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心裡想的語言總是自己的母語,即使會其他語言也要自己調整?

時間 2021-05-07 03:19:14

1樓:

要先搞清楚母語的定義,語言學,詞典,和通常說的定義不一樣。如果定義不清,那張三在用定義a,你用定義b,那雞同鴨講

有人認為,母語是母親或家庭用的語言,這種是字面上的含義,其實未必準。比如美國長大的華人,母親說普通話廣東話或其他中文,有人說孩子的母語是中文,然後,抱怨孩子的母語水平不高。其實,母語,是乙個人掌握最熟練的語言,美國長大的華人,母語是英文。

廣州人的話,有些人母語是普通話,有些人母語是廣州話,有些人是雙母語,評判標準是看熟練程度。如果某個廣州出生的人,從小到大都說普通話,那他雖然出生在廣州,母語仍然是普通話。

2樓:中雨

你好,瀉藥。

按照題主所說,題主所掌握的第一語言應該是普通話,粵語是你後天所學習的第二語言。在語言學中,這分類於第二語言的習得。

而人們在學習第一語言的時候,是從幼時開始,一直接觸並使用的語言環境的影響十分巨大,這也潛移默化的讓你的思維傾向於運用第一語言來思考。這就是題主所說的問題原因吧。

3樓:Yu Yun

因為語言和思維是息息相關的。語言作為認識世界的工具,很自然地會和思維融為一體。而如果在學習這門語言前已經用另一門語言(不管是不是母語)接觸過你現在學習的這門語言所認識的客觀事實的話,你所認識的事物就已經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已經用語言代表了的事實。

舉個例子:在你最初學習母語的時候,父母在你面前說「現在是10點10分。」你對時鐘的認識就是按分鐘算的,而如果父母跟你說「現在是10點2個字」,你對時鐘的認識就是按字算的。

即便在你學了粵語以後,你知道他們按字算,你還是會先看分鐘再算字。因為思維已經有乙個定勢了。

這種行為模式有沒有可能改變呢?我認為是可以的。這當然不取決於你粵語說的好不好,年齡大概有一定因素,不過主要還是取決於環境。

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是,雖然你在家還是一直講普通話,但是你有一天去到乙個只講粵語的新環境。慢慢地你就會開始擁有粵語的思維模式。就好像留學生們為什麼喜歡中英夾雜,其實不是人家裝逼,是因為這個單詞或者短語他是在那邊生活中學到的,他要翻譯成中文也不是不行,只是他在心裡想到這個東西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單詞。

不過,這個思維模式是只針對處在這個環境裡的你,對於你已經認識的東西或者經歷過的東事情,你的思維模式還是普通話的。

4樓:

沒有吧...

我出國四年了很多時候大腦第一直覺都會是英語呈現了我也是在廣州長大的但是非常不習慣講粵語

會選擇當下覺得這件事最容易表達和理解的一種語言英語有時候挺簡單直接能夠描述直覺和心理的

5樓:見崎鳴

emmmm我為什麼有時候腦子裡出現的居然不是母語,但是確實,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是腦子裡所謂浮現的是中文然後再變成想說的語言的

6樓:楠多

哈哈,我覺得這個問題真很有趣的,我有個類似的問題,但是我的問題是我的母語不是完善的。我在阿根廷出生了,但是我在美國長大了,於是只跟我的媽媽用了西班牙語(阿根廷的語言)。我的心裡想的語言是英語,我有時候需要翻譯西班牙語成英語。

我有時候也覺得我是假的阿根廷人,但是每個人不一樣的,有不一樣的經驗

我希望你明白的話了

7樓:長風

粵語,普通話,母語,真假廣州人~~~

哦,那你的標準下,你就是真的通縣人。那麼,真通縣人的身份,讓你覺得恥辱了麼?廣州人,是不是比通縣人高階啊?

丁克的人心裡都是怎麼想的?

老白 1.生孩子,老婆疼 2.養孩子,無底洞的花銷以及佔據大把時間 3.教育孩子,我自覺沒有信心把他教育好,而且如果他和我小時候一樣甚至更加倔強頑劣,要麼我被氣死,要麼我把孩子打死。 Bearman 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生都是自己合理的選擇。丁克也是其中的一種,很正常啊!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有合適自己...

為什麼人總是希望自己的愛人能很懂自己,不懂了就埋怨對方?

銀梵 心理邊界被侵入變得模糊,期望值拉太高,你們不知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嘛。這種情況多見於女方,你還是去找閨蜜吧,同性之間還能懂多一點,但你要是經常埋怨閨蜜不懂你,估計你們也沒朋友做了。沒成為愛人之前倆人也是陌生人,對方又不會讀心術,還是說你能做到很懂對方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真誠溝通可以省掉很多...

為什麼人們總是意識不到自己錯誤

jeffery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在我看來,人沒有那麼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更多的還是不願意承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批判別人的錯誤則容易得多。從小犯了錯,就是打和罵,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乙個良好的認錯的環境。一邊是認錯了就要挨罵,挨打並接受懲罰 另一邊死不認賬,或者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