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就是要破除妄念,建立正念,這種說法對嗎?正念和妄念的區別是什麼呢?

時間 2021-05-12 03:02:27

1樓:金毛吼

分三個階段。

初學佛時:

所有有關貪嗔痴慢疑的念頭,都是妄念。

所有念佛唸法念僧、正見正道正思維等,都是正念。

由凡夫步入聖者階段時:

所有的妄念、正念的念頭,都是妄念。

沒有念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正念。

也就是說,正念是無念念。

成為聖者後:

所有的妄念、正念都可以是正念。

無念念的同時,也可以無量千百萬億念。

2樓:

正念,包括正確的學佛觀念以及正確的念頭(主要是念佛)這兩個主要含義。

妄念就是煩惱。

所以先要建立正確的學佛觀念(以真心如來藏為根本的聲聞、緣覺、菩提 - 三乘菩提。請參學佛的覺醒),然後使得正確的念頭(憶佛之念。請參無相念佛)盡可能長久地保持的同時,逐步降伏妄念。

等到斷我見我執,乃至觸證本心第八識如來藏後,轉依如來藏究竟清淨體性,方可逐漸斷除妄念,待最終成佛,斷盡一切妄念。

佛法的正修行是要先見道,然後才是修道,這樣才能真正地斷除煩惱。如果只是不斷地壓伏煩惱,就像是石頭壓草一樣,這樣只能暫時伏住煩惱種,並沒有轉化清淨,當遇到重大的境界時,煩惱終究還是會壓抑不住而再度生起。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當中就特別強調:

「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大乘起信論》卷1)就是說明:凡夫之人總是用錯心,總是將虛妄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心,以為只要制伏妄心所生起的煩惱,就是佛法的修行;甚至以為讓煩惱一段時間不現行,就是開悟了。

而正覺同修會所倡導的無相憶念拜佛法門,是平實導師揉和《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及其它經典開示的修定要領,以及平實導師實證禪定的見地所創的,是直接從意根來下手。因為只需要在心中輕輕地掛著佛菩薩的念,以緩慢的動作來禮拜佛菩薩,這樣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薩的攝受而安定下來,可是卻沒有佛號聲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數息的數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從緩慢的憶佛拜佛動作當中培養出動中定的功夫;這樣的話,在世間法中生活或工作的時候,除非是需要非常專注思惟的時刻,大部分的時間呢,都是可以很容易地憶念佛菩薩而不受世間法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修學的攝心修定的法門。

第126集什麼情況下只是伏煩惱?要怎麼作才能斷除煩惱?

我們如果想要去除煩惱,不是只要意識上了解到內相分六塵境虛妄不實就能夠作到的,最重要的,是要斷除我見等三縛結,確認能夠貪著五欲六塵的五蘊身心——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以及識蘊,全部都是虛妄無常,全部都是由自心如來藏所出生的,而有生的法則必定有滅。所以無論是修學大乘法還是二乘法,都是以見道——證得初果為首要,當證得初果斷除我見等三縛結之後,逐漸就能讓貪、瞋、痴等轉薄成就二果,乃至證得三果或者四果,遠離欲界五欲六塵的貪愛,這才是解脫道的正修行。像那些法師不教人求見道——斷我見、我所見,就只教人要放下,這實在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啊!

第127集如何不受五欲六塵的障礙,而能專心修學佛法?

所以觀行所證的功德成就,乃是需要以憶佛念之淨念相繼的定力為工具,使得自己在觀行方面能更加深入,因為專注於憶佛之念,故不攀緣非憶佛念之煩惱,煩惱障難則會因無增長勢力而漸漸減少,並非故意去壓制它,此乃無相念佛要成就淨念相繼功夫的乙個重要要領。

般若信箱

南無佛法僧

3樓:釋迦摩尼佛

世人多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生諸妄念。

譬如,乙個男人跟乙個女人說話,語氣都會變得溫柔,這就是習氣。

或,忍不住多看幾眼異性,這樣也是習氣。

因為心中貪著,妄念多生於此。

正念,就是不看,少看,少思考,甚至不思考,抵制習氣的驅使。

大概先說這幾點

練練打坐是否就是學佛?看過幾本經書是否就是學習過經教?如何分辨打坐者是外教與內道?

洪達 佛陀給的原則 優波離,你了解的法中,這些法不趨向徹底的厭離 無慾 止息 寧靜 直觀智 自覺醒 也不趨向解脫 你可以確認 這不是法,這不是律,這不是師尊的教導。至於你了解的法中,這些法趨向徹底的厭離 無慾 止息 寧靜 直觀智 自覺醒 解脫 你可以確認 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增支部AN ...

學佛人吃素要堅持嗎?

chuyunhuan 末學想知道,你堅持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堅持?你為什麼要強制自己去堅持一些東西呢?當你用堅持這兩個字的時候,說明你的執念很深,你把吃素兩個字,換成其他的事情,比如說,一件你喜歡的衣服,一件事情等等類似的慾望,這個時候你就陷入了對色界的執念,吃素培養的是慈悲心,是段數對這個世界的欲念...

學佛者,為什麼要多聞?

林錯 其實這個問題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學佛是否一定需要多聞?另一部分是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那什麼時候需要多聞,什麼時候不需要?我的觀點是不一定需要多聞。很簡單,人的因緣各異,精力時間有限。有些人的因緣適合專修成就,就沒必要在多聞上多費功夫。有些人的因緣適合聞思入慧,自己喜歡也適合多聞,那就在多聞...