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在外面哭鬧的孩子是和他死磕到底,還是直接抱走和他講道理?

時間 2021-05-09 17:02:48

1樓:糖糖

希望無論是死磕到底還是直接抱走,都提前兩個人溝通好。因為孩子很會鑽空子,如果父母不統一,孩子還是會鬧的很厲害,而且時間可能更久。

統一以後,可以根據情況,現場冷處理還是直接抱走。這個會更重要的。

2樓:海文

甘地說 「非暴力不合作」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既是有原則的,也是能明白你的感受的

先要展示出你的愛和善意,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也知道你這樣子不開心,我們都懂

但是也要明確的說明,可以表達自己的不開心,但不是靠撒潑打滾的方式,能不能和我們展開溝通,表達想法的方式來互動

有話好好說,爸爸媽媽要接受孩子的這種哭鬧,這是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但是也要讓孩子明白,我們是人,能用溝通和表達來更多的進行互動。

切記不能打,你打得越厲害,孩子在這麼多人面前越沒有自尊,不自尊的人,自信也好,自控力都會大打折扣。對孩子的未來會是一種傷害。

很多爸媽,一面教孩子要懂得溝通,一面自己卻簡單粗暴的教育,真的是絕了。與其說是教育孩子,其實父母才是最應該被教育的

3樓:南喬

明人不說暗話。

面對孩子在外面的哭鬧,究竟要怎麼正確回應,我認為取決於媽媽看重什麼,以及媽媽對孩子成長過程的認知。

我會從三個緯度來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媽媽應該更看重什麼?

第二、孩子的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第三、如何正確有效的回應孩子類似的情緒?

對世界而言,我們做父母也許都只是芸芸眾生之一,而對我們幼小的孩子而言,父母則是他的全宇宙。

要知道,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是世界對孩子的態度。所以,也許,有些人會不接受、不理解你,認為你為什麼沒本事好好地把哭鬧的孩子搞定。那只是他們的課題。

我只能說,乙個國家國民對孩子的態度,就能看出他的文明程度。

而我們既為人父母,就是作為孩子初到人世的引導和守護人。別的不求完美,至少要做到給孩子基本的生存安全感,要敢於為孩子而承受他人非議的目光,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要去盡力守護好自己的小小孩子。

畢竟,孩子才兩歲。

雖然是在公共場合,但是,尚未成長的他不應因哭鬧而被指責為「熊孩子」。

但做父母的,就要有勇氣為小小的孩子承擔外界的壓力。否則,父母與旁人何異?

因為,兩歲的孩子,正是處於渴望探索世界的時期,這是他這個階段的全部課題。所以,這是適齡行為不是不良行為,不應被否定。

《發展心理學》中說,18個月-3歲的寶寶正處於發展自主性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立自主性」是其核心發展目標,這個目標分為兩個主題:第一是探索,第二是分離。

這個年齡段,孩子實現核心目標「建立自主性」需要達到四個條件,其實都是為探索和分離服務的:

1、 確保完整的感情充電。即在探索時期,幼兒試探著往前走幾步,然後又會折回到養育者的懷裡,這種離開又折回的現象,就是在「充電」; 媽媽要給他充電。

2、獲得養育者足夠的包容;如果,連表達情緒都不被允許,怎麼算得上包容。

3、養育者保持情緒穩定:他哭,你就暴怒,或者壓制,只會讓他的情緒崩潰得更加激烈。所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很重要。

4、要注意發展客體恆常性:讓孩子知道,即便媽媽離開,也會回來。

而題主說的孩子才兩歲,剛好處於探索與分離期交叉口。

正是他需要探索和試著與媽媽短暫分離的過程,所以,他會不要抱,想要自己掌控自己的身體,想要自己走。

如果你理解了他的需求,你就會接納他的行為,也不會覺得不對。

孩子大哭,你做好這2點就可以了。允許情緒,給出選擇。允許情緒的重要性我就不細說了,做就對了。

1、抱住哭泣的孩子後,解讀他的情緒:你可以自己走不喜歡被抱住,媽媽抱住你你有點生氣,對嗎?

2、給出有限選擇:寶寶,一到安全的地方就讓你自己走,你要媽媽抱你走,還是牽你的手走,你來決定。

就這樣,允許他哭,也給他做決定獲得掌控的機會,不出意外,立刻有效。

你可以試試。

我已經為300+媽媽提供過專屬解決方案,所以,親測且多人測評有效。

4樓:與幼成長

這個問題,其實對於不同型別的孩子來說是用不同的處理方式的有些孩子適合磕到底,有些孩子適合直接抱走講道理最主要你要分辨清楚,自己家孩子適合哪種方式但是,我覺得你應該想問的是:怎麼解決在外面哭鬧,或者是在外面第一次哭鬧用什麼方式可以一下子解決,不讓孩子以後再次發生。

首先,平常就做好這項管理,哭鬧這件事情,不分家裡外面,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不滿足,都是用乙個方式來解決。

其次,用相同方式方式來解決相同的哭鬧問題吧:溫柔的簡單!

用乙個公式:肯定+表達要求

飯前要吃零食

可以吃零食(肯定),但是要吃完飯後吃(表達要求)作業沒寫完看電視

可以看電視(肯定),但是要寫完作業才可以看好了,接下來你可能要說,我說了,但是孩子還是不聽啊溫柔的堅定(重複迴圈)

孩子重複提問

你重複回答

可以適當加一些肢體動作:拉拉小手、拉拉小手指、擁抱一下約定。

好了,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

5樓:瑾茉書生

雖然一提李玫瑾老師,可能會有人對她的育兒理念產生質疑,單就這個問題,我覺得李玫瑾老師的方法是可行的。

雖然立場是:別跟老娘玩兒這套,這都是你娘我玩剩下的。但看破不說破,你就靜靜地看著他們鬧。

每個小孩都是天生的外交官,真是會「見人下菜」的。他哭她鬧你「從」了他們,人家就知道啊,嗯這招兒管用,下次對你還用這招兒。

舉個例子:

我表姐,妥妥的一枚學霸,她媽媽我姨大學老師。

我姨說我姐大概4、5歲時,她帶出去逛街,有個小姑娘在商場賣玩具專櫃躺在地上哭鬧要個洋娃娃,那孩子的媽媽就給買了。我表姐一看,誒,這辦法好誒,get了,她也立馬倒下開始有模有樣地演開了,我姨從包裡拿出一本書放在地上,靜靜地坐在她旁邊看她演,我姐演了半天偷看她媽沒反應,自己一骨碌爬起來,乖乖地站著,我姨說:鬧夠啦?

把書撿起來,回家。

當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我拿這招兒「降伏」了我家兩個熊孩子。

李玫瑾老師說得對,孩子鬧的時候你跟他講什麼他都不會聽的。

溫柔而堅定。

6樓:武漢金寶貝

遇到小朋友、女朋友哭鬧,究竟是講道理還是暫時妥協呢?

我們在處理小寶貝哭鬧的時候,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共情

嚶嚶嚶,QAQ

有位二寶媽媽跟小金寶控訴了不久前跟家裡大寶吵架的事情:

那天她哄8個月大的二寶睡下,大寶過來跟她說:「媽媽,我想去豆豆家玩兒。」

但二寶剛睡著,一折騰肯定又會哭鬧,她就跟大寶說等妹妹睡醒再去

結果大寶馬上開始哼哼唧唧要哭,她跟大寶講道理,說有事兒說事兒,哭什麼。

大寶就開始發脾氣,邊哭邊嚷嚷:「我就要去!就要去!」還把身邊的二寶的衣服扔到了地上去

而且大寶這一哭,二寶也給驚醒了,倆孩子對著哭,聲音乙個比乙個大。她這個媽媽一時間也心裡委屈,差點兒跟著一起哭。

其實小朋友哭鬧和發脾氣,倒也並不是有意跟父母作對,也不都是任性、犟、不懂事

他們只是還不成熟,缺乏應對困境所需的技能。就如:「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孩子們感受到了痛苦、無助、憤怒,而發脾氣、哭鬧,是在他們有限的認知裡,跟父母溝通比較「有效」的一種手段。

任何手段一旦有效,就會越來越頻繁的被使用。用哭鬧和發脾氣做威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滿足孩子的慾望需求,讓孩子停止發脾氣

而是必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今天小金寶給大家帶來三條實用的「話術公式」

一、幫助你與孩子共情,

二、理解孩子的清晰,

三、以及爭取孩子「合作」。

例如剛剛那位辛苦的二寶媽媽,套用共情公式就可以表達:

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委屈+是因為媽媽要照顧妹妹,

+暫時沒辦法帶你去豆豆家玩兒+要是媽媽能馬上帶你飛到豆豆家

+或者馬上把豆豆變到咱們家來就好了……

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會有一種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的感受,心裡會好受很多

當然,運用這個話術的前提,是父母需要專注的傾聽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跟孩子溝通。父母越真誠,效果越好。

說完我們能做的,可是當小朋友做了不當行為、犯了錯,又應該怎麼處理?

還是以上面那位二寶媽媽為例,對於大寶發脾氣扔妹妹衣服的這個行為,就可以很明確的跟大寶說:

你把妹妹的衣服扔到了地上,剛疊好的都亂了,我太生氣了

+我希望你不要用扔東西的方式,來跟媽媽說話

+現在需要把這些衣服都撿起來,重新疊好

+你要麼把地上的衣服撿起來,要麼以後不要讓媽媽給疊衣服,你自己選擇話說到了這兒,很多孩子可能會選擇把地上衣服撿起來 ,這當然也是最理想的結果。

但肯定也有不少孩子不吃這套,就是會裝作聽不見,或者繼續不配合。

那麼就到了「採取行動"這一步:

孩子沒有把妹妹衣服撿起來,那麼媽媽就要做到一段時間內,真的不再給大寶疊衣服。這個就是她不當行為的後果。

最後當孩子發現這個後果給她帶來了不便,父母就可以一起跟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可以拉著大寶跟她說:「那麼我們一起想個辦法,既能讓家裡的衣服整齊有序,又不會讓媽媽辛苦反覆收拾。」

這些辦法可以是承諾以後不再亂扔東西,也可以是自己學著疊衣服……

總之要通過語言和行動讓孩子知道,她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納的,但行為要受到限制

家裡不管是誰,都要守規則,有界限。

好啦,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就把提出問題的傢伙做掉吧~

口誤,小金寶想說的是--當我們需要小朋友、女朋友「幫助」我們的時候-----

這個基本就是馬歇爾·博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公式

同樣也是非常簡單,但是事實證明能夠很有效的減少孩子發脾氣的可能。

比如孩子隨手放東西,把房間弄的很亂,我們用溝通公式轉換想法,就可以這麼表達

我看到房間裡的東西被堆得到處都是

+你知道媽媽喜歡家裡乾淨整潔,這樣的房間讓媽媽感到不舒服

+我累了一天,想要個舒服的環境

+你能在9點之前,把屋子整理好嗎?

這樣的句式是不帶攻擊性的,要遠比責罵孩子「懶」、「房間像豬窩」這些攻擊性的詞彙,

更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當然,也可能孩子還是不配合。這時候還是返回到上乙個孩子進行不當行為的公式。

進入到「提供選擇」「採取行動」和「解決問題」的步驟。

告訴孩子:「9點之後,父母會幫忙收拾,但是也有權把收到的東西保管起來。

直到孩子能夠保證不再亂丟,自己主動收拾,才會把東西還給他。

做父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特別是當孩子通過生氣、發脾氣、哭鬧、不合作等等手段來要挾我們的時候。

這些話術公式,就是為了幫助父母們先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嘗試理解孩子的同時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跟孩子對吼。

也許最初使用的時候,會經常忘記或者覺得彆扭,但是多多練習之後,效果就會出來了

還是那句話,孩子的發脾氣和哭鬧,並不是真正的跟父母作對,他們只是在發出求救訊號。

金寶貝堅持一切從孩子出發

堅持著眼未來,關注家庭共同成長

父母經常在外面說孩子壞話是個怎樣的體驗?

我爸還是我老師,見到我們班同學,不知道給我留臉面,還會因為是他學生更有激情地說我的不是。我還是我們班唯二考上985的,現在班裡倒數的都過來說我不自律。有毒?你們這些人有tm我80 能考個二本?我和我爸好好說過這個事兒了,也不知道上心了沒有。但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說生活習慣差,不自律不吃苦等等。回...

孩子在外面受欺負,做父母的該怎麼教育?

莎士比亞金 我不管那麼多有的沒的,如果我家孩子先欺負別人,我絕不護短,該教育教育,也賠禮道歉。但如果誰敢欺負我家孩子,同樣,看情況嚴不嚴重,先找到人,對方講理道歉該怎麼辦怎麼辦,如果耍橫的,呵呵,那就好玩了,社會可就沒這麼和諧了 海南亢新遠 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應當耐心地向孩子了解。整個事件的經過。...

男的在外面上班,女的在家帶孩子做飯,做家務是女的應該做的

兒童娛樂裝置廠家 家是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經營的,得夫妻共同參與進來,如果覺得是女人應該做的事情就男方有些大男子主義,多諒解雙方的不易家庭才會更幸福! 流落凡間的仙丹 我覺得沒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兩個人都在為家付出。帶孩子這個活呢也很累,你做家務估計也只能在小孩睡了或者上幼兒園了這會兒空裡幹,所以你說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