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測》數量關係裡面的「奇偶特性」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30 12:12:22

1樓:夏憶年華

數量關係部分可以說是行測筆試中廣大考生最為發愁的題型,在題量大、時間緊的情況下沒有時間去做,甚至有不少考生直接將這部分放棄。其實,數量關係也是有其相應的快速解題技巧,接下來我就介紹下數量關係中比較實用的一種速解技巧——奇偶特性。

基本性質

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

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

奇數×奇數=奇數;偶數×奇數=偶數

推論

1.偶數個奇數相加減,結果為偶數

奇數個奇數相加減,結果為奇數

2.當且僅當幾個整數的乘積是奇數

那麼這幾個數均為奇數

當且僅當幾個整數的乘積是偶數

那麼其中至少有乙個偶數

3.兩數之和與兩數之差奇偶性相同

【例題展示】

【例1】大小兩個數字之差為2345,其中大數是小數的8倍,求兩數之和。

A.3015 B.3126 C.3178 D.3224

【答案】A

【解析】此題如果用方程法或比例法來做會顯得麻煩,計算量較大。我們可以通過奇偶特性進行秒殺,根據兩數之差2345為奇數,則兩數之和也為奇數。觀察選項,直接選A。

【例2】某班部分學生參加數學競賽,每張試卷有50道試題。評分標準是:答對一道給3分,不答的題每道給1分,答錯一題扣1分。試問:這部分學生得分的總和是奇數還是偶數?

A.奇數 B.偶數 C.都有可能 D.無法判斷

【答案】B

【解析】對於50題中的每道題來說,要麼答對,要麼不答,要麼答錯,其得分為3分、1分或者-1分,均為奇數。那麼50個奇數相加,結果一定為偶數,即每位學生的得分為偶數。參賽的學生無論有多少,若干個偶數的總和一定是偶數。

選B。【例3】每年三月某單位都要組織員工去A、B兩地參加植樹活動。已知去A地每人往返車費20元,人均植樹5棵;去B地每人往返車費30元,人均植樹3棵。設到A地員工有x人,A、B兩地共植樹y棵,y與x之間滿足y=8x-15,若往返車費總和不超過3000元,那麼最多可植樹多少棵?

A.498 B.400 C.489 D.500

【答案】C

【解析】此題求的是y的最大值,如果根據極限思想來做計算量比較大,顯得麻煩。我們換種思路,由於y=8x-15,其中8為偶數,x為正整數,則8x一定為偶數,而15為奇數,則y=8x-15一定為奇數。觀察選項,直接選C。

【例4】有8個盒子分別裝有17個、24個、29個、33個、35個、36個、38個和44個桌球,小趙取走一盒,其餘各盒被小錢、小孫、小李取走,已知小錢和小孫取走的桌球個數相同,並且是小李取走的兩倍,則小錢取走的各個盒子中的桌球最可能是( )。

A.17個,44個B.24個,38個

C.24個,29個,36個 D.24個,29個,35個

【答案】D

【解析】由於小錢取走的桌球個數是小李的兩倍,則小錢取走的數量一定為偶數。觀察選項,排除A、C(A項:17+44為奇數;C項:

24+29+36為奇數)。若為B項,24+38=62,則小李取走的數量為31,而題幹中給的8個數字中無法滿足31,排除。選D。

驗證D項:24+29+35=88,則小李取走的數量為44,符合題意。

2樓:黑le的白

一、概念

不能被2整除的數稱為奇數,能被2整除的數稱為偶數。

二、運算性質

1.基本性質

性質1: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

性質2:偶數×奇數=偶數,奇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

2.推論

推論1:偶數個奇數的和或差是偶數;奇數個奇數的和或差是奇數。

推論2:當且僅當幾個整數的乘積是奇數,得到這幾個數均為奇數;

當且僅當幾個整數的乘積是偶數,那麼其中至少有乙個偶數。

推論3:兩數之和與兩數之差同奇(偶)。

三、應用

1、題目中出現了奇偶字眼

例:A、B兩個班級,擁有的人數一奇一偶,A班人數的3倍與B班人數的2倍之和為114人,問哪乙個班級人數一定為偶數?

A.A班人數 B.B班人數 C.AB班都是 D.無法判斷

【解析】A。3A+2B=114,2B一定是偶數,114是偶數,所以只能是3A也為偶數,那麼A必然是偶數。

2、已知兩數之和或之差,求兩數之差或之和

例:每年三月某單位都要組織員工去A.B兩地參加植樹活動,已知去A地每人往返車費20元,人均植樹5棵,,去B地每人往返車費30元,人均植樹3棵,設到A地員工有x人,A,B兩地共植樹Y棵,Y與X之間滿足Y=8X-15,若往返車費總和不超過3000元,那麼,最多可植樹多少棵?

A.498 B.400 C.489 D.500

【解析】C。在這道題中有出現X、Y,所以很多考生會想著用方程去解題,而計算的過程中又會發現計算量比較大,所以我們要多觀察選項多分析題幹條件,比如這題中,我們求Y=8X-15的結果,X含義為人單位一定是整數,那8X就一定是偶數了,15為奇數,故最終偶數-奇數=奇數。

3、解方程(重點是解不定方程)

例:7x+4y=29,已知x、y為正整數,則x=( )。

A.1 B.2 C.3 D.4

【解析】C。4y為偶數,29為奇數,那7x一定是奇數,而7本身是奇數,那麼x一定是奇數,排除B、D選項,代入A、C選項驗證,若x=1,4y=29-7=22,此時y不是正整除,不存在,故A錯誤,最終答案選C。

備考複習少不了學習資料,資料不在多在於精,我自己收藏和總結了乙份電子版,還是很有幫助的。取資源的方式,請看我的頭像下方。

3樓:妍語博

什麼叫做「奇數」?13579是吧?「叫做「2n-1」;

什麼叫偶數?2468,表示為2n;

奇數跟偶數,可以理解為乙個「單」跟乙個「對」湊在一塊了,但還是乙個「單」,也就還是乙個奇數。

這裡要講的第乙個知識點叫做「和差同性」,就是「和」跟「差」最後的性質是一樣的。

例如,8+5它們的和應該是13,13是不是乙個奇數?

那麼8-5一定也等於乙個奇數,它們的差也一定是乙個奇數,「和跟差」最後都是「奇數」。它們的性質是一樣的。這就是「和差同性」

這裡注意叫「知和求差」和「知差求和」。

舉個例子,

這個題目中已知「書+雜誌」是39塊錢,然後問題裡問這個書比雜誌貴多少錢?也就是問「書-雜誌」(書比雜誌貴多少錢?)是多少錢?

這不就是已知兩個數的和是乙個奇數,讓你去求兩個數的差嗎?按照「和差同性」來看,是不是書減雜誌也一定是乙個奇數?所以選項裡面偶數的是不是就是錯誤答案了?

應該能排出幾個選項了?

還有乙個叫「2倍類和平均分」,解釋一下什麼叫「2倍類」,

舉個例子,咱們班級的總人數是隔壁班的兩倍,咱們班的總人數是隔壁班的兩倍,這裡面隱含了乙個條件,就是咱們班是乙個偶數,這就是所謂的「二倍類」

什麼叫平均分?我說咱們班可以平均分成兩組,這兩組去拔河,這裡面隱含的條件是不是咱們班也是乙個偶數?我說咱們班的總人數可以平均分成4組、6組、8組、10組、12組、14組,這裡隱含的條件是咱們班是乙個偶數。

這就是所謂的「二倍類」和「平均分」。

所以你在考場裡拿到乙個數學題了,碰見什麼2倍、4倍、6倍、8倍、10倍、12倍,或者平均分成2份、4份、6份、8份、10份、12份。等等這些字眼的時候,把它畫上,不要一帶而過,這裡面可能就包含了乙個 「奇偶特性」,千萬不要一掃而過,這裡面可能都是你解題的乙個題眼,非常重要,這可能就是你解題的關鍵所在。

舉個例子,

碰到這個題了之後我沒讀懂題,第乙個思維應該是這個題目我就扔了,如果想嘗試著再努力看一看這個題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解題,可以優先使用「代入排除法」。

用代入排除來看,問最多植樹多少棵?就是求這個y,y=8x-15,這裡面8x是乙個偶數(「二倍類」),減去15(奇數),最後這不應該是乙個奇數(奇數-偶數=奇數)嗎?

所以要求的 Y應該是乙個奇數。答案選C。

問了這4個班一共有多少人?通過第前三個是不是讓我們求「甲丁+乙丙」?那麼「甲丁-乙丙」是乙個奇數,兩個數的差是乙個奇數,那兩個數的和一定也是乙個奇數(和差同性),那麼b跟c是不是排除了,

這兩個排除了,第4個太好排除了,三個班131人,現在4個班一下幹這麼多,可能嗎?其實265不就是它倆相加嗎?這應該是6個班的總人數,D非常好排除。那答案就是A了。

當然,你把甲丁看成乙個未知數,乙丙看成乙個未知數去解方程也可以,但是如果你能夠發現這裡面用到奇偶特性,看到這乙個點,你就比別人快一些,考場上分秒必爭。你就更有優勢。

公考《行測》數量關係裡面的「數字特性」怎麼理解?

公考行測理歐凱 在一次有四個局去參加的工作會議中,土地局與財政局參加的人數比為5 4,國稅局與地稅局參加的人數比為25 9,土地局以地稅地稅局參加的人數比為10 3,如果國稅局有50人參加,土地局有多少人參加?25,48,60,63 一般人沒有技巧的人都會直接計算 大概會用2 3分鐘 會如果有同學想...

公考《行測》數量關係裡面的「工程問題」怎麼破?

新途徑線上 工程問題在歷年的行測中是非常常見的考點,考生在備考時首先要明確什麼樣的題目屬於基本工程問題,對於基本工程問題如何解決。記住這些核心解答公式,事半功倍哦 解題公式及思路 核心公式 工作量 工作效率 工作時間 給定工作時間 解題思路 a將工作總量賦值,一般來說賦值給定工作時間的最小公倍數b結...

公考《行測》數量關係裡面的「數列問題」怎麼破?

妍語博 數列裡的第乙個所謂的平均數,其實平均數沒有什麼可給大家講的,就是你看假設問班級裡的平均身高的話,把班級每個人的身高加起來除以總人數就ok了,這就是所謂的平均數。這個題非常簡單是吧?這個題問赴臺的總人數是吧?總費用是這麼多,平均費用是這麼多,總人數它倆一除不就是總人數嗎?總人數是20,對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