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禪修能得智慧型嗎?

時間 2021-06-01 12:15:19

1樓:一元放鬆

智慧型不經過大腦。開口就來,一眼看透。

智慧型,是全面的知道,前因後果,可以更精確的做出決策。

坐得對,隨著意識層級的提高,智慧型自生。這就是靜生智。

2樓:如用在杭州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放鬆的打坐,是很好的方式。

有了自己的體會了,在看些了義的經典,抱著輕鬆的心態,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好,都放在一邊。

多打坐,身心安定,日久功深。書籍不需要看太多。

3樓:覺醒之焰

打坐不一定是禪修,禪修是打坐的目標。禪修的目的,是為了的智慧型?應該說禪修的目的是為了知曉真相,佛教叫做實相。

智慧型與實相的比較,相當於二維世界的元素無法形容三維世界的豐富一樣。人們理解的禪,基本上都是禪的冒牌表弟。

六祖慧能大師說外離相,內不亂,是禪定。這個禪定是追求開悟的狀態了,活得禪定。這裡說一下活的禪定與死得禪定有什麼區別。

覺醒之焰:佛教活的禪定和死的禪定,有什麼區別?會火燒夢境?

4樓:白寶蓮童子

不能,智慧型本來就有,若是能得,即是心外求法,心中本有,故而不是心外所求!

離心一字,即是魔說。

打坐是方便法,意在除蓋障,並不是造出乙個智慧型,智慧型是空性,說空並不是沒有,法法盡通,物不相隔,中間無礙,執著故,遂而不通,若能離執,坐與不坐,嫌不礙本性。

5樓:「已登出」

1、萬分之一的人通過打坐能獲得身體的舒適感,進而有神秘的體驗。

2、百分之五十的人通過打坐產生疲勞感,促進了睡眠。

3、百分之五十的人因為打坐導致血液迴圈障礙,產生了各種疾病。

至於智慧型,行走坐臥皆可觸及。念念不忘,一朝頓悟,豁然開朗!

我的做法是:

如果晚上吃得太好,神經興奮,我就坐一會兒,任憑智慧型洶湧波濤襲來;

如果可以安然臥下,我就在半夢半醒中感悟理性和潛意識的交融;

有不言之妙。

通過這種方式,我參透了人生,並寫了一本書。

6樓:[已重置]

和尚/在家居士開智慧型只有乙個標準,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和打坐沒關係

有人說陳坤就告訴別人自己靠打坐穩定自己,可是你不知道人家每天一部《金剛經》,這種事說了你又不相信,告訴你幹嘛,你只會說人家迷信

戒律指的什麼,你們可以自己查,雖然開智慧型不容易,但是保持自己生活事業不走那麼多彎路靠的是福報,自己修行得到的

7樓:夜雨穿林

打坐的效果是提高專注和靜心

智慧型可以研讀佛經

比如大家熟悉的《心經》

對人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兩點:一、使人看破世事《心經》啟示我們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最後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不能執著於假有,而捨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這一點後,才能夠去掉參透世事的苦空無常,從而放下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執著。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世事,那麼我們就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為人處世,塵世之間也會少很多紛爭,則人世間也會成為一片淨土。

二、勸人心無掛礙。

心常清淨,遠離雜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擾,因而能做到心無掛礙,自然不會有恐怖和顛倒夢想。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為可怕的,而禪者卻也一樣自在灑脫。

乙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閒事掛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閒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乙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閒雲野鶴般灑脫自然的生活。正如詩云: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8樓:求漁

這不是乙個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舉個例子,你上學時和同學們在相同的課堂聽講,但有的人學習差,有的人學習好,有的人甚至產生牴觸心理反而不如不聽講。那麼聽課能獲得智慧型嗎?這要取決於你的內心,心正則萬物正。

9樓:尖嘯的斯圖卡

前提是廣覽多讀已經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

坐在那裡靜靜心

梳理所學潛心思考融匯貫通

把知識從別人的都變成自己的

再溫故知新

就得智慧型了否則只能得痔瘡

10樓:

對普通人來說,打坐禪修基本上是唯一有效的增加智慧型的方法。比讀書有效得多。

智慧型的根本是對自己的了解。絕無脫離了解自己/改變自己這條路徑的智慧型。這個方向越深入/廣泛,智慧型越多。

了解自己的方法有這麼幾種

有智慧型通達的人長時間的近身指點,誘導。能扮演這個角色的基本上只有父母。但99.999%父母本身完全沒有能力做這件事。

吾日三省吾身。大道至簡,說的基本上就是這個。但這個方法,從途徑而言簡單,從行動而言艱難無比,絕對需要絕大的意志,智慧型,堅韌不拔。

遠遠超出普通人的能力。路很直,人人皆懂,但普通人因短視,懈怠,好逸惡勞,沒有目標,心思散亂,一步都踏不出。那些自律,自省的大佬,基本上都是在這條路上走了幾步的。

能夠目標堅定,從世俗的角度利益自己。

艱苦的人生歷程。這個不詳述。其實是通過艱苦的現實的碰撞,不斷撕破纏繞普通人的幻想,錯誤見解,僥倖,逃避,不斷增加見識。

當然這條路成功,也需要很大的力量。大部分這條路上的人都是炮灰。

打坐,從而提高:觀察力,對自己深刻的理解,定力,智慧型。這個不詳述。多說無益。

讀書,但是啊,這個對大多數人,從智慧型的角度而言,幾乎是只有害處。因為人無法分辨 1. 什麼是真正有智慧型的書【鳳毛麟角】 2.

什麼是對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觀察理解,但不周全,不深入,缺少對要害的洞悉,卻經常性的充滿情緒影響而極大的降低人的分辨力,因此而實質上誇張其詞,【聰明人寫的書,絕大部分的名著,經典,人們交口稱讚的好書。都是這種】3. 什麼是貌似有理,實則錯誤【各種想當然,壞的雞湯,內容本身都是錯的】4.

什麼是,連錯誤都說不上,關注的方向本身就毫無價值【包括很多名著】

不能分辨,因為分辨本身就需要智慧型。而且哪怕看了好書,怎麼從書到自己,又是一條寬闊無比的鴻溝。看一輩子的書好像受益良多,實則並無寸進。這是普通人的經歷。

所以,說到真正的智慧型,對普通人來說,基本上只有打坐一條路,打個10年,20年,30年,直到明白了在語言之外的真正要害【關於自己,關於人生,關於世界等等】,然後智慧型漸生漸增,然後能夠分辨。

11樓:洪權

有個前提:靜坐要得要領。

100人靜坐,只有兩個有明顯身心改變的效果。這裡指的就是智慧型。

身心舒服的感覺大多數人都會有。

為什麼?

因為,其中只有清醒意識公升起才會出現洞察力。

只有大腦放鬆,配合清醒才會出現智慧型。

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有。

12樓:護法居士

於是智積菩薩。時在彼會。前白佛言。

菩薩云何逮寶曜時。已能獲致不復忽忘益於眾生。以總持力而自立業。

佛告智積。

族姓子。其有菩薩。住於智本而為智慧型業。爾乃逮得寶曜總持。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智積菩薩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為解說。何謂智本。何謂慧業。

佛言且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智積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

諦聽義旨思存心懷。是為智本。

如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是為慧業。

觀察分別是為智本。

啟發眾會令得開解。是為慧業。

隨順觀察知其根源。是為智本。

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

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

奉平正行不為邪疑。是為慧業。

心無所生都無所著。是為智本。

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

閒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為智本。

身心宴然而無憒亂。是為慧業。

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

識一乘道而不違舍。是為慧業。

專修憺怕而普觀察。是為智本。

得明解脫蠲除眾冥。是為慧業。

遵乎專一三脫之門。是為智本。

證明三達去來今事。是為慧業。

篤信道議而無疑惑。是為智本。

度於一切諸所掛礙。是為慧業。

其心不怯志懷勇慧。是為智本。

身心休息離於汲汲。是為慧業。

其意安詳而不卒暴。是為智本。

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

如有所毀尋即覺制。是為智本。

心常正定而得其所。是為慧業。

遵修意止申暢意法。是為智本。

意無所存亦無所念。是為慧業。

奉四意斷令捨根源。是為智本。

則已淨本蠲除眾瑕曉了諸法。是為慧業。

修學神足忽然輕舉。是為智本。

已無所行而遠神足。是為慧業。

習化五根根源常寂。是為智本。

分別諸根之所歸趣。是為慧業。

住於五力勢不可動。是為智本。

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

曉了七覺逮柔順忍。是為智本。

分別諸業一切自然。是為慧業。

合集由路勇暢無滯。是為智本。

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是為慧業。

明識苦習而修道業。是為智本。

明證盡諦智本無盡。是為慧業。

諷誦經典識其句誼。是為智本。

已通經典而能奉行。是為慧業。

一切所聞皆能執持。是為智本。

道御眾義不違其理。是為慧業。

於受音響而無所著。是為智本。

順其經典而識正旨。是為慧業。

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是為智本。

而悉曉了於無所行一切諸法。是為慧業。

觀諸萬物一切皆苦。是為智本。

一切諸法計本空無。是為慧業。

察一切法而無吾我。是為智本。

觀諸眾生本悉清淨。是為慧業。

聞真諦法不懷恐怖。是為智本。

分別諸法之所歸趣。是為慧業。

觀察寂然泥洹憺怕。是為智本。

一切諸法本淨寂滅。是為慧業。

聞於經誼不懷猶豫畏懼之難。是為智本。

曉了義理知其正歸。是為慧業。

聽如審法不疑深洽。是為智本。

分法辯才剖判其本。是為慧業。

於一切音聽不恐懼。是為智本。

隨時宣暢各令得所。是為慧業。

聞佛辯才不懷弱怯。是為智本。

識其辯才而遍頒宣。是為慧業。

為眾生故慈奉法行。是為智本。

不捨慈愍以慈加眾。是為慧業。

自為己身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

俱於二事而無所著發無蓋哀。是為慧業。

愛喜道法而懷悅豫。是為智本。

不舉不下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離於結縛危害之事而以觀察。是為智本。

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

常念於佛心無他思。是為智本。

明識法身而無所猗。是為慧業。

常念經典識其義理。是為智本。

而能分別離於欲法。是為慧業。

常念聖眾供養諸道。是為智本。

逮於無為觀察無塵。是為慧業。

常念惠施濟諸窮厄。是為智本。

舍一切塵而順道意。是為慧業。

常念戒禁而自謹慎。是為智本。

而已習行於無所識行別禁戒。是為慧業。

常念於天使意開解。是為智本。

其法清淨離於穢塵。是為慧業。

若有所聞覆疏其議。是為智本。

與諸世俗無所覆挍。是為慧業。

所作事業安諦無失。是為智本。

而悉曉了無作無報。是為慧業。

不懷貢高而不自大。是為智本。

得無極慧而成大智。是為慧業。

所行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

為已亦及二事俱興。是為慧業。

若能執持八萬四千諸法經藏。是為智本。

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

曉了隨時而宣經典。是為智本。

如應講經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開化眾生建立於道。是為智本。

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教誨眾生立不退轉。是為慧業。

未曾畏懼五趣所生。是為智本。

所生之處多所將護。是為慧業。

精勤自修逮音響忍。是為智本。

常以修行無所懷生。是為慧業。

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

若以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

發意勤修不退轉地。是為智本。

超然進前阿惟顏地是為慧業。

其已行成坐佛樹下。是為智本。

所當曉了斷除疑礙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頃。隨時順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慧業。

佛欲重解宣暢此誼。爾時頌曰

若聽受其法啟問無放逸

斯清淨眾人諮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慈心布諸民

其菩薩殊勝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此則智之本

心行無所趣是為慧之業

淨修正真行是則為智本

宣轉造所行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是則為智本

本淨除此法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是為慧之業

篤信淨解脫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掛礙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猗息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是為慧之業

自覺識定意是則為智本

行本淨正受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是則為智本

殷勤得聖慧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誼典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誼理是為慧之業

不厭惓諸聞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議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淨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誼理是則為智本

覺誼而分別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音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愍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是則為智本

不悅無所起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勳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布施是則為智本

設舍一切塵是為慧之業

思戒具清淨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是則為智本

若念淨復淨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疏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是為慧之業

善修謹敕業是則為智本

於作無所作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然熾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是為慧之業

不嗔得盡慧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則能不動轉

是業為慧事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此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諮嗟此功勳

佛德及光明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則成無放逸

如何學習打坐禪修?

大樹 以我個人經驗來看,相對讀書來講,禪修入門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參加一次現場共修,最好是七日,五日或三日禪,如果實在安排不出時間,也可以參加一日,甚至是半日禪。對初學者來講,共修的規模最好是人數在20人以內。理由如下 1 禪修不僅僅是概念思維層面的學習,對初學者來講,老師的當面指導非常重要。共修時通...

打坐禪修遇到瓶頸,怎麼堅持?

悟道人R 建議通過四念處的方式,修毗婆舍那,即修觀。體心法為 觀身 觀受 觀心 觀法,以一種只知道,不做任何干預的方式進行觀察。這種修行方法的優點是,總有可看的,不會悶,容易堅持。包括你說的遇到各種聲音,通過毗婆舍那修法,是比較容易做到不受任何干擾的。推薦你一本講毗婆舍那的書 看見真相 一位泰國的尊...

打坐(坐禪)一定要結手印嗎?

勇敢的小餅 要結手印。有助於你控制住自己體內的查克拉。具體參照 火影忍者疾風傳 421話 一般來說,洩露忍法修行精要的答案會被摺疊 打坐1 只是一種放鬆技巧 2 要進入恍惚 如夢幻之境的狀態 Trance 3 是深奧難懂的神秘修煉 4 目的是要變成具神通的超人 5 是危險的 6 是聖賢的事,常人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