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本末有無之辯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時間 2021-06-08 12:35:17

1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中論要解釋智諭觀有無品第十五

當知諸法各個性相,皆緣生幻有,非為本性。諸法之根本,皆以無性為性。諸法各自性相,與諸法本性不同。

諸法各自性相,是有相的,生滅的,有作的。諸法本性,則非有相非無相,非生滅非不生滅,非有作非無作。總而言之,隨緣無性,乃一切法性。

無性隨緣,幻現諸法各自之性相,故論主答曰:

[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

性則不改義,故性即自己決定,不應從緣出。若從眾緣而出,即是無定性,以無定性方能隨緣現各自性相。

作法即生滅法,有為法。若性從眾緣出,即是生滅的有為的。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以性是不生不滅不改的,非是因待異法而有。若因異法成者,即非法之自性。

當知作法生滅無常,不得謂性。無作不生不滅,方得謂性。但不生不滅非是有不生不滅,若於生滅外另有不生不滅,則此不生不滅即是斷滅。

故生滅即不生不滅之生滅,不生不滅之不生不滅。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方是中道。何故如此?

以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故。無性隨緣,則無作而作。隨緣無性,則作而無作。

無性是無,隨緣則有。無性隨緣則不無,隨緣無性則非有。以不有不無,只照有無,則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無而不無,不無而無。故曰觀有無品。

問曰:諸法若無自性,應有他性。答曰:

[法若無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無他性亦名為他性]

法無自性,當亦無他性。因為自性對他性而言,亦名為他性。他性對他性而言,亦名自性也。

問曰:若離自性他性有諸法,有何過錯?答曰:

[離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若有自他性諸法則得成]

法以性立,有性始有法,無性則無法。故離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問曰:法若非有,應即是無。答曰:

[有若不成者無雲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為無]

有壞名之為無,故無因有而立。有若不成者,無雲何可成?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

若人執著諸法而生見,則見自性。若破自性,則執他性,若破他性,則執法有,若破有則執無,若破無則迷惑不識佛法真實義。此皆執見之咎,若捨其見,則不見自性,不見他性,不見有亦不見無。

如是則見佛法真實義。

[佛能滅有無如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異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

若法定有自性,則不應改變。若有改變,必是無自性。

[若法實有性云何而可異若法實無性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有性,云何而可異?法定有自性則不改故。若法實無性,云何而可異?法無自性,是無其法故。

[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

法若決定有,則不應無,若永遠決定有,便著於常。法若決定無,便是斷滅空。所以有智者,不應著有無。

問曰:何故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答曰: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

若法永遠有定性,故非無則是常,若法先有而今無,便是斷滅。先有今無,是人斷滅也。

當知無效能隨緣,雖無而不斷。隨緣而無性,雖有亦非常。

黃執中和熊浩的「浮屠之辯」哪方贏了?

以我來看,熊浩輸了。理由是 雖然熊浩的看著爽,戰術以及呈現好像好厲害 心理戰,藏論。但是相比而言黃執中的闡述更有邏輯力度。具體說說 A 理論 其實觀點沒有絕對對錯,都是相互轉化的,互為補充,就好像事物的一體兩面,辯論時只能從某個角度講,即在什麼情境下於我方有利,什麼情境下於我方不利,然後做好準備,於...

《逍遙遊》中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是不是對陽明心學「尊崇天理,以禦萬物」的最好詮釋?

陽明學社 莊子是個寫散文的高手,在修辭上下足了功夫,好高騖遠,希高慕大。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讀起來確實酣暢淋漓,但浮華流於外,的然而日亡。儒家不會說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下這個 乘 與 御 有問題,以遊無窮 虛說光景。讀老莊,要能體會到,他們總是站在 道 的外面來說 道 大程夫子批...

為什麼有許多人認為以貌取人是對的並為之辯護呢?

郭尚陽 有三個人聰明善良的人,乙個美女,乙個女豬八戒,乙個男人,你不以貌取人,你喜歡哪乙個?相貌審美是人類長期形成的審美觀的一部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以貌娶人沒有問題,符合審美觀的當然優先,只要不去歧視 傷害外貌不太優秀的人就好了。 吳銘視 以貌取人最容易啊,成本最低。說白了,彼此都是陌生人,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