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姬姓國佔盡優勢,彼此血緣親近,到戰國卻所剩不多(遠親不追溯),最後不能定鼎中原?

時間 2021-05-07 23:24:27

1樓:Qqqq

周朝的分封模式,是宗親拱衛王室,把異姓諸侯分封到邊遠地區。這種方式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周王室可以就近發動諸侯征討,同時保障王幾安全,弊端則是宗親諸侯沒法發展——鄭國的杯具就是這麼來的,春秋初期鄭莊公小霸,後面淪為晉楚雙雄任意欺凌的附庸,最後被南韓收了。另外周朝也不是傻瓜,搞了一堆防線制約異姓諸侯,比如周朝搞一堆漢陽諸姬封鎖楚國,只不過後來春秋時代楚國崛起把它們都吞了。

秦國本身也起步晚,而且整個春秋一直被晉國壓制,是三家分晉才給了秦國東擴的機會。乙個制度能堅持幾百年已經不錯了,德川幕府的分封水平,比周朝好多了,但也只堅持了不到三百年而已。

2樓:熱愛生活的貓

春秋戰國時期,是乙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乙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公尺國已經成為了常態。

不過,在這份常態中,卻依舊透露出了一點的不尋常,那就是大部分的強國,都是他姓國,而作為周天子姓的姬姓國,卻鮮有強大的。

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南韓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

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西周剛剛建立之時,因為各路諸侯的勢力依舊龐大,周王室一家也無法將他們全部吞併,因此為了穩定時局,周王室就施行了分封制,對那些滅商諸侯進行分封。

但是話雖這麼說,周王室依舊是當時最強大的一股勢力,雖然周王室無法將他們全部吞併,不得已才施行了分封制,但是為自己撈點好處還是可以的。

這個所謂的好處就是,周天子將自己的血脈全部分封在了當時繁華的地區,至於那些外姓人則被分封在了邊疆荒蠻的地區。

這和後面項羽分封時的情景頗為相似,項羽看劉邦不爽,就把他分封在了當時的巴蜀之地,巴蜀之地,在秦朝是用來關押犯人的。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作為這些勢力中的最強者,周天子為自己人謀一點私利也不過分。可周天子再英明也不是神仙,他算不到在幾百年以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那些位於邊疆地區的諸侯可以向外擴張自己的土地,慢慢壯大自己的實力。

典型的就是楚國。

楚國算是西周的老牌諸侯國了,可是他因為不受寵,也不是姬姓,所以一開始分封的地方是當時的南方。

當時的南方和現在可不一樣,當時的南方可是未開化的地方,用通俗點的話來講,就是莽荒之地,因此,當時的楚國也被戲稱為「南蠻」,和秦國的「西戎」並列。

可是,到了春戰國時期,楚國又怎麼樣了呢?楚國地盤最廣,實力也位居前列,沒人敢小覷。這就是楚國地理位置帶來的好處。

而事實也證明了地理位置位於邊疆有多麼便利。

戰國四大強國,秦國、楚國、齊國和趙國,都是邊疆國,而原本最強大的魏國因為地處中原,四戰之地,逐漸衰弱,無力崛起。

這就是為什麼西周之時分封的諸侯國大多都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原因,因為他們的封地太中心了。

那麼,姬姓強國就真的沒了嗎?其實是有的,那就是晉國。

眾所周知,春秋時期的主題是「爭霸」,於是便有了所謂的「春秋五霸」。而關於「春秋五霸」,歷來都有很多個版本,但是無論是哪個版本,肯定會有兩個人,乙個是齊桓公,乙個是晉文公,甚至在某個版本中還指出,除了齊桓公,其餘四個都是晉國國君。

這種說法也許有失偏頗,但是也足以證明了晉國的強大,而晉國就是姬姓之國。

可惜,在春秋末期,晉國國內發生了三家分晉事件,龐大的晉國就這樣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戰國七雄。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三家分晉,那麼戰國時期就只有五個最強大的國家,分別是晉、齊、楚、秦、燕。而在這五個國家之中,有兩個是西周就有的姬姓之國,也不算少了。

3樓:乙隻小青蛙

知乎的老規矩,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春秋時代姬姓國是比較多,像漢陽諸姬這樣的諸侯國基本就是充人數,戰國時期的姬姓國也很多呀,魏國是畢公高的後裔,南韓是晉國桓莊的後裔,燕國是召公奭的後裔,根紅苗正。戰國七雄中,3個姬姓國,2個趙氏,田陳和羋氏各1個。統一中原本身就有一定的隨機性,不是姬姓國統一也不奇怪。

補充一點,劉邦是祁姓,剩下的內容自己腦補吧

4樓:久作無端客

同姓操戈,內部瓦解。

東遷洛邑的周平王,虢公擁立的周攜王,二王並立。晉文侯於西元前760年殺了周攜王,結束並立。

周平王:周幽王之子

周攜王:周幽王之弟

西元前約655年(這個時間我不太確認),晉獻公滅了虢國——假道伐虢。

晉國發生小宗替代大宗的事件,晉獻公採取用卿族力量替代宗族,方有驪姬之亂,也為後來三家分晉埋下伏筆。

與此同一時期的鄭國也發生兄弟操戈的事件——「鄭伯克段於鄢」

鄭莊公與周王室的關係更為微妙,鄭莊公祖父鄭桓公為周厲王少子,周宣王之弟。而與周平王系堂兄弟。

但看看這位「仁」兄,還幹了周鄭交質,射平王肩,割王室麥,原本還是周朝卿士,更為周王室最近的支派,結果帶頭挑戰天子權威。

我說啊,就這一大宗,兩小宗幹的那麼多「大」事,姬姓還能興嗎?

都說禮崩樂壞,禮崩樂壞的,從根本上是至上而下的,如若周厲王行禮制,何至於此,如若周幽王不在立嗣上亂來,何至於此,如若晉國小宗沒有奪位之心,何至於此,如若鄭莊公對周平王有臣子之心,何至於此。壞就壞在,這一群佔著天下最富饒土地的姬家人先「鬧」了起來。

5樓:狂歌扇舞

周王將最好的土地分封給了自己的子孫,荒地分給了功臣,哪怕太公望也不例外。

但最好的地方都是平原,一馬平川,結果你是知道的,最悲催的鄭國誰不爽了就拿他涮一把。

而剩下的荒地楚國,秦國不用說了,齊國有太行山,都是天險。而周室分封的最好的平原土地有險可守嗎?

至於戰國韓,魏,燕都姓姬,但除了燕,都屬於庶出,也可以算他們逆襲成功。

6樓:shy1086

如果對比近代史可能更加明白一些。

在大航海時代,稱霸世界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些國家都不大。之後是英國。其實也不是大國。這可以對比為春秋。

現在稱之為大國的,美國,俄羅斯,中國。這些國家都面積遼闊,人口眾多。而歐洲只有在一起的時候才可以稱為大國。單獨乙個國家的影響力有限。這可以對比為戰國。

7樓:宇文

七雄之三:

燕國召公之後

魏國畢公高之後,姬姓魏氏

南韓韓武子之後,姬姓韓氏

戰國中前期諸侯:

鄭(滅於韓)、魯(滅於楚)

延續到秦初:

衛(康叔之後)

還是不少的啊。

有希望定鼎中原的晉國,錯誤地吸收歷史教訓,無公族,結果被三家分了;

曾經有希望替代晉國,從而走向一統的智氏,因為自大被三家偷襲而滅亡,可惜了

8樓:

同姓同族同血緣,又怎樣?

早在商朝時期,為了爭奪王位,就出現了九世之亂。

周鄭同為姬姓,擁有共同的祖宗,還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更不用說姬姓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了。

定鼎中原者必然是變法者。跟周天子同姓就能定鼎中原?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就名存實亡。

9樓:陳真名

玩三國志的時候,不管你多少軍隊,在洛陽附近落戶,就是等死。所以我一般都是一隊運輸隊拉到建康,或者佔據雲南,慢慢擴張,最後一統天下。

周王分封天下,本家都封在國都邊上,其他都封的邊遠,剛開始還覺得佔了便宜,幾百年後,一堆的姬姓國擠在一起,發展不起來。人家邊遠的,越搞越大。

10樓:「已登出」

古代有個五服制度,這五服制度是講的喪葬時,根據與死者的關係尊卑、親疏遠近,服喪之人穿著不一樣的喪服,從親到遠分別為:斬衰(cui),齊衰(zi cui),大功,小功,緦麻。當然,這種分級不是光看親疏遠近,還有君臣,嫡長等關係,就不細說了,詳細去度娘。

有了這個五服制度後,就有乙個說法叫做:出五服。意思是出了五服關係之外,就不算是親眷了。

那麼春秋到戰國這幾百年裡,所謂的血緣親近,早就不知道五服之外多遠了,在那時候人的眼裡早就不算是有血緣關係了,更談不上親疏遠近了。

11樓:

企業兼併,虞國、虢國、霍國等小姬國被晉國吃掉了,漢上諸姬被楚國吃掉了。

至於血緣親近算不了什麼。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

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12樓:水潤萍

戰國……燕、韓、魏都是嘛,只不過韓、魏就算是姬姓也沒什麼用了,畢竟三家分晉…………周天子再不承認也是事實了。

說起來,春秋時姬姓大國的存在感主要也就是晉國刷的比較厲害,其次是魯國,齊楚吳越表示醬油路過。

13樓:林先生

「先生能否告知寡人,天下將亂,哪些國家會強盛」,鄭桓公說。

「齊、秦、晉、楚」,太史伯說。

「為什麼?」

「齊國是姜姓,掌管禮儀,並且齊國國土廣大,他們會興盛」,「秦國的秦仲是時勢的俊傑,他也會興盛」,「晉國據守險要之地,靠近弱小的國家,若實行仁政,也可以強大」,「楚國,擁長江以南廣大土地,他也會強大」

桓公說:「好,多謝先生教寡人」

在春秋時期,要成為霸主,必須有乙個必要條件。

就是地理位置處於偏僻位置,而不能處於中原地帶。因為中原地帶戰爭頻繁,根本沒有時間休養生息。比如晉楚爭霸的時候,楚國強大,晉國可以攻占戎狄,來增強實力。

楚國也無法攻打晉國本土。同樣,楚國擁有漢水的便利,中原國家無法南下攻打楚國。因此兩國處於均勢。

齊國、秦國也是如此,都是位處於最東方和最西方。

西方姬姓的衛國、鄭國等等國家,由於處於中原地帶,戰爭頻繁,只能臣服於大國尋求保護。鄭國朝晉暮楚的美名可不是白得的。而魯國只能臣服於晉國和齊國,所以他的處境很尷尬。

而血緣關係解體是春秋時期乙個趨勢,晉國攻打鄭國,是毫不手軟的。連天子,晉國都不放在眼裡,何況是其他姬呢?

14樓:來耳

金角銀邊草肚皮,地緣很重要。開啟地圖,看看周代的同姓諸侯都封在哪兒就明白了。

另外,這個問題問得很彆扭。

首先,春秋時姬姓國並沒有佔盡優勢,幾個版本的「春秋五霸」當中,只有晉和吳是姬姓

其次,雖然三家分晉了,但韓和魏依然是姬姓啊。戰國七雄裡反而有三個姬姓,比春秋五霸的佔比還高那麼一點點,這簡直是姬姓國的雄起了,怎麼能叫「所剩不多」?

而且,題主在括號強調「遠親不追溯」,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啊。就算是春秋時的晉國和吳國,難道就不是周王的「遠親」嗎?單就傳世文獻的記載來說,吳國的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的兒子,魏氏(國)的祖先畢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晉國的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幼子,韓氏(國)出自晉國曲沃一系的公族,到底哪個算是「遠」,哪個算是「近」呢?

請問春秋戰國時期姬姓就是姓姬嗎?

曹振 你知道你還問?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女的有姓,男的是氏,你看到我把女的放在前面,應該知道了,那時候是母系社會,所以上古八姓就是 姬 姚 媯 姒 姜 嬴 姞 妘。後來男性的重要性凸顯啥的之後,反正成了父系社會了,這個時候是黃帝的時候,黃帝姓 姬 而五帝直到夏商周理論上部落政權都是有姓...

為什麼很多姓都源自於古代姬姓?

周800年哦,子孫後代必然多啊,姬姓諸侯國有以下這些 文王子輩的有 管 蔡 郕 霍 魯 衛 毛 聃 郜 雍 曹 滕 畢 原 鄷 郇等 武王 周公子輩的有 邗 晉 應 韓 凡 蔣 邢 茅 胙 祭等其他輩分封的有 芮 息 隨 賈 沈 密 鄭 虢 滑 樊等後來魏晉隋唐時期的八大世家,其中兩大世家是姬氏直系...

為什麼那麼多姓都是姬姓的分支?

穎龍不是yin龍 上古姓氏分離。姓,代表祖先,但是現在是什麼樣不知道。氏,其實就是封地,比如嬴姓趙氏其實就是封地在趙,姬姓魯氏就是周公旦之後,封在魯國。他們為了突顯自己地位,稱氏不稱姓。到了周朝,唯天子可以姓為氏 因此始皇帝可以叫嬴政,但是他的先祖可不行,只能叫秦什麼,他們這一支是秦非子的後裔,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