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什麼名人名言其實是錯的

時間 2021-05-11 12:26:58

1樓:

中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折中調和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乙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記得有一句俗語叫「滿天起價,落地還錢」

又聽說,超市裡商人會把非常貴的物品和稍微便宜一點的物品擺在一起,這樣顧客對比之下會更願意買稍微便宜一點的東西(實際上也不算便宜),而這個銷售策略不是起源於中國的。而

這幾件事其實本質上講的東西是一樣的。

回到魯迅的那個故事,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不是牽涉到利益,不會有所謂的「大家」的反對,如果不是故事裡的「想要開窗的人」有拆屋頂的能力,「大家」壓根根本不會「折中」,魯迅先生為了驚醒中國人用了這個有黑色色彩「拆屋理論」,其實它的大前提「中中國人」是不準確的而且狹隘的。

這個「拆屋頂到開窗」的過程本質是一種力量博弈,本身是人類的自然屬性所催生的手段或者說方法。這個結論的大前提的範圍應該擴大到全人類。

是我擔心的是有些沒有自信力的人竟然以此為據,大談什麼中中國人的奴性、中中國人獨有的劣根性等等,其言論可笑至極。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將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做如下修改,看看前後語句有什麼不同

中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折中調和的。當一對熱戀中的情人遭到其中一方的父母反對時,如果這一對情人的反對的父母的兒子(或女兒)表示此生非她(他)不娶(嫁)時否則寧願死的時候,父母們往往後退一步,願意讓他們在一起了。

同樣的折中,情感色彩因事例不同,道德觀感也隨之變化了,所以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折中」這個詞本身無所謂善惡道德,只是因所面對的事不同便顯出不同的光來。我相信魯迅先生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所真正想指控的是那一部分「保守派」,而不是真的說中中國人和中中國人的「折中調和」不對。換言之在今天還不分情況地拿過去的話來論證今天的事是可笑的,沒有思考的。

所謂「文為時而作」正是這個道理

2樓:猶閱

當大臣告知瑪麗,法國老百姓連麵包都沒得吃的時候,瑪麗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

歷史上瑪麗沒有說過這句話,是後人將憤慨宣洩在這位熱衷於打扮的皇后身上。

3樓:娃娃

這些名言都是我說的——魯迅

即使我沒說過,也是你們沒聽見,但我確實說了——魯迅

假如「我」說了什麼超越我處在的時代的話,那確實不是我說的,但我的話也可能是別人幫我說的——魯迅

4樓:啊啊啊啊啊

什麼魯迅說,什麼白岩松說,什麼馬雲說,什麼莫言說反正我以前初中寫作文,不知道名句

自己造乙個,就是誰說的,誰寫的

寫個名人的名字上去

老師告訴我們的

5樓:Arsenal

芝士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前一句是中中國人誤聽,後一句是英中國人誤聽。

正確的是: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這是乙個人的名字)。

6樓:範紅雲

名人名言最大的問題是過度引用,閹割,拋卻前提,所指,場合,斷章取義,是名人名言的基本情況,所以這些都是錯的,儘管某人確實講過這句話,也是有所指的,不能大範圍無限引申,所以名人名言,你所見的,全是錯的,超出適用範圍了

關於教育子女方面的名人名言有什麼?

時間太瘦 人生不是止水,總會出現許多出乎意料之事。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風波驟起而泰然處之,就顯得很重要。轉危為安往往需要高超的心智,也需要好的心態。多思索少激動,多仁愛少仇恨,人生才變得更加美麗。當你為你的選擇適合於你並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你就獲得了乙份屬於你自己的自尊自信。這裡你不必以...

哪句格言,名人名言讓你覺得其實是誤人子弟的?

岑不煩 忽然看到這個提問,略為冷清,想說一說我對身邊的人的真實感受。勤能補拙 相信各位的家長,老師,所在的學校都會常把這個詞掛在嘴邊,這個詞激勵了中中國人幾千年。也激勵著我們小區的B君。A君和B君與我同一小區且為同校同學,A君天賦異稟,邏輯思維極佳,思路開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數學,常拿年...

有什麼高大上的作文素材 名人名言 ,備戰考試。

Billy 人類經常把乙個生涯發生的事,撰寫成歷史,在從那裡看人生 其實,那不過是衣服,人生是內在的 羅曼。羅蘭 天才就是最強有力的牛,他們一刻不停地一天工作十八小時。勒南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過這一生,就太長了 莎士比亞 Florence 真實的永恆的最高端的快樂,只能從三樣東西中取得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