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意義何在?

時間 2021-05-08 18:26:18

1樓:靜葉子

功利性的應試教育只是一時的,但藝術教育是心靈的撫慰,受益是終身的。

我覺得我們的義務教育包括高考所學的科目,怎麼說呢,一方面是為了短暫公升學考試,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走出校園以後,能至少有一項能力或拿得出手的學歷讓我們在社會上能夠短暫生存,曾經的國民教育能做到這些就很不容易了,可是現階段來看,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隨著經濟社會的快節奏發展,物質生活能夠滿足,可是精神生活很難滿足,這當然還需要做很多任務作,可是我覺得發展藝術教育也是解決這方面問題的乙個辦法,掌握一項好的藝術專案可以幫助對個人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真的特別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重視我們農村地區的,教育均衡發展,除了尋常的應試教育,也能在基礎教育能夠多重視藝術教育,我相信對於這部分孩子的成長也將是收益終生的,至少走出社會,大家知道精神上我們真正是平等的,藝術上的培養,讓心靈不在孤獨,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有共鳴。

乙個身經百戰的律師在閒暇時可以談一段優雅的鋼琴,這才是對生活的讚美。

2樓:麥冬

把藝術變成遊戲,帶孩子找到自我!

一說到藝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很高雅,不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而且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對於小孩子的藝術培養,很多家長都是抱著培養特長,而且有目的性的教育,來讓孩子接觸藝術,導致很多孩子對於這個反而有了牴觸心理。

在南韓作家辛有美和法國作家西多妮·本茨共同編寫的這本《藝術遊戲力》當中,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方式讓孩子接觸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把藝術變成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愛上藝術,並且能夠找到真正的自我,充分表達自己。

1、培養敏銳的「五感」,幫助孩子感受現實與內心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個性鮮明做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這也更加提倡了「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是如果我們都感受不到真正的自己,怎麼才能成就自我呢?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不用去模仿誰,做你自己就好。但實際教育過程當中,別人家的孩子又是所有人小時候的噩夢。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那麼就更別說成為真實的自己了。

《藝術遊戲力》當中,第一章就講的是「自然而然的無感教育」。五感是幫助孩子獲取外界資訊,通過聽、看、觸控等方式來探索這個對他們來說新奇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早期教育當中,會通過聲音、觸感、顏色等來刺激孩子的感知能力。

就像在巧虎的7月齡玩具當中,會有抓抓八爪魚、閃光球等諸多鮮豔新奇的玩具來刺激孩子的感知覺。

書中給到了三個建議,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刺激五感:

(1)、放任天性;

(2)、不規定時間;

(3)、親身體驗。

通過在家裡打造這樣的氛圍,能夠讓孩子隨時隨地,自由探索,不對家裡產生破壞,又能很好的進行藝術遊戲。而且通過創造親身體驗的機會,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會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在書中還有詳細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具體怎麼在家裡進行做遊戲的實踐操作,拿來就可以給自己和孩子試試啦。像鉛筆、布料這些都是常見的材料,這樣的遊戲簡單方便,而且有較強的實用性。

2、製作獨一無二的肖像畫

既然是把藝術變成遊戲,在這本書中也給到了非常多日常生活中可以操作的具體遊戲。真正的把《藝術遊戲力》踐行到底。

像上面這個圖中展示,可以引導孩子做乙個獨一無二的肖像畫,用到的材料都是家裡常見的手工材料,做好之後把這個部分儲存起來,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乙份獨特的美好回憶。

其實,藝術遠沒有我們想象的距離我們那麼遙遠,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這本《藝術遊戲力》不僅能夠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藝術,培養審美能力,而且也極大的提高了親子時間的質量,還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探索世界,感知自己,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充分表達自我。相信《藝術遊戲力》會給每個孩子都帶來乙份多姿多彩的成長之路!

@鼴鼠的土豆

3樓:啊我是ww

今天讀到蔣勳先生的書,剛好可以來回答一下這道題

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就已經寫過:

將來的藝術和現在不同,它並不只描寫少數富人們的生活,它將要努力傳達人類共同的情感,它將要努力傳達人類友愛的精神;這樣的藝術才能被接納、被稱讚,並且傳布下來。

「藝術本來就屬於少數人,理應服務於少人(富人or精英)」這一點我不能認同。

藝術從來都不是少數人的,而是大眾的藝術,沒有了大眾的欣賞,再好的藝術都是一種浪費,孤掌難鳴。齊白石老人的藝術成就高,是因為他的畫雅俗共賞,不是只有文人雅士才能看的,普通老百姓一樣能看懂,他畫油燈老鼠、畫農家犁耙,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最不起眼的題材。

20世紀以後的藝術,就越來越傾向打破專業與業餘的界限。有乙個畫派叫做「稚拙派藝術」,就是指那些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經過豐富的生活積累,情感的體驗,同樣能創作出讓人產生情感共鳴的藝術作品。美國的摩西婆婆就是無師自通。

藝術教育的意義也並不在於讓每乙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而是每乙個健全的人必備的條件。換句話說,乙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接受了藝術教育,那他在色彩、聲音、形狀、質感、等方面的敏感度或者潛能就被發掘了出來,將來這個人不論從事任何一種職業,他的敏銳度都比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活躍。

4樓:士多啤梨醬

兒童時期的學習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貫穿於生活之中,因此教育也需要提供足夠的自我表達空間。藝術是最佳的非語言溝通於表達媒介,同時藝術活動需要兒童深入洞察事物的隱含和解釋性意義,而不僅僅是膚淺或表面的話語意義。

藝術教育是一種完全認知的活動。好的藝術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兒童專注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協調、自律也有明顯作用。系統的有目的的藝術教育以多種方式影響兒童的發展,尤其是在注意力方面。

注意力是影響我們日常生活、教育和工作生活的基本認知能力。影響專注力的元素,這些元素就像「興奮劑」,可以是自身內部的,如思想和記憶,或外部條件如視覺和聲音。

許多外部影響元素被感覺器官捕獲,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被我們選中被感知。人的感覺能力是有限的,無法應對每一種刺激元素。大腦選擇要感知的元素。

這些元素可能與一系列變數有關。與無意識的注意不同,選擇性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物件上。

藝術教育引導孩子們關注並思考生活中忽略的事情。藝術活動可以激發兒童對特定物體的情緒,並集中注意力在創作或思考的過程中。同時藝術活動空間的布局也會影響兒童的注意力水平,而且我們要特別注意兒童在藝術活動中的感受和想法,這個過程會讓我們從其他的角度更加客觀和具體的觀察兒童的思維發展。

美學觀念與其對應的藝術活動是最適合早期兒童發展的活動,尤其是對於三到四歲的兒童,因為他們對實物的專注能力和耐心更低,注意力持續時間更加短暫。

美育活動可以改善兒童的觀察力、提公升創造力和更好的培養注意力。兒童的藝術活動與智力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即使是塗鴉等簡單的圖畫也需要手、眼睛和大腦的協調,同時還包括細心傾聽、注意分析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當然,美育活動應注意到兒童的興趣和能力,避免在選擇活動時產生過渡主觀概念,而忽略兒童自身的特殊性。

特殊的活動需要高度關注其過程,如揉粘土、繪畫(著色)、紙(拼貼)、三維研究、雕塑、建築活動等等。

藝術活動需要關注過程(方法及感受),而不是結果(產品)。以上

5樓:

首先,藝術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富有美感。比如我們去乙個國家的機場和地鐵,看到這些公共空間有藝術品,會讓我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很好。藝術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營造了乙個美好的氛圍。

另外,藝術可以給予我們希望,當我們工作生活不順利的時候,很有可能路邊櫥窗中的乙個藝術品,甚至乙個好看的廣告都會讓我們的心情好起來。

但我最想說的,是藝術和我們的成長有關,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感受的愛、恨、生、死本身就是藝術的源泉。只要我們面對成長,成長的問題就是藝術創作的根由。

所以,藝術是我們感受、表達、傳遞愛與希望的重要途徑。藝術可以煥發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不斷對「美」產生追問。這就是藝術的意義。

6樓:老楊叔聊志願填報

中國的藝術教育已經嚴重脫離本質,淪為一種裹挾無數家長和孩子,參雜無數利益的傳銷活動,實質上是乙個巨大的泡沫。

除了美術,就業門路還寬一些,其它藝術教育就業去向基本上是培養藝考生,未來的藝考生。這些孩子培養出來後,畢業後,找工作很難,只能又開始培養下一代藝考生,未來的藝考生,然後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形成了完美的閉環傳銷。

也就是說,藝術教育存在的最大需求,藝術生最大的存在價值,就是從事藝術培訓業,滿足藝術類招生計畫,藝術教育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賺學費,招學員。

如果藝術類招生計畫大幅度取消,整個鏈條就會猛然斷裂,泡沫破滅,傳銷死亡。

歸根結底,是中國根本無法消化這麼多的藝術類人才,才導致憑空建立起來的,乙個空中樓閣式的,扭曲的行業。

7樓:局小姐愛分享

我認為藝術、哲學這些學科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人們的思想從三飽一倒、懵懂無思的動物生活中剝離出來。。。注意這裡有兩個維度:乙個是理解維度(可以是任何人,為了自己);另乙個是創作維度 (有技能的創造者,藝術家設計師之類,為了他人)。

藝術教育在第一維度存在的意義——是作為幫助人類不斷自我認知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在第二維度的意義,則是部分有創作能力的人,為了「度盡眾生、方證菩提」而去燃燒天賦、完成使命。

8樓:GHBlack

「藝術教育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就帶有一種難以忽視的主體立場 ——

藝術沒什麼用。

真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害人,工具理性是爹,任何事物都要被賦予無窮無盡的instumentality。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將合理性分為兩種,即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價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的是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結果如何。

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行動借助理性達到自己需要的預期目的,行動者純粹從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而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指出,新教倫理強調勤儉和刻苦等職業道德,通過世俗工作的成功來榮耀上帝,以獲得上帝的救贖。這一點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工具理性獲得了充足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的動力開始喪失,物質和金錢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直接目的,於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極端化,手段成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們身上的鐵的牢籠。

當代生活人們總是提到「異化」的概念,人被物慾異化,所有事物都指向物慾的最終目的。誠然,藝術往往無法為你帶來巨大的、視覺化的、可變現的好處,以此為工具或媒介,終點鏈結的並不是錢財,而是精神的快樂。

但誰想要精神的快樂呢?這就是先於藝術教育的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為你帶來的是一種泛生活態度,軟化你存在的工具理性意義,給予你欲求精神享受的基礎。

如果沒有這種體驗,多說也無益。

回答裡總有人提到藝術教育是為了讓你在看到什麼東西時能產生什麼聯想、能有知識儲備去解讀什麼東西。害,雖然這也是藝術教育的重要以及直接作用。

但我還是要說,這種純粹的知識填充而沒有美育輔助,也許生產出來的會是裝逼機器

托斯丹·邦德·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在《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定義了「炫耀性消費」,指的是富裕的上層階級通過購買某些超出生存價值的東西來炫耀展示自己的金錢財力和社會地位。而許多人的「熱愛藝術」,也只是「炫耀性熱愛藝術」。

害,這些事情也都可以理解,然而我真實希望藝術教育不要淪落為一種「炫耀性教育」,而是真的讓小朋友、大朋友們多一種魚樂精神的甜蜜方式吧。

追求意義的意義何在?

阿延吧 活著有什麼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那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 本來就沒有意義啊,就是為了活著,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有時可以加乙個限定詞,幸福的活著 與卿說 這篇答案,我想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撰寫,然後在你或我存活的最後一秒完成,再交予你。為的是,能夠讓它看起來完美一些,以掩飾我自身低微。可是重逢之情,...

魔法的意義何在?

數學不考及格絕不改名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發展的意義 最初可能是為了掌握某種力量,以達成自己的意願。魔法確實存在,你可以理解成道教的仙術啊之類的,確確實實存在很多靈驗至極卻以科學無法解釋的情況,相信科學發展能把它們最終弄清楚吧。歐洲的部分大學甚至開設有相關的研究課程,這些課程統稱為 神秘學 但是可惜在...

政審的意義何在?

ILXJ 主要是人太多了,人才太多了,就像用人單位歧視非全日制,歧視非雙一流,歧視本科不是雙一流一樣,你說你有能力,但企業淘金過程太艱難。 蒙特內哥羅小妖 說的沒錯,但人是乙個社會性動物不是機器,他會受到家裡的影響,當你無法證明你沒受到影響時那肯定用乙個政治方面沒有受過影響的人。當然這個主要原因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