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 天將降大任 一段?

時間 2021-05-12 00:37:44

1樓:翔子賽高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故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生過的關有很多,情關,錢關,夢想關。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2樓:shannon977

解讀是考據和斷句的意思嗎?

我另起爐灶說兩句。賦比興是修辭,可不是議論方法,更不是邏輯。孟子用一串鋪排起興,就妄想推出他那天將大任的一般性規律,這是在耍流氓。

古人能邏輯混亂,因為他們沒邏輯。今人可不能跟著。

3樓:穀雨生

看了很多回答,沒有仔細看完,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句話恐怕並沒有什麼太過複雜的內涵。

有的事情本身就很簡單,孟子只是想告訴我們:信仰的力量,能讓你在絕境中不會想去跳樓。

完事兒了。

我本身是個道士,很能明白這種感覺,不管任何事情,不管我落到什麼樣的地步,心中總會有乙個堅定的天道信念,我是遵循「道」的規律去做的,天地不會負我,不會去想著怨天尤人,樂於接受苦難磨練,堅持下去,終究有一天一定能飛龍上天。

你要說它是雞湯,它就是雞湯,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堅信這碗雞湯的時候,他就是乙隻踩不死的小強,反觀那些自認為聰明,看破了雞湯套路的那些人,卻大半都負能量滿身。

4樓:

吳躒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5樓:

第一,他痛苦完發現自己以前非常愚蠢

第二,他由此發現所有人都非常愚蠢

第三,他開始洞察人心,深入了解各種結構,組織,洞察世情,深謀遠慮,老謀深算

第四,他開始驅使一幫愚蠢的人,為他們肆意規劃人生。操縱他人的利益,以達成某種自我目的。降大任也就是說,掌握權力了

第五,他心裡把那幫愚蠢的人看做"炮灰",但嘴上非常恭敬。嘴上非常恭敬,行為上並不恭敬,他開始操縱別人的命運。所謂的" 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

看做炮灰這些話怎麼可能寫出來呢?

6樓:王澤程

孟子是最對我胃口的古代中國思想家,我覺得我有必要來說一下自己的體悟。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原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斷句什麼的我不想說了,懶得扯,一般的理解是: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根據原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來推斷,此句應該是在表達《生於憂患》,也就是憂患給人力量,如此說來,解釋好像也沒錯?前一句: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這句話裡的人是指沒實現個人價值時的名人,在經歷磨難後成為了有個人價值的名人。

但是,這裡的名人是價值發於外的名人,是價值被世人認可的人。然而個人認為孟子說的不是發於外的價值,而是乙個人內心的價值,外在的價值只是世人眼裡的價值而已。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的意思應該是:蒼天會降下重重的磨難,讓人的品格成長,從而使人知道自己的使命,而使命我理解為文人對百姓世道的影響。於是:

乙個人應該在苦難中尋找個人價值,成為真正的自己,再向世間傳遞自己的影響,為世間造福。這句話說了苦難的好處,但是,乙個人在平常生活中就不能尋找個人的價值了嗎?

所以最終意思應該是,乙個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磨練自己,尋找個人價值,但是在遇到苦難的時候也不要慌張,那是上天派來幫助你認識自己的。在認識自己之後,乙個人應該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完成上天降下來的使命。(也就是說,個人價值對於君子來說是收穫,而世間的名利卻是任務和責任。

)外部的價值只是乙個人對世間的使命,乙個人在磨難中得到最重要的應該是找到自身的價值,然而擁有價值會發展出個人使命,而個人的使命就是對外界的影響。

然而國家也是,在安逸的環境下國家容易丟失自己的價值,從而被外國入侵。關鍵不是入侵,而是自身價值的丟失。孟子是勸人找到自身價值,勸國家不要喪失自身價值,在不斷的經歷裡深邃自己,從而使國家興隆。

總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是危機論,而是價值論!個人應通過磨練實現個人價值!國家應實現國家價值從而長治久安!

7樓:

有兩種讀書方法,一種是,看一本書,就盯著一本書看,全然不管別人說了什麼。

另一種是,看一本書,同時看周邊的其他書,同時了解其來龍去脈。

前一種可以乙個人自嗨很開心,這很好。但是容易把自己看得狹隘。除了少數天才,絕大多數人提出前人所未發、世間未曾有的創見的概率是很小的。

後一種或許看得累一些,但只要掌握方法,也可以看得很開心。而且能讓人在讀一本書時,和歷史上其他的讀書人對話。

對於《孟子》一書來說,漢代人趙岐的註解兩千年來被奉為經典。要和這兩千年來讀《孟子》的人交流,就離不開趙岐的注。而趙岐注的斷句,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當然,如果你認為這兩千年來讀孟子的人都是渣渣,那就大可不必理會他的這一解釋。

8樓:黃粱

本人雖說先秦古籍看得比較少,貌似不到二十本。但看當下最高票回答已經1200贊了。看來知乎【政治正確】大行其道,只要觀點新穎,即使是譁眾取寵也能騙贊?

孟子原文: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反對之前學者的論點無可厚非,但請你用乾貨將以下諸位的觀點一一反駁:

趙歧註解:言天將降下大事以任聖賢,必先勤勞其身,餓其體而瘠其膚,使其身乏資絕糧,所行不從拂戾而亂之者,所以動驚其心,堅忍其性,使不違仁,困而知勤,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

朱熹集注:曾,與增同。降大任,使之任大事也,若舜以下是也。

空,窮也。乏,絕也。拂,戾也,言使之所為不遂,多背戾也。

動心忍性,謂竦動其心,堅忍其性也。然所謂性,亦指氣稟食色而言耳。程子曰:

「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

再看看那位答主的解釋:

試問:1、空乏其身可以理解為使其身乏,使其身廢——空,窮也。乏,絕也。

2、那麼,空乏其身行該如何理解?如果按照那位答主的意思,將身行理解為操行品行,那麼就是理解為使其操行品行窮絕麼?操行品行都窮絕空乏了,你還擔當什麼大任!

3、至於說餓其體膚與空乏其身有重複之嫌疑,我想說,貌似勞其筋骨與餓其體膚意思貌似也差不多?是不是也應該換下句讀?

另外,古文裡這種類似排比且前後句義又有些重複的修辭手法叫做啥來著?

我可以呵呵噠麼?

9樓: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生而知之者畢竟極少,學習真理的機會也十分稀缺;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對於大多數稍有些天資的普通人而言,困境是最好的給養。

算是個人的理解吧。

10樓:

扣字眼的是什麼鬼?題主的問題是什麼?請讀三遍。

怎麼哪都有的小瀋陽呢?

通篇一句粗話可以概括:「想當賊吃,皮先打厚。」

但光皮厚,然並蛋蛋。

如同題主的問題一樣,孟子後面還應該有話沒說盡。

11樓:

題主很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孟紙說了半天,也還是將降大任。

吃了那麼多苦,受了那麼多罪,幹了那麼多事,長了那麼多能耐,到底能不能被降以大任呢?

可不一定哦!

他似想說,似不大想說,他最後也沒說。

他呀,他也不清楚!

等你做成了,孟紙曰:你看,我早就說過吧!

等你沒成,孟紙說:我說了麼!?我沒說啊!Will就是does do嗎?不是呀!

這就是孟紙的侷限性!

12樓:

上天要交給乙個人使命啊,就會先讓他的信心志向受到挫折,讓他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讓他的筋骨不停的鍛鍊,讓他的身體髮膚感到飢餓。 這樣他(一直用盡全力)的身體就被掏空,輕拂的動作就會擾亂他的做為(這人已經要暴走了),所以藉此開始開動心思,忍住自己的性情,提高自己所不具備的能力。

意思就是說,乙個人做一件事,怎麼做都做不好,信心倍受打擊。練習很多次,累的快要把精力耗盡了,一點點刺激他就會狂暴,經過以上這個過程(吃了虧),所以懂得思考理性,控制情緒,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並做的很好。這件事就是權衡利弊,不憑意氣用事的王者之道。

或者說怎麼做乙個領導。也就是大任了。

這篇文章就是講如何成為乙個領導或大臣的。

如果說別的解讀的話,那就是萬一領導不能動心忍性,做下屬的千萬不要行拂亂其所為。。。

13樓:劉道人

補充回答:有小夥伴讓我解釋一下「行拂亂其所為」

要解釋這句話,我們先回到原文,看看這一段都在講什麼。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從「必先」二字之後,一共5句,分別向我們講了上天對「斯人」的5種刻意為難,由內而外對「斯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打磨。

首先是心志,然後是筋骨,其後是體膚,接下來是外部作為整個人的整體,最後是人與外界的聯絡和影響,也就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做的社會活動,即文中所講的「所為」。

當「斯人」接受了或者說抗下了一整套自內而外的磨難之後,會發生什麼哪?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當我們在此明白了孟子的整個行文思路和他所理解的上天對人有規律的自內而外的考驗之後,我們回頭來看這句「行拂亂其所為」

顯而易見,文章有兩個相互作用的物件,一是天,一是「斯人」。那麼關於「行拂亂其所為」的「行」字,其發出者是誰?「拂亂」,又是誰在「拂亂」?「其所為」指誰的所為?

一共3個分割,共兩個主體,不過8種組合,大家不妨有心思全部組合一遍,結合我上文對文章整體思路的分析,答案就很明顯了。

(斯人)行,(天)拂亂(斯人)其所為!

直譯為,一有行動就阻撓擾亂他們的行為目標。

當然,這句話讀著確實不怎麼順口,個人淺薄的見解,此處即使有誤,最大可能也是衍文現象,「空乏其身,亂其所為」可能感覺好點,不過怎麼看來,都不是句讀的問題。

以下是原答案:

實名反對高票答案!!

大家請理智!不要覺得反經典就一定是對的!

身行一詞雖古來有之,然而不可對空乏!

空指使空性,乏指使乏力,空乏其身指使其身心俱疲,以此對應前文所講「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若以空乏對身行,則空尚可勉強解釋,乏則毫無適應之處

因此相比之下,常用的斷句才是合理的解釋!!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難道這經歷太多苦難的人不會黑化嗎?

平凡自由成人 在貧窮 艱難中保持清晰,磨礪心智,然而磨礪心智就是為了成功嗎?成功是有多麼重要?超過了自我嗎?願意為了成功而做乙個奴隸甚至一條狗?或許這樣困難成長的心智本身才是最大的目的,這樣的心智能夠維持意志的昂揚和激情。如果自我裁決自我選擇,只有可以拋棄慾望,拋棄天命和事實等,而保留什麼時,才知道...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這句話真的對嗎?為什麼有人承受了那樣多的苦,到頭來還沒有得到饋贈?

前朝明月夜 我理解的意思是 心智的成長必須拿經歷來換。苦是人為賦予的感受,事情本身不是苦的,你覺得苦才會苦。至於饋贈,你又怎麼知道沒有饋贈呢? 我也想要小國旗 沒有人說過挫折越多就離成功越近,看乙個人經歷過磨難後能不能面對挫折,吸取經驗提公升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強才是成功的關鍵,說白了挫折是磨礪自己變...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到底會不會實現在這個社會?

朝花夕拾 你看現在那些拆遷戶 突然爆富,能按住心態好好生活已經算上乘 按不住自己貪嗔痴黃賭毒過得比沒拆遷還慘 建議從小修心 用來對抗虛無主義還是挺好用的 不過以為經歷苦難就有大任 這個心一開始就是錯的,不修也罷 大塊頭醫生 這句話在任何時代對於個體都有深刻的含義,但是重點不在於前面,而在後面的動心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