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和劍橋的學生為什麼互掐?

時間 2021-05-06 11:31:38

1樓:鹽選推薦

英格蘭最美的鄉村科茨沃爾德(也可譯作「科茲沃爾德」)是英格蘭人的心臟;而距它不遠的牛津和劍橋正上演著相愛相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牛津劍橋之間的往事。

1. 牛津和劍橋:英語世界裡的頂級學府

先跟大家說說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位於距科茨沃爾德不遠的牛津郡。這塊地方,西元前 7 世紀就已經有人居住了,公元 9 世紀建城,之所以取名牛津,是因為此處以前是牛喝水的淺灘。1167 年,牛津在國王的支援下,創立了牛津大學,它是英語世界的第一所大學。

在牛津大學創立以前,英中國人都是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求學的,因為中世紀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成為英格蘭的國王,之後的幾百年,英格蘭一直被法中國人統治著,所以和法國關係十分親密,每年送許多老師和學子去法國巴黎大學求學,但是 1167 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和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之間產生了摩擦,英國國王把當時在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者都招回了本國,並把他們安置在了自己在牛津建的一座宮殿裡。

學者們就這樣在牛津城定了居,並在城中開始進行學術研究,漸漸的,人們便開始把牛津當做乙個從事教學與研究的學校了。到了 1201 年,羅馬教皇給牛津頒發了特許狀,意味著這裡正式成為了教皇認可的大學了。

牛津大學八百多年的歷史中,為世界做出了不少貢獻:它擁有逾千萬冊的珍貴藏書,編寫出了英語世界最權威的英文本典,培養出了 27 位英國首相,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戴卓爾夫人,卡梅倫,「梅姨」特雷莎梅等等,還培養了諸如王爾德、赫胥黎這些縱橫文壇的大作家,以及愛因斯坦、薛丁格這種科學界的風雲人物。

牛津大學為城市帶來的光輝形象,甚至征服了希特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閃電戰中對英國狂轟濫炸,投下數萬枚炸彈,卻唯獨略過了牛津,希特拉自認為是高雅藝術的推崇者,他認為牛津這座大學城底蘊豐厚,建築獨具藝術美感,他期望德國在戰爭中獲勝後,能把英國的首都從鬧哄哄的倫敦搬到這裡來。這世界上能得到希特拉抬愛的地方可真沒有幾個。

許多人認為牛津乃是英倫第一學府。

如果這麼認為的話,那可就有人不樂意了,劍橋大學非得跳起來反駁不可。

劍橋大學位於劍橋郡,建立於 1209 年,比牛津就晚了幾十年,是一群為了躲避尋釁滋事的牛津大學的老師創立的。

劍橋的城市中劍河蜿蜒流淌,千姿百態的橋凌駕於河水之上,許多個學院的建築與水、橋相互襯托,獨具靈動之美。我國大詩人徐志摩,就曾在《再別康橋》中讚嘆劍橋的美景,心高氣傲的徐志摩唯願屈尊做根水草,可見劍橋的風景是多醉人。

除了風景,劍橋大學的榮譽、功績也和牛津大學旗鼓相當,牛頓、開爾文、達爾文、霍金這類科學大咖,拜倫、培根、羅素等文人墨客,克羅威爾,尼赫魯等政治人物,都是劍橋學子。劍橋大學還創造了 61 項諾貝爾獎的世界紀錄。

面對牛津大學,劍橋的老師和學生常常不屑一顧,甚至不願直呼其名,只用「另一所大學/另一所學校(the other school)」來稱呼,既透露著蔑視之感,又表達出一種唯有牛津才配成為對手的感覺。

2. 名校 Battle:相愛相殺,相惺相惜

2樓:學習去啦

之前去參加乙個活動,路線是倫敦->劍橋->牛津。最後一天吃完formal之後和牛津的副院長閒扯。那天天氣不錯。

副院長:你們運氣真好,你們剛到就放晴了。

我:是啊。在倫敦的時候還是冷風冷雨,在劍橋和牛津都不錯呢。好學校有好天氣吧

副院長(認真地拍拍我肩膀):那劍橋天氣本應該很糟糕

3樓:

因為這兩個學校均是英國最古老的兩所。都是八百多年左右建立的。

(英國其他大學都是最近180年才建立的)

這麼古老的大學,歐洲大陸也有十幾所。但是已經沒什麼存在感。英國的這兩所能夠保持到現在,仍然是世界前十的大學,真的很牛。

論誰最古老,確實是牛津早了幾十年。劍橋是牛津內部發生衝突,一批老師走掉了,建立了自己的大學。

那麼早就已經發生衝突撕裂,再經過八百年歷史,只會撕逼越來越嚴重。

現在劍橋的學生會用這樣的語言描述其他劍橋學院的學生:

"At least you are not from Oxford": 還好你不是牛津的。

"You are even worse than Oxford":你們比牛津的學生還爛。

估計牛津看待劍橋也是一樣的態度。

然後確實存在真實學科差異。文科方面,牛津出了更多文學家和若干國家的政治家。 理科方面,劍橋比較有逼格,有超多數學獎諾別爾獎之類的。

單獨乙個劍橋三一學院,比整個牛津或哈佛的獎數還多。雙方都有一定的優勢。

然後牛津的理科、劍橋的文科,仍然屬於本國第二,世界排名仍然很高。所以自然會繼續撕逼,互相看不順眼。劍橋理科生不願意接受牛津學生的水平。

牛津文科生不願意接受劍橋學生的水平。想解決這種對立情緒也很難。

(不過劍橋文科也不錯;雅思這個考試屬於劍橋。劍橋漢學也相對發達了一些,早期清朝研究者,最早的中文文學翻譯者,最早的拼音,全都來自劍橋吧。還有Needham這種人)

論誰錢多資源多,肯定是劍橋。論誰國際地位大,肯定是牛津。真的很難和諧。

總之,掐互鬥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也就這兩個巨頭存在。在他們眼裡,也只有乙個正統傳統對手。

還有個原因回答這問題。

下週六,要在牛津大學演講。在Sa'id Business School,關於中國科技創業什麼的。一起出席的還有外交大使,牛津教授,其他創業中中國人,等等。

糾結了很久,不是很想去牛津。

(可能還有一些對「商學院」的偏見)

最後還是決定去了。畢竟從來沒去過牛津。那些刻板印象和偏見暫時放一邊好了。應該沒什麼。

之前在劍橋演講,還真沒有這一套心理因素。

現在仍然很著急到時候講什麼。有些壓力。真不想露出自己的一套偏見。

4樓:楊帆

一般學生有點學校榮譽感,但更多也就開開玩笑,給不是兩間學校的觀眾一些談資。個人覺得正真學術上的競爭才使得敵對有意義,但這除了各領域的高手一般人體會不到。

5樓:楊蜻蛉

劍橋是一群牛津的師生不滿牛津,自己跑出去找了個修道院另起爐灶的。

從起源看,正是互掐造就了劍橋,然後兩校保留了優良傳統至今。。。

為什麼A站和B站一直在互掐,什麼時候能攜手並進?

a站首次被b站超過是12年,12年奈奈作為ac娘發了一首ac娘的消失。你去聽聽歌再來配合這張圖你就知道攜手並進必然是一句笑話。 As.death 以前b站崛起就是挖了大量a站的人呀,這些沒辦法調和的,除非合併,但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而且,我也不希望合併,突然發現a站挺好的 以虎之銘 這問題就匪夷所思...

現在的學生為什麼厭學?

海英博士心理醫生 厭學不但是指學生對學習持有否定的態度,對學校環境,甚至同伴 同學 老師都是持有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並且從思想上 情緒上和行動上都表現出來,對學習和學校生活的逃避。總體來說厭學這個名詞是乙個比較概括性的名詞,大概包括厭學的情緒,厭學的態度和厭學的行為。認知上出現了偏差,從根本上對學習...

現在的學生為什麼瘋狂補課

是77不是88 為什麼要補課?那就是因為學校裡面競爭激烈唄,舉個例子吧,在下就讀的是當地的一所次重點高中,每年一本線平均有兩百五十人,學校同學間競爭的壓力和家長的壓力,不夠充足的睡眠,在如此緊張的學習環境下必然不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上課難免會漏掉一些知識點,此時便需要通過補課來彌補這些漏洞等等。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