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機械加工的過程只能靠人手而無法用機器代替?為什麼?

時間 2021-06-01 04:55:07

1樓:心在漢

我不是行內人,但我看過的不少紀錄片裡,即使是發達國家的很多生產線上,也還是大量配置人工的,可見若全面替代,也是在很久以後了吧?

2樓:匠爺

題主了解一下超八級鉗工的歷史就知道了。

人的神經系統是最複雜、最精密的控制系統,這是任何裝置控制系統都比擬不了的,所以標準的直線、圓、平面、圓柱或者球等幾何特徵,手工打造的是最精密的,複雜曲面擬合度也是手工完成的最高。

做個最簡單的實驗,可以嘗試找不同的人和機器分別畫一條直線,結果一定是少數人優於機器優於普通人。

不過,這種感知與控制能力是先天的,並不是後天培養都能成功的,而且可能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強的能力,才會給人機器更精準的感覺。

3樓:長河落日

我認為機械加工在發展的早期受限於裝置的技術水平,需要不同技能工種的技工來配合完成加工,過去我們有車工,銑工來操作手動工具機完成車,銑加工,現如今隨著數控技術的普及,無論是cnc還是nc,甚至是車銑復合,已經讓這些技術工人換成了只需要上下料,裝夾料的普工。而鉗工正是一種對複雜加工條件下機器無法達到的工作的一種補充。正如成型模具需要人工省模,汽車模具需要人工拋光。

但我們回想一下人類的發展史,及工業革命歷程,高自動化,電氣化,機械化整合遲早要替代手工作業,只是說在質量,效率,良率,利潤,成本面前,我們如何選擇一條有效的工藝路線及對應的裝置工裝。

題外話,知乎裡黑機械的不少,黑製造加工的也不少,但我覺得能把工藝玩的轉的製造工程師不單單是經驗問題,很多時候在面對成本等問題,也需要類似軟體演算法一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4樓:非法操作

自己其實挺反感所謂啥「大國工匠」的說法,舶來的也不消化一下,就照抄,永遠是中國人愚蠢的表現。早已進入社會化大生產時代,還提倡工匠精神,還不如去提倡科學與遵守規範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精神……,做壽司,做家具,做手工藝品……你可以提工匠精神,因為那是藝術創作,產出的是承載文化的產品。回歸正題,現在除了設計類的工作外,真沒有幾個不能被機器替代得了,這也要歸功於仿生工程等等交叉學科。

5樓:成都惜我家具定製

斜榫卯沒辦法,只能手工打,因為且斜且深、所以只能斜著鑿,如果鑿不動了就用電鑽在鑿出的洞裡幫忙鑽一下(鑿洞排好,這樣就可以控制鑽的面積和角度,也不容易鑽崩);屬於難弄的榫卯之一,非大師傅不敢輕試;

6樓:陳滌

當然是製作鈔票印版啊。以日元為例,在日元中,凸版、凹版、平版等所有的印刷方式通通都用上了。以福澤諭吉萬元鈔為例,正面肖像畫和票額數字以及周圍的蔓藤圖案用的是凹版一色,印章跟紙幣號碼是凸版二色,其餘的地方是平版六色。

背面雉雞跟文字是凹版一色,印章是凸版一色,底是平版三色。

正反面上的每種顏色都要各製一塊原版,要想印出鈔票就必須做出十四種顏色的原版,每塊版只能有一種顏色的線條。加上定型用的母版,一共需要刻十六塊版。加上輔助版,需要二十塊以上的數目。

而且,如果用普通的方法做凹版原版的話,上不了太厚的墨。印製日元的技術是深凹版,需要用刻痕比普通版深的版通過高壓把墨印到紙上。

不僅是版的刻度深,人工刻製的原版在工藝上也是十分驚人的,在鈔票上的福澤諭吉像的眼睛裡可以看到細線,一公釐寬度裡細線的數量達到十二根。這裡必須靠人工完成。由於現代機器社會的人大多已經不靠手工藝來製作複雜物件,刻版手多數都是年紀很大的老人,目前的情況就是去世乙個少乙個。

至於各國是不是還有秘密的製版人才,這個不好說,他們恐怕都得退休了才會為人所知吧。

用蝕刻針尖在一公釐裡十二根細密線刻寫出來,必須屏住呼吸,用磨得最大限度的蝕刻針的針尖戳一樣地把黑色油墨著上去。實際做這項工作的刻版者到底該是怎樣工作的呢?

蝕刻針工作圖:

雕刻日元印版的是大藏省的雕刻家押切勝造(已故),是在刻版界幹了四十年之久的老藝人。雕刻敏銳、纖細且奔放。他刻出的圖案通過線的強弱和密度差這兩種技法的組合來表現的,小到一根極短的線,甚至是乙個點的安置,都經過了巧妙的計算,堪稱神技,是傲於世界的手藝。

押切勝造先生的代表作,超越日元刻版的雕版巔峰之作,C744東照宮陽明門郵票。

放大的雕版細節:

實際雕版的大小:

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機器不能加工, 凹版刻版一般都用的是凹版雕刻機來雕刻。在雕刻機上有兩個滾筒,各自的前面都安裝著軌道。乙個滾筒用來掃瞄,另乙個是用來卷做原版的銅板。

在掃瞄用的滾筒上放上原稿,就會自動進行色分解,刻製出洋紅、黑、青綠、黃等基色的原版。工作方式是把鑽頭靠在卷著銅板的滾筒上刻入畫像。因為是自動雕刻,滾筒和鑽頭的角度經常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

要想畫出平滑而細密的線,無論如何都會超出界限。

答案節選自我的專欄文章。

7樓:稀里糊塗先生TJ

對於大批量的零件加工來說,當然是機加工的效率更高,且精度方面能達到乙個相對的統一,但對於產品處於研發階段的零件都是單個生產,且在除錯過程中需要不斷修改的,是手工加工更好。機械加工首先要裝夾定位,這個時候就會有乙個定位誤差,在裝夾的時候又會存在乙個夾緊力可能會讓工件變形,對後面加工精度產生影響,對刀的話現在有專門的對刀儀,誤差會更小一些好說。而在進行零件的修整時候,手工加工的靈活性就更顯而易見了,加工力沒有機加工大,那麼夾緊力也就不會那麼大,零件變形也就小,對刀要求沒有機加工要求高,場地環境沒有機加工環境要求高,但是,對於操作者來說,手工加工的技術人員要有相當的加工經驗才能保證加工精度,而機加工的話相對就好一些,機加工主要靠工藝和裝置來保證加工精度。

8樓:李紅薯

泥工!!!我就是幹這行的。在我愛發明看過乙個會砌磚的機器,我是笑到cry 。我們泥工砌磚是最基礎的,也是我們泥工工作量最大最多的一項,為什麼沒乙個發明來解放我想飛的雙手 。

9樓:王寧

機加工和焊接幾乎都可以用機器取代人工(補償系統的應用很廣泛,比如外圓磨可以自動加工到能探測到任意尺寸),但是裝配方面,如果想用機器完成則需要零部件也具有一致性(cpk),一大堆不規則,低精度的東西,則需要人工控制1個或者多個補償環(尺寸鏈)來完成最終的精度。

10樓:原草

題主希望回答的角度是手工藝尺度的東西,但是非人不可的尺度反而不是這個大小。當被加工物體大到一定程度一直與環境變數多到很難控制時候,並且精密程度要求又不是非常高的時候,用機器就幾乎變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大型的建築鋼結構裝配,船舶焊接,石化廠的管道安裝,這種細碎又規模龐大的製造,人力尚且不能被替代。

首先是成本,大尺度建造不可能像工具機加工一樣製造乙個比建築更大的」建築工具機「來製造乙個建築,在有限個建築的建造中,這樣的機械的製造和使用成本根本沒辦法收回。

第二是這些大型構築物的建造過程都是先完成主體結構再安裝附屬設施,這時候用人工就比較容易鑽進難以到達的角落進行後續裝配,但是只用機器的話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就很難做到。就好比給檯燈裝燈泡這種人可以輕易完成的小事,用機器完成的成本就會非常高。

其次是控制邏輯也不一樣。小尺寸機加工時候,機器可以通過控制環境變數保證產品尺寸穩定,但是大到石化裝置裝配或者超高層建築建造時,無論過程公差怎樣控制,由於工序數量巨大導致的公差積累會在最終大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因此想通過控制公差來保證管道自始至終安裝到位或者建築嚴格垂直都根本不現實。

此時的建造邏輯是在建造中不斷使用測量手段確定尺寸,再臨時制定策略進行修正或者在之後的工序補償。這個人來臨時決定加工策略的過程,由機器來實現就非常困難。

11樓:

據老師說,機器加工能達到的精度有限,而超高精度的件,機器加工做不到,只能由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來完成,這種工人師傅數量比較少。不排除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機器加工可以取代人工的加工

12樓:yzycool

大國工匠裡提到的各種零件其實大部分屬於小批量或單件生產,小批量一般不會去訂製專用加工裝置,成本太高了。而通用加工裝置精度其實有限,沒想象中那麼高。

超高精度的通用裝置………禁運啊……

13樓:Adobe

不太同意第一那個回答,並不是所有人工都能被機器取代的。

就拿磨乙個平面來說,極精的平面並不是機器磨出來的,因為機器磨是連續的磨,會產生細微的熱變形導致不能達到超精的平面,一定會讓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去精磨,所以現在的高階鉗工還是很吃香的。

再說一下樓主擔心的斷層問題,不是人越來越少了,而是很多做這個的樓主接觸不到而已,那些所謂的大國工匠什麼噠也都是技工出身,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問題來了,

14樓:smith john

日本高鐵的火車頭需要技工用錘子一錘子一錘子敲出來,說是機器加工的高速執行是會變形,乙個車頭大概五年,學習這個技能要十年左右。

15樓:沈琪

我是開一家腳手架公司(生產)的。

我們的產品一點也不高大上,加工工藝也簡單,那麼是否可以全部用機械手代替人工呢??

存在以下幾種無法取代的情況。

1、成本過高。如果批量小的話,純機械加工必然成本遠高於手工操作。

2、容錯性差。比如我們經常會有兩根鋼管90度拼起來然後焊接的情況,其中一根鋼管需要切弧形缺口,以便卡在另一根鋼管上。在這個加工的過程中,稍微有一點拼接不到位,用機械手就完全沒有辦法焊接了。

至於造成拼接不到位的原因,可能性太多了,所有的加工都是存在公差的。

3、缺乏專用機械。有些產品是有可能使用機械加工的,但是全世界這樣的機械可能總共也就需要幾十台或者幾百台,在沒有充足利潤的前提下,請問誰會去開發、設計、生產這樣的機械?

4、存在完全沒法機械加工的工序,比如,熱鍍鋅之後包裝。包裝的過程中必須將熱鍍鋅產生的鋅渣和鋅瘤全部清除,請問這個怎麼用機械加工?

16樓:徐洋

自己本身做工業自動化非標裝置

在我很小時侯我爸給我說過一點自動化的入門科普其中有這麼兩條:

1.理論上講一切人能做的機器都能做,功能只與成本有關係(包括現在技術不能實現的其實是因為沒有合理的經濟效益去支援研發)

2.往往在人看來很簡單的動作讓機器來做非常非常難,而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動作機器可以輕鬆應對(給我舉例從左邊盤子裡拿個玻璃珠放到右邊盤子兩歲小孩就能輕鬆做到,而機器可能就牽涉機器視覺、軌跡控制、力反饋等等現在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而讓人一秒鐘給300個工件打孔就是不可能的可對機器來說簡單到乙個電機加簡單結構就行了)

當時給我啟蒙科普的這兩條成了我後來業務上初步判斷研發難度的準則了...看上去人幹很簡單的工作...改造自動化一定技術很難...而客戶說人幹不了的我都估計不會太難

你的例子中焊薄鋼板,銼平表面,我覺得應該不止這麼簡單,但凡在需要人來操作而且是「老技工」來操作的條件的時候,往往都是因為老技工有經驗,而經驗翻譯到機器上是什麼呢?就是識別、測量、匹配、分析,但是機器最不擅長的就是這些了...開發這樣一套系統成本可能遠遠大於乙個老技工

孩子的教育難道只能靠母親嗎?

搖長搖短 教育方面,父母都是並行的,嚴格說,如果父母放任散養,孩子優秀的機率越來越少。還有乙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 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不高,並且不進步,總是以老方法教育孩子。包括我也都是吃過這個虧的。所以,教育這件事,本身就是父母 老師 孩子共同的努力。 白水苠 養不教父之過,父親應該在孩子教育中佔主要...

如何理解 發展的問題只能靠發展解決 ?

歷風 發展的問題只能靠發展來解決 和 早該管管了 這兩句話,都沒有主語,因為說這話的人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解決的權利,也沒有管的權利,所以把主語省略暗示自己屬於主導的一方,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安慰的阿Q話術。 有戶人家,家裡三個孩子,其中兩個是平庸大頭娃,乙個長的俊俏丈夫大男子主義嚴重,還時常家暴老婆和大...

機械設計製造加工等過程中最重要的概念有哪些?

宜薦 機械設計是機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機械生產的第一步,是決定機械效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機械結構設計更是機械產品設計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不同型別的機械結構設計中,通常是確定完成既定功能零部件的形狀 尺寸和布局。機械結構設計的過程是從內到外 從重要到次要 從區域性到總體 從粗略到精細,權衡利弊,反覆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