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寫作時應否堅持區分 的 地 得 ?

時間 2021-05-06 16:50:50

1樓:葉劍飛

這三個助詞在很多漢語方言裡面的不同音的。不知道怎麼寫的時候,用漢語方言讀一下就知道怎麼寫了。

普通話閩東語

(福州話)

閩南語粵語

定語結構助詞

的 (de)

其 (gì)

兮 (ê)

嘅 (ge3)

狀語結構助詞

地 (de)

咯 (luó)

仔 (á)

咁 (gam2)

補語結構助詞

得 (de)

盡 (zìng)

甲 (gak)

到 (dou3)

2樓:等等等風吹

記得小學三年級語文老師專門給我講了如何區別三個de 直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我還是會無意識地注意三個de的用法所以說 (小時候)的好習慣還是受益終生的 (老師沒有特別給我輔導標點符號用法:(

3樓:

一直都堅持區分

再好的文章不區分都多多少少給我異樣的感覺

尤其是網際網路上基本已經通用了

不知道是時代浪潮的必然還是人們懶惰的結果

4樓:

的形容詞(修飾名詞),地副詞(修飾動詞),得表示這個字後面是個副詞

其實不必區分,畢竟出現時間還不長,還有過用底(人稱代詞後)的時候呢

如果你習慣用之表示這個含義的話。

5樓:小林

我非常不理解***在簡化漢語上的積極性。據說是為了便於學習,消除文盲,但是有很多簡化實在太過分了啊,比如「的地得」的區別,比如「角色」中「角」的讀音,這些很難區分嗎?很影響文化傳播嗎??

感覺這些簡化,跟二期簡化字的白痴有得比了!!

6樓:nigel shen

誠以為,這個問題可能像是否應該強制小學生學英語的問題一樣存在爭議。但不能忽視的事實是,英語學得好的人以及能分得清三個de的人,大家往往更願意視之為腳踏實地的人才。

7樓:波波圍棋

讓我想到了南方人一般不區分「我們」和「咱們」,英文裡也不區分,好像用起來影響也不是很大。既然說的時候都一樣,寫起來似乎也沒有太大必要區分開。

8樓:幾字微言

202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印的《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以下簡稱《提要》)提倡「的、地」合寫為「的」。但是此後的教材「的」「地」混亂,於是後來又將「的」 「地」分開。但是「得」不能合併。

在南方有些方言裡 「的得地」口語裡是三個不同的讀音來區分詞性的。

從書面語中的使用情況看,「的」與「地」、「得」的分工日趨明確,特別是在邏輯性很強的論述性、說明性語言中,如法律條款、學術論著、外文譯著、教科書等,更是將「的」與「地」、「得」分用。

答案是,日常使用的時候無所謂,考試,一些不太正式的地方,書面使用也無所謂。

但對於出版物,對於嚴肅場合,正式的書面場合,區分使用是有素質的體現。

9樓:嚴狐狸

為了解決中學生「的地」使用上的疑難問題,202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印的《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以下簡稱《提要》)提倡「的、地」合寫為「的」(注意:沒說「得」可以與「的地」通用),提出「這裡不區分『的』、『地』,都用『的』」。

10樓:

為什麼不問書面寫作時應否堅持區分……

以、已、矣——沒逗你,真的會有人混淆!

嘛、嗎、麼——沒逗你,真的會有人混淆!

就不說普通話的「的」字在粵語區那裡怎麼看了。

漢字如果單單服務北京話,用不了多久可能很多字都合併了也不礙事(本題的情況目前仍然不適合合併)。問題是,漢字是全體中國地域方言母語者的共同語的統一的書面記錄符號,無論實詞還是虛詞,保持一定的書面區分度還是相當相當有必要的。

11樓:

1.不合併對社會發展起到阻礙作用了嗎?

2.合併較之不合併有什麼優點嗎?確實有節約時間嗎?

3.要如何合併呢?合併成三者中的乙個還是另造乙個字?三個字的義項怎麼處理呢?要不您列一下?

4.合併後要怎麼區分

「妳說得沒道理」和「妳說的沒道理」呢?

您先問應不應該區分再描述怎麼區分,為什麼不先問怎麼區分再問該不該區分呢?還是說我們覺得應該您就不區分了?

應該區分;自己查。

12樓:

好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他們三個只是恰好發音相同罷了

如果用同乙個字也是類似多意字的用法,既三個字意義到底是不一樣的(可能吧。。),自己對語法不甚了了,姑且這麼回答

13樓:圖騰子

即便在個別情況下不好區分,盡量區分、不清楚時用「的」也比全盤放棄區分三者強多了。

3)已經有這樣區分的使用慣例和教育,沒有轉換成本,只要維持就行。

不是外加一條規定,引入乙個什麼符號,這種區分已經有相當深厚的社會基礎。個人只要跟隨慣例就行,不怎麼耗費推廣的成本。

至於怎麼區分,非常簡單,上面給出的《咬文嚼字》文章末尾就有,還可以參考維基百科詞條「漢語語法」。

14樓:AboveThePencil

個人理解:

「修飾詞」的「名詞」,開心的人。

「副詞」地「動詞」,開心地笑。

「動詞」得「結果」,開心得飛起來了。

一直覺得沒什麼難度,這樣才自然。

15樓:Liigo

應該區分。正確地使用文字,是對讀者的尊重。文字是溝通的工具,只有全社會共同正確地使用,才能更好的溝通交流。

全社會每乙個人都應該有責任維護漢字的純潔。當然,語言文字也是逐步進化的,等到中國絕大多數人都不區分的地得了,就可以不區分了。

16樓:

一般會區分

但是給某些人簡訊的時候,為了避免歧義,會傾向於用「的」……因為乙個「的」,看起來多像乙個空格啊

「地」和「得」起不到這個作用~

17樓:

的和地,我不是很樂意區分,反正都是前修飾後。各位看我過往答案裡,經常是該用「地」的時候用「的」。

不過,需要用「得」的時候,我盡量都會避免出現「的」、「地」,畢竟,前後關係不太一樣了。

18樓:孔昊

「的」「地」「得」三個字同屬結構助詞,且分別是定、狀、補語的標誌。漢語詞彙中的詞形變化極少,很難通過詞彙本身來辨別它在不同場合的詞性,而「的」、「地」、「得」便起到了一種區分詞性的作用。漢語的語法,漢語的魅力其實就體現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字詞中了。

19樓:

這東西就跟我聊QQ和發簡訊必須得嚴格控制標點符號一樣,如果我看到乙個不是特別準確的「de」或者是標點,我會非常的不習慣。

20樓:

很多人說堅持傳統,其實這和傳統沒有什麼關係,「的底得地」的區別是在五四之後受西方語言影響才有的,普遍使用是三十年代之後了,在這之前都是混用,如紅樓夢。後來「的底得地」退化成了「的得地」(台灣也退化),不區分「的底」會有一些歧義,不區分「的地得」歧義是很少見的。類似在五四時期「他她它牠祂」也有了區別,現已退化成「他她它」(台灣依然有區別),「你妳禰」也有區別,現已退化成「你」(台灣依然有區別)。

這些都是不傳統,去今不過80年而已。

補充:http://www.

21樓:cppgx

因為文字和語言不同,所以書寫的時候不能完全混淆「的」和「地」。乙個簡單的例子是:正確的套套不一定能保安全;正確地套套同樣重要。

「的」和「得」也不能完全混淆:吃的多——是說可以吃的東西(「吃的」)多,還是說飯量大(吃「得」多)?這倆可是完全相反的意思——若是前者,則食品豐富;若是後者,則食品將要不足。

食、色,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尚且表述不清,可見統一「的」論沒有前途。

22樓:何維特

我的老師曾經特別教過這三個字的用法,我的印象非常深,區分並不難,我現在區分已經成本能,基本寫著寫著就寫出來了,我不可以區分,我的直覺幫我判斷,結果我大部分都是對的。

23樓:廿二

如果你是用五筆的話,你會發現其實你還是能分清的……總的來說,這三個字的區別挺大,「的」和「得」有的時候會有誤用。比如說得好,還是說的好。(感謝一樓提醒。

某些語境下都對)。 好得不得了,還是好的不得了。這個比較難分清。

其他還是比較明顯的區別。

很多人都堅持正確的用法,如果接受過完整的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話。

寫作很難還要堅持麼?

一鳴0202 應該說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堅持。居里夫人為了自己的追求堅持了一輩子,最後才得到了 鐳 鐳是一種放射性很強的元素,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當鐳衰變時,會產生電離輻射,使得螢光物質發光。是居里夫人發現的新元素,鐳的發現對科學貢獻偉大。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學習也不是很好,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都沒考上...

我是堅持寫作還是放棄?

非魚 1,不要再參加那些野雞徵文比賽,除非你真的很需要錢。那些評委們都不一定有多少含金量的,而且很容易誤導你。參加多了,熟了,油了,你的文字變成 參賽體 以後很難再有大發展。如果只是愛好,那就無妨。開心就好 2,沉下心來,先輸入。見識些好東西,會有效防止你寫出爛東西。即便一開始寫的爛,自己也是知道爛...

怎樣才能做到堅持寫作?

蔣粵宇 季羨林先生有一句笑話 水喝多了,尿就有了!意思是平時積累得多了,才能做出學問。我不認為要每天都寫,這樣寫太機械,像完成任務,而非真心有感而發。隔兩三天,甚至一周,問題都不大。只要有想法了,就可以記錄下來 現在有智慧型手機更方便 好壞都無所謂,閒暇時再回顧整理。最好能整理出文章。我常常感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