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鄧艾和鍾會?

時間 2021-05-08 08:55:02

1樓:

都說鄧艾入蜀以後自作主張。但是,如果結合歷史,就知道他這麼做順應常理。

鄧艾滅蜀是在東漢末年,那麼東漢初年劉秀是如何滅的蜀國呢?

劉秀派的鄧禹。

好巧,也姓鄧。

還有更巧的,兩個人乙個地方的,都是新野的(就是劉備和諸葛亮起兵的地方)。

大概率是乙個脈係,鄧禹是鄧艾的前輩或者老祖先。

當初鄧禹持節,安撫蜀境。如今鄧艾也持節,不過是遵循歷史經驗的做法而已。

什麼是持節?權力很大,封官賞爵罷黜砍頭都能做。

ps: 意外得到蜀國,按照司馬氏的尿性,很可能是司馬氏做的局「二桃殺三士」,把功臣能人做掉。

pps: 順便提一下袁紹。

為什麼袁紹在河北名聲那麼大?

也是看東漢初年的先例。當初光武帝劉秀逃出更始帝虎口,到河北經營發展,統一黃河以北的北方。到了東漢末年,袁紹又一一擊敗河北軍閥,統一黃河以北,當然是天下人心和資源都向其靠攏。

2樓:子陵

說起來,鄧艾還算是出身大族的。所謂潘驢鄧小閒,歷史上聞名的首富鄧通就是鄧艾的祖上,而且還是西漢年間,說不定幾個爺爺的爺爺,就跟著祖上闊過。

就連鄧通最後都餓死了,所以鄧艾這個鄧氏大族沒落了,也算是正常的事情嘛。

加上三國這個亂世,諸侯是不講理的,只講拳頭的。諸侯裡的翹楚曹操,雖然大多時候很講理,但是輪到比劃拳頭的時候,耍橫的時候,那是一點都不心軟的。當然了,如果你是乙個俏人妻,曹操還是很溫柔的。

顯然,鄧氏這個大家族是沒有啥拿得出手的人妻,所以就被拆遷了,目標是北上,說得好聽是屯田,說得不好聽就是半奴隸制的種地農民。

一種就是二十年,不管是大戰小戰,還是亂戰無戰,反正糧食是不夠吃的,種地是不能停的。

鄧艾也表示過,我不想種地,我想幹點別的。

可惜鄧艾是乙個口吃,軍情緊急,讓你來管糧草,可不得急死人。

好在雖然辛辛苦苦二十年,多多少少有點苦勞,混上了乙個小官。雖然官職過不去,能力卻在小酒館裡刷滿了。

中間多少風風雨雨啊,漢室傾頹,三國鼎立,甚至於曹操、劉備乙個個身死,底層出生的鄧艾都在默默的種田。

命運的轉折點就在於鄧艾和司馬懿遇見的那一天開始,金子終於到了發光的時候。

首先得到發掘的種田才華了,有豐富種田經歷的鄧艾,在魏國的東南種了一大片的地,就是這些糧食成為了日後晉國統一的物質基礎。

於是又是十年的種田生涯,不過這時候的鄧艾已經不是從前的小農民,而是決定乙個國家能不能吃飽飯的太守級人物。

這時候的鄧艾,在軍事、政事、農事上都有了一些建樹,幾十年如一日為家國天下而辛勞。

最後終於等到了一生中的對手,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盡情施展軍事才華的他們,鬥得有來有回。

一直以來都是姜維有些窮兵黷武的北伐,再也見不到曾經諸葛亮謀定後動的北伐。

縱然是諸葛亮,也只能讓北伐勞而不傷。姜維的一次次北伐,都像是抽去蜀漢的元氣,等待的只是有沒有那樣乙個人,一戰而奪蜀漢之志。

最終還是讓鄧艾找到了偷渡陰平的險棋,諸葛瞻的戰死,也終於耗盡了大漢的氣數,這是一段屬於名將鄧艾的傳奇,甚至於倉促收場。

居功自傲的鄧艾,碰上野心勃勃的司馬昭和鍾會,算是名將的宿命,不許人間見白頭。

3樓:關一明言

寧做姜維,不做鄧艾。

姜維至死不渝,老大都投降了,他還在戰鬥,雖然無力回天,兵敗身死,但好歹努力過了,雖敗猶榮;

鄧艾雖然戰功卓越,甚至屢立奇功,一舉滅掉了蜀國,但政治頭腦簡單,被鍾會誣陷,被司馬昭算計卻無動於衷,甘願束手就擒,死不足惜。

任何時代,只有愛拼才會贏,稍稍放棄了一點,就注定了被人踩在腳底下。

4樓:紫色風鈴

假如從以《三國演義》作為根據,當然是姜維,但從前史來說,就非鄧艾莫屬了。《三國演義》中,姜維作為蜀漢大丞相,繼承了諸葛高的謀略與忠貞,九出祈山。但由於後主無能,信譽黃皓,使戰役相繼失敗,不得不屯田以避禍。

後鍾會與鄧艾舉大軍進蜀,大漢天數將盡,已回天無術,所以姜維在不得以的情況下定計以殺鍾會,鄧艾,但天不從人願,大功將成之時,心疼發生,終死於亂刀之下。上天在和他的巨集願惡作劇的時分,滿足了他的死節!鍾會出身貴門,從小有巨集願,但心性狹隘,不能容物,且行事偏慢,心如蛇蠍。

睚眥必報,是三人中最差的。鄧艾是三人之中智計可與姜維相比之人,行軍布陣,往來不斷有度,頗有大將之風。然他為人臣不能盡忠,入蜀之後相信姜維之計想天南稱王;為友不義,他與鍾會一起入蜀,卻不能相容,終究讓姜維有隙可乘,死於刀兵之下。

所以,從這點來說,姜維是最強的。但假如從前史的角度來說,鄧艾是最強的,他大破姜維,繞道綿竹,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和姜維的數次對決之中,從未敗績。

是當之無愧的將者。姜維姜維多次北伐,不光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最終兵敗是其不通兵書所造成的,在鄧艾大軍攻到之際,他不能為蜀守節,然後又不能為友盡忠,總算讓鄧艾等不容而死。

至於鍾會,不管史書仍是演義對他的點評都好不到那裡去,他妒忌嵇康的才,而害死其可見一斑。是三人之中最無恥者。杜預,能文能武。

統帥之功勞能力是和他地點的背景分不開的,杜預在其時是遇到明主了。

而姜維陸抗都是君昏臣佞;鍾會鄧艾又不得善終;羊祜還未建功就早逝。

杜預身為統帥卻不善弓馬,運籌帷幄並善於史學。自稱有「《左傳》癖」,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清朝時編入《十三經注疏》,別的杜預還參閱名家譜第,著為《釋例》,又作《盟會圖》對先秦前史和禮儀準則均有闡明,以及《晉律》的刪定註解、《二元乾度歷》的修訂,對農器、機械的研討創造,使朝野稱之為「杜武庫」,意為無所不有。

5樓:享受孤獨

個人觀點,鍾會在滅蜀之後有膨脹的可能,結合高票奉孝先生的答案,我覺得有可能是姜維早有野心。串通鍾會造反。而這件事從史料看就像臨時起意,毫無事先準備,很可能是鍾會膨脹之後又被姜維攛掇,結果胎死腹中。

鄧艾這個結巴將,可能還是太老實了。也許我們高估了他,大器晚成,一戰成名,突然死亡。是個好將領但並不是帥才,有點像同時期的東吳丁奉

6樓:嶙峋浩氣

最開始了解鄧艾是《三國演義》,當時絕對的蜀粉,理所應當地支援姜維,然而看書看著看著就覺得鄧艾怎麼這麼厲害,好像姜維碰上他就出問題誒~於是就留了個心。後來開始看《三國志》這些史書的時候,比較全面的了解了鄧艾之後也就理所應當地成了鄧艾粉了~閒話不多說!

鄧艾:《三國志·王毋丘諸葛鄧鐘傳》:

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已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

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製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

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

上言曰:「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

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無設爵之勸,則下無財畜之功。今使考績之賞,在於積粟富民,則交遊之路絕,浮華之原塞矣。

」只要讀了三國志,很容易就看到鄧艾的政才非凡,至少可以做到「處一州之地,使百姓不貧而倉稟不虛」。鄧艾傳中花了這麼長的篇幅寫鄧艾的政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的政才也是得以安身立命、後來成就功業一切支點,所有的一切都起始於此。這也是鄧艾區別於一般武將的特質,正如趙雲的古大臣之風一般。

這也讓鄧艾成為了三國中少有的全才

《三國志·王毋丘諸葛鄧鐘傳》:

嘉平元年,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維退,淮因西擊羌。艾曰:

"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於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

艾謂諸將曰:"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吾,令不得還。

維必自東襲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

在戰鬥勝利後,並沒有掉以輕心,冷靜地分析情況,而做出可能的預判,提前做好準備。這也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以虞待不虞者勝 。

說到這裡想起一事: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面對疑兵,能夠充分分析,從對方行為與目的的不相符合,推斷出對方的真實目的,充分體現了識虛實的軍事分析能力

吳大將軍孫峻等號十萬眾,將渡江,鎮東將軍諸葛誕遣艾據肥陽,艾以與賊勢相遠,非要害之地,輒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諸葛緒等於黎漿拒戰,遂走之。

善於運用地形地勢,考慮全盤,找到要害。 孫子兵法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鄧艾是知此而用戰者。

議者多以為維力已竭,未能更出。艾曰:"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

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杖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

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五也。賊有黠數,其來必矣。

"頃之,維果向祁山,聞艾已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武城山以相持。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邽,艾與戰於段谷,大破之。

《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再次強調冷靜的思考是多麼的重要,冷靜分析敵我優劣,才有可勝。額外提一句,其實那一戰也怪不上姜維,胡濟失約不至在軍事上是非常嚴重的罪責了。就像努爾哈赤的「任爾多路來,我只一路去」的薩爾滸之戰一樣,對手失約,成就大功。

二年,拒姜維於長城,維退還。

《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

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

不僅是這裡,上面其它戰事也提到「艾不應」一類詞,充分說明鄧艾並不是好大喜功的人,他的軍事指揮是以達到目標就好,不會刻意去追求多大的戰果。

欣等追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

維入北道三十餘裡,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引,還守劍閣。

本來按照鄧艾的安排應該是可以拖住姜維的,結果出豬隊友,那就沒法了~當然,也算是鄧艾少有的失誤吧~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這可能是鄧艾流傳最廣的事蹟了。前面總是冷靜戰鬥,終於在晚年的時候,老大爺也來了一回「老夫聊發少年狂」,親自帶兵走陰平。都不說什麼地形描寫,從「頻於危殆」就可以看出,當時是真的很險,還有「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不知道你們敢不敢,反正我是不敢。

不過風險與收益還是成正比的,老爺子這一回冒著生命危險的大膽計畫也得到了應有的收益——批亢搗虛,奇兵衝其腹心,蜀降!

喜歡軍事的朋友!這樣的偶像你值得擁有!

同郡吏父憐其家貧,資給甚厚,艾初不稱謝。

遷汝南太守,至則尋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遺其母,舉其子與計吏。

沒什麼說的,就是字面意思。和韓信很像。

是時幷州右賢王劉豹並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獸心,不以義親,強則侵暴,弱則內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漢祖有平城之圍。每匈奴一盛,為前代重患。

自單于在外,莫能牽制長卑。誘而致之,使來入侍。由是羌夷失統,合散無主。

以單于在內,萬里順軌。今單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

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離國弱寇,追錄舊勳,此御邊長計也。"又陳:

"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崇廉恥之教,塞奸宄之路。"

看完這段,我就想到兩點:1、長孫晟;2、溫水煮青蛙。

艾言景王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卹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於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

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而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恪歸,果見誅。

通過對對方內部形勢的分析預判局勢發展,預見某些人的結局,又一位很多人眼中的「神棍」。忍不住還是想說一句:郭嘉就預見孫策了,怎麼了?張疑也預見費禕、諸葛恪了,怎麼了?

艾言司馬文王曰:"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捲之時也。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吳必歸化,可不徵而定也。

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安士民以來遠人,若便送禪於京都,吳以為流徙,則於向化之心不勸。宜權停留,須來年秋冬,比爾吳亦足平。以為可封禪為扶風王,錫其資財,供其左右。

郡有董卓塢,為之宮舍。爵其子為公侯,食郡內縣,以顯歸命之寵。開廣陵、城陽以待吳人,則畏威懷德,望風而從矣。

"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艾重言曰:

"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

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

"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有些人以此說鄧艾其實是有不臣之心,但是我認為這反而是鄧艾為理想而獻身的證明。鄧艾當時已經「 其以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已經位極人臣了(司馬昭不算臣~),而且鄧艾有政才,又怎麼會不知道以蜀地的實力能有多大作為?

漢中的鍾會大軍在側,姜維降了,劍閣在鍾會手上,守都有問題,還能做什麼?鄧艾即使再「性剛急,輕犯雅俗」,也不會不知道統帥大軍在外,易受懷疑的道理,他說得出伍子胥、吳起、商鞅、樂毅,我就不信他不知道王翦!

由此可見,鄧艾其實是沒有不臣之心的,只是在自己已經垂垂老矣的時候,看到了亂世結束的曙光,心中那個「如韓信、 耿弇一般的理想 」蠢蠢欲動罷了!

在三國志最後,陳壽還調侃地說了句: 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於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目論者也。

不過我是覺得鄧艾和諸葛恪這個情況其實是不一樣的。

最後,關於鄧艾做個總結:從乙個放牛娃,還口吃(期期艾艾),成長為乙個名留史冊的人物,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無論軍才、政才都堪稱一時之士,甚至陳壽說: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我認為他們是及不上鄧艾的,即使我是張遼粉。鄧艾軍事上無論戰略戰術都有相當高的水平,政治上治國理政也可以預見是一把好手(屯田不是種田,其中的組織、規劃、帶動都是需要水平的),這樣的人其實說一時之士可能都有點低,我認為在歷史上也是排的上號的!不過有能力必然有忌憚和忌妒,加上 「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

」 ,再次證明,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在史冊中是極為尋常之事。鄧士載有政才,他權謀術數如何我只能說可能不高但一般的他應該都懂,所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麼這件事對於他來說,絕對很重要!這或許就是理想。

很多人說姜維是乙個有理想的人,為理想獻身,很多人也因此而成為了姜維的粉絲。其實鄧艾也是如此,為理想獻身!

一句話:這樣乙個勵志楷模,歷史全才,為理想而獻身的偶像,真的值得擁有!

鍾會就之後有時間再說,不想寫了。我第一次對鍾會有映像是小時候看到乙個故事,就是那個「戰戰兢兢,汗不敢出」,據說是《世說新語》,沒看過。這個故事嘛(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 鍾會(225年-264年1月) )

蜀漢如果抗住鍾會鄧艾的滅國戰爭,能否一統天下?

老哥穩 蜀漢自始至終都沒有一點希望一統天下。蜀漢和曹魏的差距不是兵馬數量 將領人才的差距,是本質上的差距。看看曹魏,在挾天子令諸侯這個過程中,一直是把自己的國家當成乙個國家來治理的,有很完整的軍工 糧草 戰馬 兵源體系。當然這得益於一開始打下來的物質基礎,不管他來得是不是光彩。而蜀漢,一開始就是一種...

如果鄧艾失敗了,後世會如何評價他?投機取巧,輕敵冒進,剛愎自用?

錢隊基友尤里醬 蜀軍如果在陰平設防,我倒是懷疑又有乙個王莽一樣的穿越者。記得以前有人考證過,陰平摩天嶺那塊連路都算不上,只能算道,根本沒人想過能做走路道路使用,更別說進軍了。反正我是沒印象鄧艾之前魏蜀雙方有誰想到過陰平道的,有的話求賜教 姜維也只提防陰平橋,就是那個差點被諸葛緒斷了後路的陰平橋 所以...

如何評價這個界鍾會

戰忽局心靈突擊隊 腦殺劣於手殺禰衡,ol許攸,大劣於神甘寧。優於界孫權,曹純。吊打其他武將,特別是馬超和春哥這兩個專剋賣血的,界限突破以後的鍾會完全可以吊打這兩個。先看技能 界限突破 鍾會 勢力 魏 體力 4 權計 出牌階段結束時,若你的手牌數大於你的體力值,或當你受到1點傷害後,你可以摸一張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