離為虛榮,離為日,離象外光彩內幽暗,外顯足內實虛。離為心,心猿意馬向外弛。離為火,火炎上而燈下黑。離之極必反乎坎,離之虛必反乎坎實,火之炎上須坎水以既濟,坎之至寒...

王熙鳳劉姥姥沒文化識字不多為何說的話卻很流利十分動聽精彩?

貓魚 通俗易懂和條理邏輯運用的恰到好處,王熙鳳是人精,依靠邏輯條理分明取勝,劉姥姥年長,經驗取勝,明白自己在合適場景中的合適位置 啊啊 真真正的讀書人一般都是安靜的。真正的讀書人是會讓人變得優雅。風範不通俗。但是王熙鳳和。劉姥姥他們是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並且是。劉姥姥也不笨。他是看頭不說透的人。所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