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裸辯,是對於知識的積累更多還是對辯論場上的形式比較敏感?

時間 2021-05-09 20:28:07

1樓:

兩種情況都存在吧。

毫無疑問,知識的積累在辯論中佔的比重是非常巨大的!而有系統地做積累和學習,更是能夠在這種極端條件下自由發揮。

賽場形式這塊我沒有過多關注,可能因為我的屬性比較特殊,在各種辯論中基本都是靠完整的系統知識碾壓。

對於這個問題,裸辯。我更傾向於需要系統性的知識積累!

知識面不一定要很廣,但學到的每乙個知識點基本上都要真正吃透,了解基本原理。舉個例子,你不一定要背下來所有的電學公式,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電功、電壓、電流、電勢、電阻等詞彙的概念。只要知道了概念,僅靠簡單的邏輯分析就可以重新組建各種公式。

在非專業性的辯論中,公式幾乎用不上,概念基本可以說是主導了一切。

就憑這一點,我曾經以乙個藝術專業學生的身份,在文科話題中拍扁了幾隊文科生,在理科話題中拍扁了幾隊理科生,一度成為區域神話。

為什麼需要系統性的知識積累呢?

我所持有的觀念很簡單:萬變不離其宗!

系統性的知識積累,即便你只獲得少量的知識點,你也可以找到系列知識的相關原理。比如說電功,電的能量直接來自於電場中電子的動能。那麼反推電阻是什麼?

電阻就是阻礙電子運動的東西,會把電子動能消耗掉的東西。與此同時,我們就知道了通電導體發熱損耗掉的能量其實就是電子的動能。因為能量守恆,所以電子的動能就轉為熱能、光能、線圈的動能等等……還沒說到電流電壓就已經可以了解到這麼多相關的知識。

在辯論中,對方提出乙個觀點,只要這個方面的課題你有做過系統學習的,你多少都可以挑點瑕疵出來。這個則是辯論課題的特性——「爭議性」。諸如「利大於弊」、「孰優孰劣」之類的玩法。

你要反駁對方的觀點,你就不是從乙個角度反駁,你是能從這個觀點開始,把這個觀點祖上十八代、後輩十八代全部給拖出來反駁一遍。一出手就是分量十足堪比大招的攻擊。

不過一般低檔次的辯論賽中,這種玩法不太適用。我印象中,如果哪次我剛開場就崩個大招出來,基本上對方可以離場了,有一多半他們的輔助論據在開場的時候就被我槍斃掉,拿出來沒有說服力,不拿出來又沒話說。然後劇本就是我反覆從祖上和後輩十八代上給他們挖坑,讓他們乖乖躺平了。

只有在高階的辯論賽中,這種玩法才有用,而且非常酷炫!因為對手中有很多都是很有見識的,你想在短時間內梳理出完整的不被反駁體系很困難,大家手上的牌都不好。一般人不敢帶太多東西出來,敢帶出來的往往都是有著十足把握的大神,然後就隱約感覺像是上了戰場一樣,火箭飛彈滿天飛那種感覺!

不過大神上場互丟大招的情況非常少見,不是所有人都能敢這樣玩,整不好自己會圓不回來。沒有系統性的知識積累,真的不敢玩四個二帶倆王這種花樣!有系統性的知識積累,你滿手都是炸!

也有可能人家牌比你好的。

系統性的知識積累還有乙個好處,因為每次學到的都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點,而且需要動用一定的腦力去琢磨,所以學到的東西不是單純的「經驗」,而是相對成熟的「半理論」。有的人習慣很好,在學會乙個知識點的同時,自己就開始組織辯題進行剖析。一套剖析下來,得到的資訊可遠比「經驗」要多太多了。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學生時代參加過幾次辯論,辯題和我以前自己組織過的剖析相近的有一半以上。不過不是裸辯,我要做的就是把之前做過的剖析複製一遍出來,自個再驗算一下就是了。如果是裸辯,我就相當於是自帶劇本去主導比賽。

啥意思呢?就是對方會丟擲的觀點、論據、系列大招等等,我非但能盡數猜中、還準備好了各種反例,最關鍵的是,我可以讓對方的論據反成為我的論據。

我舉乙個經典案例,被列為辯論界絕對不可以走的必死之棋!除非你是新手,否則絕對不要去犯的錯誤!

莎士比亞的名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場合,絕對不要用於我方觀點!

新手不知道這個規矩,不小心引用了這句名言,想要闡述他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很多人都站在與他觀點相同的立場,並且都未反饋弊病之類的。

這看起來好像邏輯很正常,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正如這名言的正式漢語翻譯一樣——盲人摸象。

你敢拿哈姆雷特出來,你就會被徹底駁成瞎子!一千個讀者就是一千個瞎子,這一千個讀者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他們主觀所想的哈姆雷特,都不是真正的哈姆雷特!

我往往會在這段後面補一刀:你們這是要承認你們的觀點只是一廂情願的糾結,而不是客觀現實嗎?

現在學校基本不會開設辯論方面的課,學生除了自己積累知識之外,很難學到系統性的辯論法則,看起來厲害的學長學姐什麼的,在我們這些高階玩家眼裡其實和小朋友過家家沒啥區別。

我能教你們的,也沒有什麼辯論套路。最重要的,我覺得還是系統性的知識積累。這種學習方式的收益是普通學習方式三四倍甚至更高,在有較長時間準備的比賽中,不要盲目去蒐集論據案例,吃透乙個知識點,殺傷力比七八十個莎士比亞都頂用!

2樓:有無

乙個好的辯論比賽,其論題一定是經過研究的,不會涉及過多的道德,法制,常識等因素。

而是就像是題主這樣的問題一樣,你覺得是知識的積累對裸辯更重要,還是對辯論場上的形式比較敏感更重要。

在這個問題當中,兩個方面對裸辯都很重要,而誰用更嚴謹的邏輯來證明自己的更重要,誰就「贏」(所以,辯論場上沒有對錯,只有輸贏,有點雞湯了,抱歉)

除去詭辯的技巧,通常在現在的研究下,詭辯的技巧已經沒有辦法用了,你用了,你就low了

所以,就只是,單純的,證明自己對,證明對方錯

前面的都是引子,接下來正式回答問題。

你知識積累的越多,你能夠證明自己對的例子就越多,證明對方錯的例子也是越多。

你對辯論場上的形式更敏感,你才知道用什麼來證明自己對,用什麼來證明對方錯。

(這裡我姑且的把知識認為為資訊量,把敏感度認為為容易發現切入點)

如果僅僅是題主問的問題的話,上面就回答完了,接下來是我個人的一點瞎白話。

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

這個是我摔了n次得出的經驗之一

所以,你的知識量不可能能夠達到應對每乙個論題的程度。就算是你知道怎麼證明自己對,但是你沒有例子,你便無法證明。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人每次都要提前準備一周。

所以,如果題主想要優雅的展現出自己裸辯的能力。

只有兩種辦法,第一種,虐菜。

第二種,專門學習某一類的知識,然後只去常出這類知識的辯論賽。

蘋果的面試不可能考怎麼烤陶瓷。

所以你就不用擔心你不會烤陶瓷怎麼辦

所以你可以把所有的it知識都學會,然後只去it公司面試。

然後你就可以說自己裸面能力極強。

3樓:

反應快,思維清楚決定裸辯時的下限。

知識儲備決定你裸辯的上限。

我跟某地區兩位大佬打過非正式的裸辯

其中一位是圈內公認知識儲備較差但水平極高的辯手,他對我立論的拆解我基本都能抵擋下來。

另外一位辯手姿勢水平在圈內算很不錯的。接質詢的時候,他質詢的不是我的論不是我的邏輯,而是我的無知。

最後裸辯根本不是一件值得讚揚的事情,價值題類辯題用裸辯還可能痕跡不明顯,政策類辯題用裸辯就是作死

4樓:陳校熨

其實你要是對同乙個辯題準備準備,這些打裸辯的人說的話你幾乎都能調的出問題。

人的知識面再廣也不能涵蓋一切,所以裸辯其實鍛鍊的是你立論的"套路",先掛的能力。

對於乙個一知半解的問題,如何在立論過程中自圓其說,建立完整的邏輯鏈,把你懂得的和你胡謅的掰成一二三四,然後還有遞推印證關係,這是立論的套路。

至於先掛,這就不用解釋了吧,語言都是臨場組織的,和對手的交鋒往往也能鍛鍊出屬於自己的辯論風格。

綜上所述,其實裸辯僅僅是一種很有效的訓練方式,放下包袱參與進去,不盲目崇拜老辯手,自然就會有收穫。

5樓:梅葆瑞

應該說是主要是敏感度,和比賽經驗

其實主要靠兩個東西:

1、是題主說的敏感度,能很快反映出關鍵點,和應該打什麼2、是經驗,經驗多了以後你能快速為辯題歸類,走套路能很快的找到比較多的突破口(裸辯常常是幫人打模辯最好能給對方更全面的對方可能性)

而且往往能快速找到比較奇特的突破口

臨場敏感度,辯題敏感度,套路主要是這些

還有就是知識這東西超短時間的裸辯除非是你比較專業的領域,否則一般都用不上,反而是打完裸辯後你會馬後炮的意識到哎其實應該這麼玩耍~

知識的積累,是加法還是乘法?

贊同長間影的答案。一開始是加法,由於很多學科,尤其數學在高等數學 不是高數這門課 領域,很多東西背後的邏輯是類似的,你可能會了A,之後一連串A1,A2,全會了。這看似是乘法的樣子,但實際是因為背後統一的基礎和思想帶來的結果。所以怎麼說呢,我感覺這個指數增長更像是把相同的東西在不同領域應用和轉化的感覺...

人們常說尊重知識,到底是尊重知識的積累還是學習知識的能力?

姜振宇 無積累就沒有知識,這個問題很簡單,什麼是知識,就是你爹去鏟地,有塊大石頭,搬不動又繞不開,就會和你說,你又會和你兒子說,你兒子又會和你兒子說,至於什麼是石頭都不知道,所知的石頭是常識,三輩都說了,至於為什麼搬不走就是知識了。 王一莎 我倒是覺得,應該指的是尊重人類所創造的 文明 因為知識本身...

藝術的意義更多是對藝術家自身還是對於這個世界呢?

皮凱 這個問題挺好,不過仔細考慮其實都對,藝術分很多板塊,繪畫 雕塑 裝置 影像 行為等,我認為繪畫尤為獨特,有了攝影 特效等科技手段後任然沒有被取代。繪畫更多的還是對於自身,是用來找尋自我的,不用對任何負責,呂佩爾茲曾說 藝術沒有任何社會使命,它不是人們達到目的的手段,否則就是對藝術的褻瀆。藝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