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今年這個降雨量,三峽大壩在防洪上做了多大貢獻?

時間 2021-05-30 00:02:49

1樓:Hotaru

今年發揮的作用將是歷史性的。

這幾天江西洪災,鄱陽湖先是江水倒灌,後是連降暴雨,多方告急。三峽作為上游大壩,攔不住下游的雨,只能通過減少自身下洩量來減少下游防汛壓力。

三峽、葛洲壩工程最主要的作用是發電。2023年第一季度疫情期間發電200餘億度電力,支援復工復產。大壩的水下洩量,主要來自梯級82座發電機組用水。

這些電力輸送給了湖北河南江西重慶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共10省市。

從三峽官微2023年7月11日發布資訊看,三峽梯級大壩已經於6月11日完成汛前削落任務,水位較低,騰出了足夠的庫容應對洪水。7月11日,三峽庫水位150.1公尺,可用洪水庫容88%(已使用12%)

7月11日,為進一步減小水下洩量,梯級82座電站已經手動關停17臺,下洩量進一步減少至19000立方公尺每秒。與此同時上游來水量維持35000立方公尺每秒,峰值未來一周可能達到50000立方公尺每秒。

更新:7月13日11時,三峽水庫水位為153.76公尺,可用防洪庫容為173億立方公尺,庫容剩餘近8成。

7月23日20時,三峽水庫水位160.15公尺,下洩量43300立方公尺每秒,上游來水量33000立方公尺每秒。這幾天下游水位基本是超警戒或超設防線,已經沒有超保證水位、歷史最高水位的監測點。

為保證基本的船舶通航和發電,三峽不可能完全將江水截斷。目前三峽梯級電站發電量佔全國總用電量約2%,佔地區用電量比例會更大,只能等其他發電方式如火力電站執行上網後才能進一步削減發電量。

2樓:傾聽秘密

三峽最大的作用並不是硬性防洪,指望著三峽把上游的洪水全攔下來,不現實。

三峽很大,但也有極限容量。

三峽最重要的作用是調節。

調節的作用,就可以把以往那些直接衝向下游的洪水,暫時攔截一下,本來每秒三萬立方的出水量,可以調節成每秒一萬甚至更低(資料只是比喻,實際上數量應該比這個更大)。

把本來一天就湧向下游的水量,控制成五天或者更久。

這就相當於有了緩衝。這樣對下游的危害就基本被化解了。

再打個比喻吧,乙個人從十樓上掉下來了,本來是必死無疑的,結果有張網攔了一下,結果就可能是輕傷或者完全無事。三峽就好似這張網。

3樓:呆呆

三峽水庫庫容相對長江年徑流量太小,季度調節都做不到,所以它無法在汛期把洪水全部攔截下來,但是仍能發揮一定的防洪作用。

下面舉乙個淺顯的例子。

假設在七月份裡面,三峽斷面處的流量15天是6000m3/s,15天是10000m3/s,而如果下瀉流量超過9000m3/s下游就有潰堤的風險。那麼,三峽大壩就可以平衡一下,攔截一部分洪峰,保證七月裡每天的下洩流量都是8000m/s,這樣下游就不會出現潰堤的風險。

這就是三峽削減洪峰的作用,當然實際防洪排程比這要複雜的多,會綜合考慮上游雨量、下游雨量、上下級水庫庫容、未來天氣情況等等因素。

但是千萬不要神話三峽大壩的作用,不能讓三峽水庫200多億的防洪庫容去攔截掉長江上游整個汛期的洪水,就如同不能讓乙個一百來斤的人一頓吃完一袋大公尺。

有人硬說他能吃下去,那希望您能開個直播,我等長長見識。

4樓:檸墨雨

這次洪水直接從天上下來的,22.5個東湖。長江大壩管不到的,不過一般不會下這麼大這麼奇葩的雨,大壩還是很管用的,起碼不需要老在盆裡漂。。

設計降雨量的概念是什麼?

Ethan 根據中國氣象科學資料共享服務網中國地面國際交換站氣候資料資料,選取至少近30年 反映長期的降雨規律和近年氣候的變化 日降雨 不包括降雪 資料,扣除小於等於2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將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進行排序,統計小於某一降雨量的降雨總量 小於該降雨量的按真實雨量計算出降雨總量,大...

降雨量的公釐厘公尺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建大仁科 現在降雨量一般是使用翻斗式雨量計來進行測量。翻斗式雨量計的原理是 雨水從最上端的承雨口進入承水器,落入引水漏斗,經漏斗口流入翻斗,當積水量達到一定高度 比如0.1公釐 時,翻斗失去平衡翻倒 將水倒出,隨著降雨持續,將使翻斗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斗翻轉次數變成電訊號,送到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

降雨量多少公釐是個什麼樣的概念?怎麼能夠通過文字形象的感受到?

volley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是一般人,就是我們學大氣的,剛開始也對這個單位沒什麼感覺。降水量不像溫度單位一樣能直觀感覺到0度冷,40度熱。我們一般感覺到的是降雨強度,大雨傾盆或者小雨連綿。公釐這個單位是個累積量,夏天半個小時的雷陣雨雖然大,也不過幾個公釐。陰雨連綿時節一天能下個十幾公釐,雨也不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