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產生暴力傾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時間 2021-05-11 14:46:49

1樓:Daisy Dairy

兒童有暴力傾向,和本能沒有關係。有很多的研究證據表明,很多殺人罪犯在幼時幾乎都有虐待動物的記錄,手段殘忍,並從中得到快感和掌控感。兒童有暴力傾向,多是在生活中很難得到掌控感和存在感,暴力傾向分等級,等級嚴重的,家長需要考慮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議提早干預,最重要的是家長調整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關心和在乎,這樣能減少暴力傾向。

2樓:鹽選推薦

一兩歲的孩子,一起玩得好好的,玩著玩著,想拿小朋友的玩具,人家不給,上去就搶,一把抓人臉上,還把人給推倒,孩子大人瞬間亂成一團。

三四歲上幼兒園了,三天兩頭被老師投訴「某某又打小朋友了」,爸爸媽媽不得不經常跟老師道歉,跟小朋友家長道歉,再回家教訓自己的孩子:「不許打小朋友了,知道不?」

上小學了,還是省不了心,經常和同學打鬥,把這個頭上撞出大包,把那個膝蓋擦破塊皮。爸爸媽媽挨批吧,道歉吧,帶被打傷的同學上醫院吧,賠人家醫藥費吧,等別人家長找來理論吧,忙得焦頭爛額。

上了中學,更是不得了,和同學動手打架,桌椅板凳都抄起來!這可不是挨批、道歉就行的事,搞不好孩子得背上個大小處分,未來公升學都受影響。

家有愛動手打人的孩子,從小到大,爸爸媽媽操的心、抓的狂、挨的批、道的歉,「說多了都是淚」!

如果說「孩子打人都是大人教的」,爸爸媽媽們一定大呼冤枉:我沒教他啊!打人又不是什麼好事,我怎麼會教孩子打人呢!

那麼困擾於孩子愛打人的爸媽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吧:

場景一:

孩子幾個月時,抬起小手,啪,打了下爸爸媽媽的臉。爸爸媽媽什麼反應呢?是不是笑著抱起娃,「這小傢伙,還會打爸爸媽媽啦」!

場景二:

孩子一歲多時,大人不當心碰到了寶貝,寶貝哭了,是不是馬上有別的大人抱起寶貝,抓過「罪魁禍首」:「都是爸爸/媽媽不好,碰到寶貝,咱們打他,給寶貝報仇。」一邊說,一邊抓著寶貝的小手,真真假假地打在「肇事」的大人身上,「咱們打他!

打他!」報了仇,寶貝破涕為笑,大人笑逐顏開。

場景三:

孩子兩三歲,跑來跑去,撞到桌椅板凳,或者被玩具絆倒,哇哇大哭,大人抱起寶貝,再次為寶貝報仇:「這破桌子,磕著我寶貝,咱們打它、打它!」大人打,拉著孩子一起打,孩子發洩幾下,把摔倒啦、磕疼啦,就都忘了。

場景四:

爸爸媽媽開玩笑,媽媽抄起個靠枕砸爸爸,爸爸抓著媽媽作勢要打,或者爸爸做了啥小壞事,媽媽抬起手來作勢要打。

這些場景都夠熟悉吧?家有愛打人的孩子,這些場景一定少不了。大人是沒有認認真真地正式教孩子打人,但這些活動,不都是生動的打人教學嗎?

孩子好多事不用教,跟著大人耳濡目染,就能學會。這麼說,大人會不以為然,「咋好的不學,不好的一學就會呢」?

其實孩子每天和大人生活在一起,好的、壞的,都在學,只是孩子的進步,大人不容易發現,不好的言行,打人啦、說髒話啦,因為經常會給大人帶來尷尬、麻煩,大人更容易注意到罷了。

除了對孩子很小時候的打人行為不以為意、不當鼓勵,大人「教」孩子打人的主要途徑,就是暴力和攻擊性示範。如果孩子的生活背景中有很多這樣的示範,孩子就很容易變得攻擊性強、喜歡使用暴力。

社會心理學家將「攻擊行為」定義為「旨在引起身體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是身體的,我們可以叫它「暴力」,也可能是言語、情緒的、表情的,我們可以叫它們「冷暴力」。

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的嚴厲懲罰,可能是孩子極具攻擊性的誘因之一。無論爸爸媽媽是否願意接受,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孩子最初接觸的暴力和攻擊行為,主要來自父母和其他主要照顧者。

「再不聽話我打你!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你這孩子真討厭!」在許多家庭中,爸媽這樣不過大腦的話常常是衝口而出。大人習以為常,卻不知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和示範。

更有爸爸媽媽,依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習慣於用打罵來「教育孩子」,認為讓孩子感受到了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痛苦,孩子就會吸取教訓,改掉壞毛病。

父母對孩子的暴力和攻擊性傳遞的資訊其實是:你看,除了打你罵你,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管教你。

3樓:深陷睡眠

暴力行為令他們獲得人際關係的優勢,感覺對方害怕、退讓、敬畏,從中獲得優越感、成功感,因此強化了犯事者的暴力傾向之持續及公升級。

4樓:韓裡

剛剛看到《愛的藝術》關於孩子這種行為的理解:這是通向「認識秘密」捷徑,小孩要認識蝴蝶,就要迫使它交出自己的秘密,還有乙個很深的動機,就是希望認識事物和生命的秘密。

原文說的比較繞,我自己的理解,

人具有天生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來自於客

觀世界,人的最大需要就是克服這種恐懼感,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就是安全的需求。

而克服恐懼感的終極途徑就是學會愛,愛就是克服人的孤寂和實現人與人的結合。

如何客服孤寂實現結合,就需要認識人的秘密,在小孩身上則表現出對於各種事物和生命意義探尋。

還是比較繞,可能自己也沒有想清楚。

最後,結論,這種看似的殘忍恰恰是小孩認世界的途徑,也是通向愛的途徑。

5樓:

其實我就覺得是無所畏懼,人的本性裡都是以牙還牙的 ,甚至更加過分,而且 ,在你咬了人家,自己還不用承擔責任的時候,暴力就是最好的選擇,而這種無所畏懼有兩點 ,一是自我拋棄,二就是有恃無恐。

6樓:黑澤

家庭教育十環境影響十社會教育十個人天性。

跑個題,我見過一熊孩子跟在爺奶身邊長大的,除了哭鬧不會表達自己意思,高興了就象狗一樣滿地打滾,見外人來也躲起來從不叫人。

當然,也許下面你們要說這可能因為爺奶年紀大了沒精力管或太溺愛了捨不得教。不不不你們太善良了,因為孩子父親也這德行!

有次我跟去這孩子的姥姥家,孩子父親全程不和任何一位親戚主動談話,並不是兩家兒關係不好,也沒有任何矛盾。他只是自己低頭吃飯,吃完了幸好還知道不下飯桌,但接下來唯一的活動是用桌上的骨頭喂家裡的小狗。

7樓:咪咕321

因為好奇心抓小昆蟲之類的不算,那是天性。。欺負小動物和小朋友之類的不是天性,我觀察過,那些行為比較粗暴,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就欺負得厲害的孩子常常是在學校受欺負,受老師管制,或者在家裡受爸媽打罵或者管制比較厲害的孩子。能量總是要有出口的,強的欺負了弱的,弱的就找更弱的人去發洩。

孩子是社會裡最弱的人了,大部分孩子都做過爸媽老師的出氣筒,受過壓制,他們的出口就是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或者小動物了。。。這不是本性,孩子是弱者,大人給孩子充分尊重愛和才能讓他們學會愛別人愛比自己弱小的人,去扶其他摔跤的孩子起來,而不是去踩上一腳。

8樓:

兒童是不懂仁慈或者殘忍這些概念的。關愛溫良分享禮貌都是後天教化的結果。有個模擬不知道恰不恰當,就像剛養的小寵物你和它玩耍,它有時候會不知輕重抓傷你甚至咬傷你。

但是年紀大一點就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

小孩子的天性你不能用殘忍來形容。更可能是不明白不理解也體會不了對別的動物或者別人的這種傷害。

後天的教化特別重要。

9樓:羊毛

缺乏身體上的撫摸,接觸。有暴力傾向的小孩可以多撫摸背部,擁抱。如果跳蹦蹦床也會加重暴力傾向。但是如果對於過於膽小的小孩,到是可以通過蹦蹦床鍛鍊一下。

10樓:Yvonne

「故意」是指故怎樣的意?以傷害他人為目的麼?「暴力」又是誰對孩子這種行為的判定。

孩子的行為是後天環境造成的,沒有走進學校的孩子,父母,家庭教育很重要。兒童所發出的的行為都是以認識這個世界為目的的,而他們的行為正確恰當與否則在於父母在關鍵期對孩子做出的引導。如果在孩子第一次用摔打表示興奮的時候父母給出正確的情緒引導,讓孩子找得到更合適的表達方式那麼是不是會比單純用恐嚇或者武力壓制要好很多呢?

我想的是,孩子是怎麼樣的取決於他生長的環境。如果想用我們的價值觀衡量還在,那麼就用我們認為恰當的行為去引導。反之,在兒童行為與自己預想的衝突時直接「扣帽子」,那麼這樣的行為始作俑者又是誰呢?

11樓:

這個絕對跟家庭及學校的教育有關,

特別是讓孩子從小生長在壓抑的環境下,

或者說是會受到父母的暴力教育,

說真的,我很慶幸沒有被我父親的教育方式給毀掉。

12樓:

人之初,性本惡。

兒童的行為都來自於他所能接觸到的環境的影響。兒童不能分辨事實和好壞,因此,模仿的成分是非常大的。

家庭和家長、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乙個優秀的模仿的樣本。然後,逐步發掘出兒童內心的真、善、美。

13樓:屁樂樂

1、本我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死的本能體現在攻擊和自殺。每個人打娘胎出來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個性傾向性不同,氣質不同,有的娃很溫順,有的娃很燥怒。(內部環境)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都有關係。

(外部環境)

14樓:富權

幼兒教育專家分析,孩子的暴力傾向源自於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長過度寵愛孩子,送到幼兒園後怕孩子挨欺負,便教育他們用打人、掐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甚至有的家長還縱容孩子說「打壞了媽媽給他看病。」這些言語和行為都使孩子從小學會用武力解決問題,也有的孩子因此在集體生活中受不得半點委屈。

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危害很大,也容易使一些孩子因過激行為走上不正確的人生道路。家長應教育子女從小懂得秩序感以及用正確的途徑來解決問題,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5樓:谷四

傾向於認為這並不能被稱作一種暴力傾向。兒童傷害動物甚至其他小朋友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出於好奇的心理,他們並不能預料到事情的後果。

兒童慢慢懂得不能輕易傷害他人這個過程中,除了道德觀是非觀之類的約束,也有一定的大腦機制在起作用。例如共情能力很可能會讓孩子們明白當他們傷害其他小朋友或生物的時候他們會痛苦,自己也能感同身受,從而理解這是不好的事情。我沒看過負責共情的神經機制的發展心理學研究,但大腦發育是乙個緩慢的過程,所以孩子們也許需要到一定年紀才能比較好地擁有共情能力。

這是乙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所以小孩子們殘忍會看起來像個普遍現象,因為他們並不能像大人們那樣傷害別人也會覺得痛苦。基於這個角度,倒是不用太大驚小怪,甚至懷疑是否孩子的基因、後天教育出了大問題。因為大部分人都經歷了這個成長的過程。

當然環境影響也很重要,其他答案說得很清楚了,我就不贅述了。

怎麼控制自己的暴力傾向

一一 找乙個發洩能量的途徑,比如跑步 舉鐵或者拳擊,每天讓自己出身汗,力氣用完就不會暴力了。運動還會讓你的身體分泌內啡肽,能使心情感到愉悅放鬆,有助於減輕壓力 排遣負面情緒。經常運動,養成習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脾氣也在改善。 神域浮生 如果各個條件都能滿足的情況下,我建議你去當兵,去到部隊裡磨練。...

如何識別有殺人傾向及暴力傾向的年輕人?

不請自來。1.相由心生,暴躁的人一般面相上都有戾氣,第一感覺很重要2.暴躁的人往往一驚一乍 3.跟他去鬼屋試試,看他在恐懼下的下意識行為利益相關 今天早上剛剛報警把有暴力傾向的男友 現在是前任了 趕出了家門。 二貨少女不吃肉 最近看到的一些新聞,有一些想法我覺得可以分享出來給到一些未婚的女性,希望所...

兒童時代的校園暴力本質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能否通過干預避免?

憤怒的烏龜 我經歷過校園暴力主要是小學,這也給我留下了不小的心裡陰影,也給我帶來了不少好處,比如我想把自己變優秀,離開學風差的學校,現在靠近了一所比較好的一本大學,認識了一群熱心的同學老師,而那些小孩,一般都去了野雞大專,或者根本不上學混社會去了,小孩子還是要用心管教的 能啊,當然能了。兒童時代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