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Tom Hanks製片的《太平洋戰爭》花了更多的錢反而口碑不如《兄弟連》?

時間 2021-05-30 04:45:09

1樓:江州板斧殺人狂

主要原因是《兄弟連》是根據一本回憶錄改編的,E連作為敘事核心非常明確。

而《太平洋》是由兩本回憶錄和一部分真實事蹟改編的,如何讓劇情不散、觀眾看著不亂,非常考驗導演的水平,從實際效果上看《太平洋》做的不能算差,但還是不夠優秀,但這種略鬆散的結構尤其對於路人觀眾就是強力勸退點。

2樓:孟德爾

總體來說,《太平洋》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長度不夠。

大家肯定都發現了,本劇的情節很零碎,很多片段都沒有前後銜接。以前我只是聽說過因為成本問題砍掉了大量劇情,很多拍好的鏡頭後來也被放棄,因為沒什麼可靠的證據所以我就是隨便一聽,但是看了《太平洋》的兩本原作,我覺得這個說法很可能是真的。

《太平洋》參考的書籍有很多,但主體情節來自羅伯特萊基和尤金斯萊奇兩人的回憶錄,然後加上巴斯龍的事蹟。

單看經歷的戰鬥,E連主要是諾曼第+市場花園+阿登反擊戰,而陸戰一師是瓜島+布干維爾島+佩里留+硫磺島+沖繩,涉及的戰鬥更多一點,涉及的人物也比較多。不難猜想,編劇在進行取捨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很多朋友都覺得《兄弟連》的角色塑造好於《太平洋》,實際上《太平洋》原作中的角色刻畫並不差,配角的故事脈絡非常完整,然而電視劇集裡沒表現出來。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大家應該都記得,萊基跟中尉不對付(書裡他的外號叫常春藤中尉,諷刺他的公子派頭),實際上最初的起因是特納魯河口戰役時,提出戰術的是萊基,中尉很清楚這件事,但戰後是傻笑鬼公升官了,那以後萊基和中尉就不對付了。後來在澳洲修整時,作為萊基違反軍籍的懲罰,他被調去其他連,到了那裡他又和新的上級鬧矛盾,事情後來鬧到不可收拾,所以才有第4集的內容。這些內容在電視劇集中只表現了一些片段,沒頭沒尾。

這裡可以對比《兄弟連》中第一任連長索伯和後來的笨蛋戴克,有專門的情節線說他們兩人為什麼招人恨,這樣對塑造角色就好很多。

還有更糟糕的。第二集結尾的時候,有一場戲是萊基他們上了船,然後在海軍餐廳裡喝咖啡。那場戲非常莫名其妙,給人的感覺是海軍廚師不想給他們咖啡。

後來他們上了船,想向海軍討一點咖啡喝,萊基小心翼翼地問,他聽沒聽說過陸戰一師,國內還有人提到他們嗎?然後海軍士兵很崇敬地說,你們現在在國內成了英雄,所有人都知道了瓜島的故事。然後萊基他們全哭了。

按照原意,那個海軍士兵其實是因為見到英雄士兵所以感動得不知道說什麼好,但是電視劇集表演得很糟糕,還把前因後果都刪了。

我估計原始劇本應該是保留了很多原作的內容,但是最後剪輯的時候都被砍了。這個鍋製片和編劇應該各背一半,如果當初就知道長度受限,就應該把相關情節都砍掉,而不是剩一點。

感覺編劇的水平還是夠的,只是因為很多客觀因素沒有辦法仔細推敲劇本,或者拍出來了卻被剪掉。可以對比斯萊奇當主角的第7和第9集,這兩集都只有他乙個人,但是明顯第9集比第7集的觀感好。第7集的情節非常分散,觀眾基本搞不清他們在幹什麼,而第9集非常連貫完整,從頭到尾就圍繞那乙個陣地。

原作中沖繩戰役的內容比電視劇集表現得多起碼3倍,但是編劇大膽地裁剪了大部分戰鬥,專門描寫其中一段戰鬥,然後把情節素材圍繞這一段重新組合。如果第7集也這樣處理會比現在好很多。

編劇也有寫得好的地方,比如把斯萊奇的小夥伴塞德加到了萊基他們隊裡,用這條線串聯了兩組人物,這個角色給人印象很深。

3樓:

奪島戰役就和島嶼一樣,瑣碎斷裂,很難有大場面,而且連續跳島戰鬥情節看起來總是一小截一小截的不連貫。各個小島上也只有日軍和美軍在坑道裡廝殺,場面不好看也不好表現不說,缺了很多歐洲戰場上美軍與當地民眾、抵抗組織、與德軍同居生孩子的當地女人、集中營裡被解救的猶太人等等互動反思戰爭,表現複雜人性的豐富細膩的情節,顯得不夠豐滿。

4樓:

兄弟連是表兄弟們的戰爭,是「文明人」間的戰爭,是一群歐洲後裔坐飛機降落到歐洲和另一群歐洲人之間的戰爭。

太平洋戰爭是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之間的戰爭,是一群歐洲後裔坐著登陸艇在「野蠻未開化地區」和一群「半文明人」之間的戰爭。

5樓:mace

不同意本題幹結論,我覺得太平洋是更好的劇集,至少是同樣偉大。在表現「古來知兵非好戰」這個主題上,沒有作品比它更好。尤金開始的時候是意氣風發的Sunny青年,打到最後是什麼樣子?

下雨下到人自殺是怎樣的壓抑?癔症發作到被戰友拍死是怎樣的殘酷?敵人隨時會從背後的地下出現是什麼體驗?

盔明甲亮氣宇軒昂的解放者和衣衫襤縷疲憊不堪的武裝叫花子,哪個更接近於真實的戰爭?或者說哪個更能體現多數士兵在多數時刻的狀況?兄弟連情緒高漲得讓人近乎於心生嚮往,但太平洋漫長而殘酷得讓人對所有參與者心生憐憫。

以戰反戰,感謝hbo

6樓:

因為這部劇非常擰巴。不是說它不好,而是不符合觀眾對hbo年度大劇的期待。

類似的例子還有李安的綠巨人。

導演本身的野心非常大,希望在戰爭這個題目中反思戰爭本身的意義。於是這部劇變成了一部長達500多分鐘的長篇文藝戰爭片。而事實上,大部分觀眾對於年度大片的期待就是殺與操,大家就是喜歡看劇情連貫,情節緊湊的商業大片。

對於戰爭片,如果有強烈的愛國主義那就更好了。

反觀太平洋,這一切都沒有。少得可憐的戰爭場面。跳躍的情節。一切都不按套路出牌。甚至愛國主義都沒有符合人們的期待。

兄弟連有一集專門講,為什麼要去打德國。一定程度上,劇集給了乙個非常簡單粗暴的答案,因為德中國人壞。為什麼說他們壞。於是又有了集中營的劇情。於是整個戰爭的正義性不言而喻了。

而在太平洋上,並沒有給出這樣乙個簡單的答案,甚至沒有給出答案。戰爭這麼操蛋,我們為什麼要打這場仗?戰爭摧毀了士兵們的身體和心靈,殺人甚至僅僅只是為了簡單的取樂。

戰爭並沒有解放任何人,無差別的攻擊,無論平民還是敵人,通通寸草不留。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戰爭?僅僅是為了報復?

劇集沒有給出答案,每乙個認真看完劇集的人都如鯁在喉。

這樣的一部劇怎麼會有好的評價麼?

7樓:spriteex

1.因為兄弟連在先造成一部分人先入為主的認為戰爭劇就得朝兄弟連那種方向拍才叫好

2.從太平洋幕後花絮中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以及其他人的解說來看,太平洋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向那些在泥濘中奮戰的老兵致敬而拍的,在「眾口」和真實之間該劇很明顯的選擇了後者,或許是已經做好捨棄一部分商業效益的準備了,粗話講就是人家壓根就沒打算討一些半吊子的喜

或許是我本身對二戰歷史稍有了解的緣故我看太平洋時沒覺得主線亂,個人認為這兩部都是好劇,都很好還原了各自部隊當時的環境和狀態,他們都是既平凡又能稱得上英雄的人。兩部劇無好壞勝負之分,有些人覺得太平洋不好角色裡一堆兵痞而兄弟連很光偉正,對於這點最好的回答就是希德尼菲利普斯採訪時說的一句話「在那個環境,沒有人不變的滿嘴髒話」

8樓:老司機開車了趕快報警

其實我感覺我們國家基本上很難拍出像兄弟連,太平洋戰爭這類的戰爭迷你局!不是說沒有題材,也不是說導演沒能力!而是沒有像美軍一樣的健全,完整,系統的軍隊編制!

尤其在解放戰爭時期,很多作戰部隊都後來直就被兼併或者直接就斷了番號傳承,沒有歸屬了!也就意味著很多戰爭英雄故事的線索無法銜接上了!如果進行片段的臆測或者瞎編也就失去了意義!

感覺如果一定要拍可以從抗美援朝中找找題材!但抗美援朝的戰爭其實最多只能算平手,而且我們付出代價太大了!從單位傷害來看比抗日還要大!

完全是在拿命在填!唉……

9樓:貓哥

兄弟連我看了3遍,每次都發現新的細節,感嘆編劇的高明。然而太平洋我看了一遍就感覺像得ptsd,對戰爭的恐怖描寫的太露骨。至今沒看第二遍

10樓:加菲

兄弟連雖然也是體現了戰爭的殘酷,但是整體氣氛還是積極樂觀的,再加上空降兵確實是美軍王牌部隊了,士兵也基本都是精英;太平洋太壓抑了,最後一集描寫戰後都看的很鬱悶。兄弟連我可以不停重複的看不膩,太平洋一遍足矣。

11樓:西風獨自涼

我不同意這個看法。

《太平洋戰爭》不只滿足於歌頌為自由而戰的豪情,藝術品質和思想深度遠超《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鏡頭直指戰爭對人性的傷害和異化

12樓:「已登出」

我覺得還是劇本的問題,《太平洋》主角就有3個,且彼此之間關聯還不大,都不在乙個地方,讓人看的很跳躍,這種劇本要出彩很難的。

影院上映的譯製片為什麼沒有字幕?

作為正常觀影而非語言教育,講當地語言的電影本來就用不著有字幕。估計也就香港之類的地區,會 真的 需要雙語字幕。在美國電影院裡看英語片會有英文本幕麼?美國觀眾能從拉丁口音 印度口音中聽清每乙個字麼?其實就像我們聽周董的歌一樣,大致能聽懂就可以了。當然,如果你在家裡看電視或影碟,倒是可以開啟CC字幕,享...

製片人是做什麼的?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製片人 導演 監製的責任都是相同的,傳送乙個我回答的另外乙個關於製片人的問題 與導演相比,現今好萊塢製片人對一部電影的影響有多大?在製片人中心制的影片製作流程中,製片人是整個專案的最高負責人,他連線投資人和製作團隊,分配專案資金,控制製作的全部流程。如果要用乙個公司來做比喻的話,...

如何理解《山河令》導演和製片說的 新武俠 ?和老武俠的區別是什麼?

Sapphire 我覺得他大概想要表述的是鏡頭更漂亮?加了些偶像劇的元素,讓畫面更好看更符合當下觀眾,尤其是很大一部分女性觀眾的審美了吧。比如我哈哈哈 尤其是武打片段,那種衣袂翩躚的感覺我個人還挺喜歡的,雖然有的地方慢鏡頭真的多,還有的地方像跳舞 也因此周溫之間的氛圍感的確不錯 可是確實就還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